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62篇
农学   6篇
  2篇
综合类   34篇
水产渔业   463篇
畜牧兽医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中国北部海域主要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根据2010年5月、8月在渤海及黄海北部进行的底拖网定点调查资料,分析了中国北部海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中国北部海域共捕获无脊椎动物32种,其中虾类15种,蟹类10种,头足类7种;在渤海,虾类占主导地位,春季其生物量及密度比例分别为86.57%和96.55%,夏季为46.16%和80.85%;在黄海北部,春季蟹类在生物量组成中占绝对优势地位(91.07%),夏季则为头足类占优势地位(80.41%)。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研究了渤海及黄海北部的优势种类组成,优势种类随季节及海区的变化差异较大。使用多样性指数D、H’、J’分析了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渤海生物多样性高于黄海北部。分析了渤海及黄海北部群落物种组成相似性,两个海区物种组成相似性分别为春季0.315和夏季0.297。使用季节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研究了两个海区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稳定性,表明从春季至夏季,黄海北部部分种类向渤海迁移。  相似文献   
462.
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及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根据2010年5月和8月对黄海北部渔业资源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黄海北部鱼类群落共有9种重要种类,与5月相比,8月没有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广食性鱼类减少,浮游动物食性鱼类的比例大大增加.黄海北部鱼类群落在5月和8月总摄食量分别为0.5万t和19.6万t,细长脚虫戎、中华哲水蚤、脊腹褐虾、中华安乐虾、小黄鱼和鳀是黄海北部鱼类群落被摄食量最高的6种主要饵料种类.1985年至2010年的25年间,黄海北部鱼类群落的优势种更替,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减少,广食性鱼类增多;鱼类群落的平均营养级每10年下降0.24,尽管近10年的下降速度有所放慢,但仍远远高于渤海和黄海中南部的下降速度.  相似文献   
463.
比较了酚-氯仿法、煮沸法、试剂盒法3种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对WSSV DNA提取效率、纯度及病毒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DNA提取效率平均值分别为101.5、372.6、21.5 ng/μl;OD260/OD280范围分别是1.979~2.175(平均值为2.070)、1.699~1.932(平均值为1.796)、1.784~2.075(平均值为1.951);OIE巢式PCR阳性率分别为60%、50%、70%;TaqMan定量PCR检测的病毒阳性率均为100%,病毒拷贝含量分别为916.0~2.23×106、63.3~1.78×106、479.7~2.70×106Copies/μl DNA.  相似文献   
464.
2010年5~7月在山东威海乳山杜家岛基地,采用陆基围隔生态学实验方法和正交设计法,在不投饵模式下进行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混养实验。刺参密度分别为15、20、25ind/m2,龙须菜初始密度分别为0、180、360g/m2,比较了不同处理下幼参和龙须菜的生长存活情况,并定期检测环境营养盐的变化。结果表明,刺参平均日增重率(Md-wg)、特定生长率(SGR)受刺参密度的影响显著,受龙须菜密度的影响不显著,受刺参与龙须菜之间交互效应影响不显著;刺参密度为15ind/m2、龙须菜密度为360g/m2时刺参平均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大;刺参密度为25ind/m2、龙须菜密度为360g/m2时龙须菜产量最高,刺参密度为25ind/m2、龙须菜密度为180g/m2时龙须菜特定生长率最高。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刺参密度为15ind/m2时底泥总氮、总磷含量降幅最大。实验结果显示,龙须菜和刺参混养可在一定条件下改善水质条件,提高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在本实验条件下刺参密度15ind/m2、龙须菜密度360g/m2的混养配比较合理,其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65.
对3种不同规格的皱纹盘鲍(41.40±2.05、54.22±2.66、63.17±2.52mm)分别进行不同饵料搭配的投喂,并对各生理活动的能量代谢进行了测量与计算。实验结果表明,搭配投喂的实验组中皱纹盘鲍能够摄取更多的有机物作为能量代谢的基质。扣除代谢能、排泄能和排粪能后,搭配投喂能提供给皱纹盘鲍的生长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孔石莼与裙带菜搭配投喂组以及裙带菜与海带搭配投喂组,其获得的生长能的比例在3种规格组中均处在很高的水平,是鲍的筏式养殖中值得推广使用的投喂方法。  相似文献   
466.
黄海鳀鱼的卵巢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组织切片方法和常规目测法对黄海鯷鱼的卵巢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描述了卵巢各发育期的特征,对不同发育期卵巢内卵母细胞的发育时相组成、卵径分布、卵巢两叶及其前、中、后部发育的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鯷鱼卵母细胞发育不同步;Ⅱ期卵巢由1~3时相卵母细胞组成,2时相卵母细胞在数量上占优势(66.39/6);Ⅲ、Ⅳ和Ⅵ期卵巢均由1~4时相卵母细胞组成,其主要区别在于4时相卵母细胞所占比例不同,其中Ⅳ期卵巢中最高(34.8%),Ⅲ期次之(28.69/6),Ⅵ期最低(17.8%);Ⅴ期卵巢由1~5时相卵母细胞组成,已发育成熟的5时相细胞所占比例最高(29.8%);卵巢由Ⅲ期到Ⅴ期的发育过程中,主要是3、4时相卵母细胞向4、5时相的发育,1、2时相细胞所占比例基本不变。卵母细胞的粒径分布呈明显的峰、谷特征,这与以前对该问题的“浅锯齿状分布”认知有明显不同;Ⅲ和Ⅵ期卵巢内的卵径(长径)呈单峰分布,优势粒径组均为0.5~0.6mm;Ⅳ和Ⅴ期卵巢呈双峰分布,优势粒径组分别为0.2~0.3mm、0.7~0.8mm和0.5~0.6mm、1.1~1.2mm;V期卵巢两个优势卵母细胞群在粒径分布上彼此分离,粒径较大的群内均为水合卵母细胞,呈现出明显的分批产卵特征。鯷鱼卵巢左叶大、右叶小,右/左重量比值为0.71,95%置信区间为(0.67,0.75);卵巢叶间和叶内部位间卵母细胞的发育状态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67.
星突江鲽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星突江鲽Platichthysstellatus精子的超微结构。星突江鲽的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组成。头部呈球形,主要结构为细胞核。核前端无顶体,后端有植入窝,植入窝较浅,凹入深度约为细胞核直径的I/4。核中染色质致密,但存在染色质较浅的头部凹陷和核泡。中段包括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近端中心粒的长轴与基体的长轴相互垂直,呈“T”字型排列,基体的长轴与精子的长轴平行。袖套很浅,其最深处只达到线粒体下端的1/3处。在袖套线粒体的外面,具有大量的椭圆形囊泡存在。尾部细长,主要由轴丝构成,为典型的“9+2”微管结构。鞭毛较粗,长有两排侧鳍,侧鳍不对称。鞭毛细胞质中可见大小不一的椭圆形囊泡存在,囊泡的分布不均匀,一侧囊泡数量较多,另一侧偏少。鞭毛的这种结构与精子的运动相适应。  相似文献   
468.
星突江鲽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头肾细胞为材料,采用PHA和秋水仙素活体注射体细胞体内培养法,经空气干燥制备了染色体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星突江鲽的染色体数目为48条,包括46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两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未发现异型染色体对和随体.核型公式为:2 n=48,2 sm+46 t,NF=50.  相似文献   
469.
多年来由于水产动物病毒病的流行,在世界范围内给水产养殖业,尤其是鱼类、对虾类和贝类养殖产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病毒的分离纯化作为研究病毒病的必要手段,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综述了这3种水产动物病毒分离纯化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470.
七带石斑鱼胚胎及仔稚鱼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七带石斑鱼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描述了从受精卵到仔稚鱼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在水温22±0.5℃、盐度30条件下进行七带石斑鱼仔鱼的饥饿耐受力实验,记录了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的存活与生长、卵黄囊与油球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胚胎发育可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0.5±0.5℃、盐度30.0条件下,受精卵历时38h45min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1.059±0.071mm,至4日龄全长2.27~2.36mm时,卵黄囊完全消失;16日龄,全长4.99mm时,鳔形成;至25~30日龄,尾鳍鳍条发育完整。在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的死亡高峰出现在孵化后4~6d,半数死亡时间出现在5d,至7d饥饿仔鱼全部死亡。卵黄囊期仔鱼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仔鱼初孵时的快速生长期,卵黄囊消失前后的慢速生长期,以及在不能建立外源性摄食后的负生长期。随着生长发育时间的延长,饥饿仔鱼与正常条件下仔鱼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