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57篇
农学   6篇
  2篇
综合类   34篇
水产渔业   462篇
畜牧兽医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研究斑点叉尾在不同病原(链球菌、嗜水气单胞菌、迟钝爱德华菌、斑点叉尾病毒)感染后TICAM基因在mRNA水平的组织和时空表达特征。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可引起TICAM基因在肝脏和脾脏中的上调表达,在注射后24h和12h后上调最大分别为2.3倍和1.9倍;而在头肾和后肠中的表达则下调到感染后48h的0.15倍和24h的0.53倍;感染链球菌后则导致在肝脏、脾脏、后肠和头肾中TICAM基因表达的强烈上调,最大上调幅度为感染后7d肝脏中表达提高了23倍,其次,在脾脏和头肾中基因表达最大可上调到感染前的10倍左右;在感染迟钝爱德华菌后,TICAM基因在肝脏、脾脏、后肠和头肾中表达上调。其中,感染后7d脾脏中的表达提高到感染前的23.1倍。而感染叉尾病毒后,TICAM基因在肝脏、头肾和后肠的表达上调但幅度不大,基因表达在4种组织内表达变化量在1.5~3.7倍范围内波动,而在脾脏中TICAM表达下调,在感染24h后达到最低为感染前的0.13倍。以上实验结果显示,斑点叉尾TICAM基因表达变化与病原感染密切相关,暗示TICAM基因在斑点叉尾天然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2.
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对2005年4-5月长江口及南黄海毗邻水域拖网渔获物的营养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主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处于3.19~5.11,集中在3.70~4.65;南黄海海域主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处于2.46~4.88,集中在3.90~4.40。基于系统基线生物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影响,相对南黄海,长江口海域55%生物的相对营养级增加,增加幅度为0.01~0.63,集中在0.01~0.06,其生物数量占了总生物数量的30%;40%生物的相对营养级减少的,减少幅度为0.02~0.74,集中在0~0.21,其生物数量占总生物数量的30%;以上结果接近用胃含物分析法得到的生物营养级空间变幅绝对值。将营养级的胃含物分析结果与氮稳定同位素计算结果相比,长江口9种鱼类2种方法计算结果变幅绝对值为0.01~1.21;南黄海11种鱼类2种方法计算结果变幅绝对值为0.08~1.26;两海域的计算结果变幅绝对值差异较小。结论认为,两海域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存在空间差异,随生物种类差异有所不同;稳定同位素法与胃含物分析法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03.
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家系F1幼虫生长及遗传结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群体存在2种壳色个体,简称白贝和褐贝。本研究通过近交和杂交方法建立了褐贝(♀)×褐贝(♂)、白贝(♀)×褐贝(♂)、褐贝(♀)×白贝(♂)和白贝(♀)×白贝(♂)4个家系,分别用1F、2F、3F和4F代表,每家系设3个平行,共12个家系。对各家系的卵径、幼虫的孵化率、成活率和生长性状等生物学参数进行了比较,建立了各个家系幼虫壳长、壳高的生长方程,并利用微卫星标记比较4个家系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壳色家系间卵径大小、幼虫的孵化率、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家系4F幼虫期壳长和壳高日生长速率均高于1F、2F和3F,且差异显著(P0.05),家系2F、3F和4F间幼虫期壳长和壳高日增长速率差异不显著(P0.05)。家系1F的遗传多样性最低;遗传相似性系数(0.6351~0.9772)和遗传距离(0.0231~0.4540)分析表明,1F和4F之间遗传相似性(0.6351)最低,遗传距离(0.4540)最远;不同家系间存在着遗传差异,1F和4F差异最大。本研究结果初步说明虾夷扇贝群体内白贝个体和褐贝个体之间产生了遗传分化,这种遗传结构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壳色家系在幼虫阶段生长性状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4.
三疣梭子蟹遗传连锁图谱的初步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AFLP和SSR标记技术结合"拟测交"策略,以三疣梭子蟹莱州湾、舟山野生群体杂交(1♂×3♀)产生的F2代家系为作图群体,初步构建了三疣梭子蟹雌、雄性遗传连锁图谱。用经过筛选的60对AFLP引物和3对SSR引物对亲本及108个F2代个体进行遗传分析,共得到母本分离标记214个,其中155个标记(AFLP标记153个,SSR标记2个)符合1∶1孟德尔分离规律;父本分离标记195个,139个标记(AFLP标记138个,SSR标记1个)符合1∶1孟德尔分离规律。雌性图谱包括100个遗传标记,分布在9个连锁群,6个三联体,15个连锁对,图谱总长度为1544cM,标记平均间隔22.0cM,总覆盖率为52.9%。雄性图谱包括71个遗传标记,分布在6个连锁群,6个三联体,11个连锁对,图谱总长度1174.2cM,标记平均间隔24.0cM,总覆盖率为49.5%,图谱中遗传标记分布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105.
基于有性繁殖的鼠尾藻规模化繁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2009年间,先后在威海小石岛开展了两次鼠尾藻的规模化人工育苗试验,在威海周边和青岛开发区海域进行了3次保苗实验。两年育苗的试验规模均为10个育苗池(规格一致,均为2m×5m)和部分备用池。所用种菜主要在威海附近的多个海域采集,其中以小石岛采集的种菜最为理想。通过6种常见附着基的对比试验,附着基以竹帘附苗密度最高,操作方便和附苗量结合理想的附着基是织带帘。平面基质上的附苗密度最大,达到30株/cm2。2007年出幼苗750.7万株,平均苗长3.5mm;2008年出幼苗3015.42万株,平均苗长3.2mm。本试验发现,鼠尾藻幼苗早期发育中,幼苗附苗较均匀,但生长到4mm后,幼苗有大面积脱落的现象,随着日后的生长,苗种密度也逐渐下降,到10mm时密度降低到0.2~1.0株/cm2。  相似文献   
106.
异源精子诱导条斑星鲽雌核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冷冻保存的花鲈精子作为异源精子,采用紫外线(UV)对精子进行照射使其遗传物质失活,然后与卵子进行授精,可以刺激条斑星鲽鱼卵进行雌核发育,在受精后一定时间采用冷休克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二极体排出成功获得了条斑星鲽雌核发育二倍体鱼苗。实验表明,花鲈精子只有经过紫外线照射遗传失活后,才能诱导产生条斑星鲽雌核发育二倍体鱼苗。经过大量实验筛选出诱导条斑星鲽雌核发育的最佳条件为花鲈冷冻精子采用80 MJ/cm2 的紫外线照射,然后与条斑星鲽卵子进行授精,在受精后7~9 min,将受精卵放在-1.0~1.5 ℃海水中进行冷休克处理,持续时间为60~90 min,在此条件下,获得的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相对诱导率达40.68%±7.24%。由于不失活精子与条斑星鲽卵形成的杂交胚只能存活到原肠期,而染色体未被成功加倍的胚胎会由于单倍体的致死效应在孵化前后死亡,所以存活的仔鱼全部为条斑星鲽雌核发育二倍体。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雌核发育鱼苗进行了分析,证明了雌核发育鱼苗为雌核发育二倍体。首次报道了采用异源冷冻精子诱导条斑星鲽鱼卵进行雌核发育的技术方法,为条斑星鲽性别控制和遗传改良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7.
MS-222对牙鲆麻醉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MS-222为麻醉剂,在13~14℃水温条件下,用浸浴麻醉方法测试了不同麻醉剂浓度和不同麻醉时间对牙鲆复苏时间、复苏率和24h存活率及长时间麻醉对复苏率的影响以及超有效浓度麻醉剂(60mg/L)麻醉后的抗露干能力。预备实验证明,本试验条件下麻醉剂的有效浓度为50mg/L。实验表明,将麻醉剂浓度从50mg/L提高到200mg/L,供试鱼被麻醉的时间由288s缩短至50s,复苏时间由94s延长至106s;用60、100和200mg/L的麻醉液持续麻醉后,可获得100%复苏率的最长麻醉时间分别为64、32和32min,牙鲆经MS-222麻醉后抗露干时间延长。牙鲆麻醉后复苏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一旦复苏,牙鲆24h内的存活率可达100%。实验表明,MS-222的合理麻醉浓度为60mg/L,此浓度下最长麻醉时间为64min,麻醉露干时间应低于60min。  相似文献   
108.
对胶州湾湿地海域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养殖区水环境进行了现场调查和研究,对紫菜生长吸收N、P营养盐的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紫菜对富营养化海水的生物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条斑紫菜养殖对胶州湾湿地海水中过剩的营养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养殖区氮、磷营养盐和有机碳含量以及水质营养指数均低于周边对照区。实验条件下,紫菜生长吸收N、P营养盐和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的效果显著。各实验周期水体中的无机氮含量下降幅度为17.15%~21.26%,活性磷酸盐含量下降幅度为55.73%~61.12%,表明紫菜叶状体生长对磷的吸收量明显高于对氮的吸收量。另外,各换水周期实验海水的营养指数值由2.211~2.592降至0.749~0.873,降低幅度为63.32%~69.39%,海水富营养化等级由"中度富营养"降至"贫营养"。根据胶州湾湿地海域的环境条件,通过大规模栽培大型海藻,可大量去除海水中的N、P、C等生源要素,有效降低海水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9.
黄海鳀鱼的生长特征及其年际与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1年1月和2004年1月黄海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越冬群体的生物学资料和千里岩海洋环境监测站1997~2003年海表水温资料,对鳀鱼的生长特征及其年际差异进行了分析,对水温与鳀鱼生长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利用2000年6、8、10月和2001年1、3、5月份的调查资料对鳀鱼生长的季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1年和2004年鳀鱼的Von Bertanaffy体长生长方程参数L∞、k、t0分别为190.1mm、0.47、-0.06和172.7mm、0.61、-0.17;体重生长方程的参数W∞、k、t0分别为45.4g、0.46、-0.11和35.5g、0.60、-0.21;生长拐点分别为2.35龄和1.72龄。相对2001年,1~3龄鱼的体长和体重积温生长速度增大,4龄鱼的体长积温生长速度相同,体重积温生长速度减小。(2)伴随着群体的补充和个体的生长与死亡,鳀鱼的体长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鳀鱼个体的肥满度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最高值出现在生殖盛期之前的5月,为0.82;最低值出现在越冬期之后的3月,为0.44。  相似文献   
110.
微卫星DNA标记用于中国对虾亲子关系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产养殖中应用微卫星标记来确定亲缘关系已经得到认同和广泛使用。本研究通过控制交尾,利用微卫星标记确定中国对虾后代的亲缘关系,对微卫星标记应用于中国对虾的家系识别进行初步探讨。作者以4个谱系清晰的家系为基础,检测两对微卫星标记EN0033和RS062在中国对虾家系鉴别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利用两对微卫星引物产生的DNA指纹图谱,能够有效地区分中国对虾4个家系。根据微卫星数据计算各家系之间的遗传距离,构建UPGMA图,得到的结果与各家系来源情况一致,进一步证明了微卫星技术在进行家系间的遗传分析中的可行性。EN0033和RS062两对微卫星标记的累积个体识别率高达0.989,属于高识别力的遗传标记系统,可以利用它们进行中国对虾的亲缘关系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