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5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为探索不同地理种群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形态分化, 本研究以南黄海和东海中南部生殖与非生殖群体为研究对象, 采用 t 检验、主成分分析、差异系数判定等分析方法, 对小黄鱼种群 31 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南黄海种群和东海中南部种群的表型性状存在广泛的变异, 生殖期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 7.77%和 6.48%, 非生殖期变异系数为 8.65%和 7.62%, 南黄海种群变异强度高于东海中南部种群, 变异系数差异主要为横轴测量性状。生殖期和非生殖期分别有 15 个和 16 个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 7 个性状在两个时期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且这些性状差异又能在种群内部保持相对稳定。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生殖期 4 个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 48%, PC2 和 PC3 得分在检测种群差别时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因子负荷较高的性状主要是头部、背鳍、臀鳍和腹部; 非生殖期 4 个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 46.61%, PC1 和 PC2 得分在检测种群差别时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因子负荷较高的性状主要是头部、体高、背鳍/腹鳍与臀鳍长度。两个地理种群在头部和躯干部位的性状产生了分化, 与南黄海群相比, 东海中南部群头部较高, 背鳍和臀鳍较长, 而头部上缘和腹部较短。这种形态变异可能与洄游生活史策略诱导的表型性状特化有关, 研究结果支持迁移行为和复杂生境提高了环境适应性这一结论, 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物种的生态学特征和进化趋势。  相似文献   
23.
为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侧线系统的发育生态学,对大黄鱼的侧线器官和躯干侧线系统的分布模式开展了初步研究。比较了养殖和野外捕获大黄鱼躯干侧线系统的分布模式及侧线器官数目的异同。结果显示,大黄鱼的侧线系统由管道神经丘和表面神经丘两类感受器组成。管道神经丘位于侧线管道腔内的皮肤表面,感觉斑多为椭圆形,其长轴与鱼体的体轴垂直。表面神经丘多具有圆形或近圆形的底座。毛细胞着生于神经丘的顶端,由一根较长的动纤毛和十多根静纤毛组成。养殖大黄鱼与野外捕获大黄鱼躯干侧线分布情况相似,管道神经丘的数目相近,野外捕获大黄鱼单个鳞片上具有更少的表面神经丘。推测两种生境大黄鱼的表面神经丘数目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在养殖和野外生存环境中,大黄鱼的侧线系统面临不同的选择压力所导致,后期将对引起侧线系统产生差异的因素做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4.
卫星数据可以准确获取实时船位,但不能直观反映渔船作业期间动态分布及其渔船类型。为了解北太平洋公海渔场分布及其渔船类型,基于2019年3—12月北太平洋渔船卫星数据及同期北太平洋围网渔船和鱿钓渔船的实际生产数据,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中的热点分析(hot spot analysis)方法,利用实际生产数据叠加验证,分析探讨渔船作业的动态分布变化及其识别情况。结果表明: 2019年北太平洋渔船作业主要分布于37°—44°N、154°—176°E;多数渔船在主要作业分布区域内先从西南移动至东北,再折返至西北,9月及之后再折返至西南方向;热点分布与实际鱿钓渔船作业点重叠率达83.7%,冷点分布与实际围网渔船作业点重叠率达78.1%。通过观察各月渔船分布整体轨迹变化,初判其热点分布应为鱿钓渔船,冷点分布应为围网渔船,但仍可运用其他技术手段或数据进一步验证及提高重叠率,如夜光遥感技术或结合渔船的水上移动业务标识码(maritime mobile service identifier,MMSI)对应验证渔船类型。该方法基于卫星渔船数据与生产数据直观展示渔船作业动态变化及两者重叠程度,可初步探索在研究区域中渔船的分布变动与渔船类型,为渔业可持续化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相关方法。  相似文献   
25.
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需以翔实的调查和渔业数据为基础,而现有的大多数种类面临着着渔获量、基础生物学、有效捕捞努力量等数据缺失问题,因此并不适合采用数据需求较高的模型进行评估和管理。面临着渔业资源衰退的严峻形势和渔获量限额管理的迫切要求,基于有限数据的评估方法和渔获量相关的管理方案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本研究以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为例,根据渔获量、自然死亡、消减率、生物学参数、开捕体长等数据,采用 54 种有限数据评估方法,模拟 3 种捕捞动态,对小黄鱼进行管理策略评价和资源评估。结果显示,以相对产量(relative yield, RY)不低于 50%、过度捕捞概率(probability of overfishing, POF)小于 50%,生物量低于最大可持续生物量的 10%(B<0.1BMSY)的概率小于 20%为风险控制水平,捕捞强度随机波动和增长情景下,分别有 6个管理方案(management procedures, MPs)满足既定管理目标;“一般型”和“增长型”捕捞强度情景下, 14个 MPs 满足管理目标。权衡分析 3 种捕捞动态下的 MPs, 50%FMSY 基准法(FMSYref50)可作为小黄鱼渔业最佳的管理方案, POF 介于 5.46%~6.70%, B<0.5BMSY概率介于 15.66%~22.73%,长期获得的相对产量介于 52%~100%;然而, FMSYref50确定的可接受生物学渔获量(acceptable biological catch, ABC)仅有 1.08×10^4 t,与当前产量相差较大。因此,考虑到降低捕捞强度为渔业管控的发展趋势,建议采用动态 F 比值法(DynF)为小黄鱼渔业管理方案,“下降型”捕捞强度情景下,POF为 37.84%, B<0.5BMSY概率为 38.63%,长期获得的相对产量为 84%, ABC为 4.03×10^4 t。根据敏感性分析,发现 DynF 评估的 ABC 对捕捞产量、资源丰度指数不敏感,而对自然死亡系数、最大可持续捕捞死亡系数与自然死亡系数比值(FMSY_M)和当前资源量均较为敏感,参数值增加会导致 ABC 增加,表明在开展渔业资源评估时需要着重提高这 3 种参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6.
浮游虫黄藻可与共生虫黄藻一起维持珊瑚群落的健康。前期研究表明 1 株营浮游生活的虫黄藻(Symbiodinium sp. ECSFRI081109)在不同磷酸盐浓度培养下的生长速率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所差异。为了解其对不同磷酸盐浓度的响应机制, 本研究利用 RNA?Seq 技术对高磷酸盐初始浓度(35 μmol/L)和低磷酸盐初始浓度(0.15 μmol/L)下不同培养时间(第 0 天、第 5 天和第 10 天)的虫黄藻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做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测序组装后获得 80955 个 Unigenes, 其中在 NR、GO、KEGG、eggNOG、SwissProt 以及 Pfam 数据库中共同注释的有 4407 个。对 5 个实验组的转录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得到 23 个与磷利用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主要有磷脂酶 A2、磷脂酶 B、磷脂酶 C、 磷脂酶 D、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无机磷酸盐转运体、Na+ 依赖型磷酸盐转运体、线粒体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 根据不同磷酸盐初始浓度培养下上述基因的表达量变化, 推测在低磷环境下, 虫黄藻可通过增强对无机磷酸盐的转运能力及利用磷酸酶分解有机磷以缓解磷胁迫, 从而维持细胞生长。本研究旨为深入了解浮游虫黄藻响应不同磷酸盐浓度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7.
目前,中国正加强远洋渔业的监督和规范管理,长期以来,观察员在远洋渔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低覆盖率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出现的电子监控(electronic monitoring,EM)成为其有效替代和辅助手段。通过分析国内外远洋渔船EM技术发展,闸明了远洋渔船运用EM的必要性。介绍了EM的组成、具体方法、目标种类及其在远洋渔船常用3种渔具的应用;论述了现今EM系统在远洋渔船的适用性及功能和EM的优缺点:EM技术在远洋渔船已有应用且具有一些观察员无法具备的优势,但缺乏针对各类远洋渔船和目标鱼种监控的高质量应用示范,且对渔业数据相关处理技术的研究精度与深度还不够。最后对EM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EM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了具体建议,可为远洋渔船应用电子监控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为探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春、夏季浮游动物优势种时空生态位, 利用 2016—2018 年春季(5 月)和夏季(8 月)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及环境调查数据, 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时空生态位特征, 并基于冗余分析 (RDA)对优势种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春季优势种以近岸低盐种占绝对优势, 夏季优势种以近岸低盐种和暖水种共存, 夏季优势种数目高于春季, 春季第一优势种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优势度和平均拥挤度均高于夏季。在时间和空间生态位上, 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虫肢歪水蚤、长额刺糠虾 (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均为广生态位种, 而中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为窄生态位种。相似生态位种为了实现共存, 在时间或空间上发生生态位的分化。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高的种对多具有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时间生态位上高等级重叠种对关系占比(50.0%)远高于空间生态位高等级重叠种对关系(18.2%)。物种环境排序图通过展示优势种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揭示了优势种在生境中的生态位分化现象。本研究探明的浮游动物优势种的时空生态位分布特征可为研究其种间共存关系、环境适应性及水质环境变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9.
为探究盐度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交配和产卵前后对血淋巴中5种激素的影响,本研究分别设置了0、2、4、6的交配盐度和3、6、9、12、15、18、21的产卵盐度,分析了不同交配和产卵盐度条件下,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中双羟基孕酮(DHP)、促性腺激素(GTH)、前列腺素(PG)、雌二醇(E2)和睾酮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在淡水中,雌蟹无交配行为发生,当盐度<6时,雌蟹只交配不产卵。雌蟹在盐度为2~6中交配后,血淋巴中GTH、PG、E2和睾酮与交配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且交配后各盐度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盐度的升高,雌蟹产卵前,血淋巴中DHP、PG、E2和睾酮的含量均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产卵后血淋巴中DHP、PG、E2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当盐度为18时,雌蟹产卵后,血淋巴中DHP、GTH、PG、E2和睾酮含量均降到最低,且与产卵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当盐度为6时,雌蟹产卵前血淋巴中DHP、PG、E2和...  相似文献   
30.
为揭示产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ic shellfish poisoning, DSP)典型赤潮甲藻-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PL11的共附生菌群多样性信息,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了PL11的共附生菌群种类及相对丰度,并且对其可培养共附生菌株进行了选择性分离及其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与系统发育的分析。利玛原甲藻PL11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样品共附生细菌包括5门,14纲,26目,38科及54属。其中优势门(>5%)为3个,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75.5%)、拟杆菌门(Bacteriodetes,11.5%)以及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x,8.5%);优势纲(>5%)为4个,包括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51.7%)、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31.8%)、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a,9.9%)以及OM190纲(8.9%);优势属(>5%)为6个,侏囊菌科下未知属(norank Nannocystace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