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51篇
  免费   595篇
  国内免费   1621篇
林业   486篇
农学   1074篇
基础科学   763篇
  1843篇
综合类   9635篇
农作物   927篇
水产渔业   1460篇
畜牧兽医   3892篇
园艺   1659篇
植物保护   728篇
  2024年   216篇
  2023年   594篇
  2022年   669篇
  2021年   633篇
  2020年   573篇
  2019年   780篇
  2018年   685篇
  2017年   597篇
  2016年   671篇
  2015年   562篇
  2014年   708篇
  2013年   673篇
  2012年   963篇
  2011年   956篇
  2010年   907篇
  2009年   1062篇
  2008年   1125篇
  2007年   1198篇
  2006年   1094篇
  2005年   1035篇
  2004年   803篇
  2003年   719篇
  2002年   661篇
  2001年   524篇
  2000年   475篇
  1999年   459篇
  1998年   434篇
  1997年   439篇
  1996年   285篇
  1995年   163篇
  1994年   284篇
  1993年   256篇
  1992年   177篇
  1991年   194篇
  1990年   208篇
  1989年   204篇
  1988年   174篇
  1987年   172篇
  1986年   13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探明长江中游玉米籽粒机械直收适宜品种与配套农艺措施,2018—2019年选用不同玉米品种,测定不同机收时间下玉米关键农艺性状、产量及机收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收获时间对春玉米机收产量与机收质量均有显著影响。延迟1周收获后籽粒容重显著增加,机收产量显著提高,2年平均提高9.72%;而延迟2周收获则有降低机收产量的趋势。2年收获时杂质率总体≤3%,而机收籽粒破碎率与损失率均>5%,是该区域春玉米籽粒机收面临的主要问题。籽粒厚度、籽粒含水率和百粒重是影响机收籽粒破碎率的关键性状,三者与机收籽粒破碎率均呈显著的倒二次曲线关系;玉米的倒伏率、穗位高和重心高度是影响机收损失率的关键性状,倒伏率与机收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而穗位高和重心高度与机收损失率均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延迟收获能显著降低籽粒含水量,从而降低籽粒破碎率,但继续延迟收获有增加倒伏的风险。综上,长江中游春玉米成熟后适时延迟7~10 d收获,可有效降低籽粒含水量与机收籽粒破碎率,提高玉米籽粒机收产量。  相似文献   
3.
4.
母猪产道炎症在养殖生产中非常普遍,但往往不能得到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本文从产道流脓的危害、原因入手分析,最终提出一系列的防治方案,望给同行带来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猪病是制约我国养猪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一直困扰着养殖场。为了将复杂的猪病简单化,现将其划分为繁殖障碍类疾病、消化道类疾病以及呼吸道类疾病。这三大问题直接表现就是生得少、死得多、长得慢。从我国近十年养猪业的临床流  相似文献   
6.
为了应对水资源紧缺对水稻生产的威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水稻科技工作者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或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缺少系统地比较以及根据不同区域实际田间情况进行节水效果的评价梳理.本文采用文献数据分析的方法,综述了几种常见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模式,比较了不同技术模式在节水和增产效果上的差异及其优、缺点.结果表明,"浅湿晒灌溉"的增产效果较好,但对田块的要求较高,并且难以确定灌溉定额;"间歇灌溉"的节水效果较好,但操作复杂,推广性差;"控制灌溉"能提高水稻的抗逆性,但没有统一的灌水指标;"适雨灌溉"节水效果较好,但增产效果一般;"滴灌"能提高水肥利用率,但可能会导致产量降低.综合来看,"滴灌"和"控制灌溉"适合在北方稻区推广,"蓄雨型灌溉"技术具有较大的节水和增产潜力,适合在南方稻区推广.  相似文献   
7.
远缘杂交及异源多倍化导致许多重要作物的起源与进化,而芸薹属栽培异源四倍种是研究作物异源多倍化的模式系统之一。异源多倍体是如何调控及协调来自不同二倍体祖先的不同基因组的遗传行为及基因表达,是过去二十年间的研究热点和重要的生物学问题。利用不断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一方面揭示出芸薹属及其他多倍体物种基因组表现出动态性质,即在形成初期及长期进化过程中持续发生遗传及表观遗传的变化;另一方面发现异源多倍化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基因表达模式改变,包括非加性表达、超亲表达、表达水平显性、部分同源偏向表达、基因剂量平衡效应等现象。上述基因组结构、表观遗传改变以及基因表达模式的调控,使新产生的多倍体得以成功进化为新物种。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农户生猪散养动态演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大量退出生猪散养已成为中国养殖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农户畜禽散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型关系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规律。在此规律作用下,中国农户生猪散养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当前农户大量退出生猪散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对中国猪肉供求平衡和生猪生产方式转变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基于研究结论,对保障生猪供需平衡和生猪产业现代化提出了相关建议,并予以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中国瓜菜》2019,(11):22-26
南瓜是黄瓜嫁接常用的砧木,但是不同的南瓜砧木品种对黄瓜植株生长、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差异很大。为了筛选出适合的砧木品种进行黄瓜嫁接栽培,以4个中国南瓜(‘T2‘’T3‘’T12‘’T13’)和‘黑籽南瓜’为砧木,以‘津绿21-10’黄瓜为接穗,比较不同的南瓜砧木嫁接后对黄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嫁黄瓜(对照)相比,砧木‘T2’嫁接后的植株生长势最强,产量最高,此外,砧木‘T2’嫁接的黄瓜果实瓜把短、果面蜡粉含量低,色泽鲜亮,商品性最好;砧木‘T3’也具有减少瓜把长度和果面蜡粉量的作用,但植株长势和产量较砧木‘T2’嫁接黄瓜弱;砧木‘T12’也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但是果实瓜把变长,果面蜡粉含量高,商品性较差;砧木‘T13’在5个砧木品种之间的整体综合表现最差‘;黑籽南瓜’嫁接后也促进植株的生长,但是产量上较砧木‘T2’嫁接组合低,果面蜡粉含量高,色泽灰暗,商品性差。不同的接穗/砧木组合对黄瓜果实口感的影响不同,总体来看,南瓜砧木会降低嫁接黄瓜果实口感。综合评价以砧木‘T2’嫁接表现最优,适合于作为黄瓜嫁接优良砧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