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53篇
农学   1篇
  14篇
综合类   151篇
水产渔业   50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南极鱼类年龄与生长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朱国平  魏联 《水产学报》2017,41(10):1638-1647
南极鱼类生长相对缓慢,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使其年龄鉴定较其他海区鱼类更为困难。但考虑到鱼类年龄鉴定是开展渔业资源评估的基础,因此过去一些年来,硬质部位,如鳞片、鳍条(棘)、脊椎骨以及耳石等仍成为南极鱼类的主要鉴龄材料。本文对南极鱼类年龄鉴定的方法和材料进行了总结回顾,将年龄鉴定的方法和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各自优缺点。结果显示:(1)对于具鳞的南极鱼类,因鳞片在鱼类生长过程中存在重吸收现象,因而利用鳞片及鳍条(棘)单独鉴龄所得出的结果通常小于耳石的鉴龄结果,缺乏精确性;(2)南极鱼类生活跨度较大,高龄鱼体长频次分布严重重叠,以致无法准确判断其年龄结构;(3)耳石重量法易受到特殊个体影响而误判年龄;(4)因鳍条易损坏,脊椎骨采集较为困难,且许多南极鱼类无鳞,目前大多数南极鱼类使用耳石鉴定年龄,其也成为目前最为精准的南极鱼类鉴龄方法,但同时利用鳞片和耳石重量等对鉴定结果进行验证;(5)南极鱼类尚存在无统一的鉴龄标准、人为主观性较强以及缺乏早期生活史研究等不足之处;(6)为了研究南极鱼类早期生活史,耳石微化学及微结构等方法将被广泛利用。  相似文献   
22.
基于2019—2020年北太平洋灯光敷网渔业数据和海表温度、叶绿素、海面高度等环境数据,采用空间叠加图、频次分析与经验累积分布函数、K-S检验和GAM模型4种方法分析了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渔场的单位捕捞努力量(CPUE)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关键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作业渔场重心分布范围为147°~153°E、39°~43°N,在4—8月向东北方向移动,9—11月则向西南方向折返。通过频次分析与经验累积分布函数分析,中心渔场区域最适海表温度为10.0~18.0 ℃,最适叶绿素浓度为0.2~0.6 mg/m3,最适海面高度为0.2~0.7 m。K-S检验分析表明,高值CPUE海域和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海面高度均有密切关系,最适范围分别为10.9~18.9 ℃、0.2~0.6 mg/m3、0.2~0.7 m。GAM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高值CPUE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1.0~17.0 ℃,最适叶绿素浓度为0.3~0.8 mg/m3,最适海面高度为0.1~0.4 m。综合来说,CPUE高值区海域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1.0~18.0 ℃,叶绿素浓度为0.2~0.6 mg/m3,海面高度为0.2~0.7 m。  相似文献   
23.
基于Stella的江苏近海海域生态足迹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量化人类活动对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干扰的程度,本研究基于渔业生态足迹的算法,对江苏近海1978―201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研究江苏省的渔业生态现状。在此基础上,依据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原理,嵌入营养动态模式,构建了江苏近海海域渔业生态足迹SD模型。利用2006―2014年的历史渔业数据验证该模型是可行的,并运用模型预测了不同捕捞强度下江苏近海渔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978―2014年江苏近海渔业生态足迹由2.41×10~6 hm~2增长到6.61×10~6 hm~2,平均值为5.38×10~6 hm~2,已经高于生态承载力3.45×10~6 hm~2,约为承载力的1.5倍,表明江苏近海海域渔业生态资源已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中;根据模型仿真分析,如果进一步加强捕捞强度,渔业生态足迹会急剧下降,最终趋于0值,且随着加强程度的增大,生态足迹下降越快,趋于0值的时间也越短;根据海洋渔获量阈值的计算结果,需要在目前捕捞强度基础上降低约50%,渔业生态足迹才能回升,生态赤字也能平稳降低,从而防止渔业生态系统崩溃。该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有益参考,也可用于江苏近海海域生态效应的预警。  相似文献   
24.
基于西北印度洋日本延绳钓金枪鱼1965-2006年间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每月渔获统计资料,本研究运用小波方法对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变化、印度洋涛动指数(IOI)及两者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在时间序列上存在48~60个月的小波振荡,IOI振荡周期主要为36月和60月,2种尺度振幅具有跷跷板效应.小波交叉分析结果表明,1994年前在36月和60月的时间尺度上大眼金枪鱼渔获率与IOI之间的响应关系是明显的,之后这种关系并不显著.在典型的小波振荡周期为4年的尺度卜,IOI和大眼金枪鱼渔获率的振荡间隔在1~3年之间变化,平均为1.5年左右.IOI振荡周期在3~6年间变化,时快时慢,而大眼金枪鱼渔获率信号振荡较平稳.南于捕捞因素影响,近年来渔获率的振荡幅度不断减弱.研究认为可排除由于较大的捕捞努力量和渔业资源量时空变动导致的捕获率信号变异,从捕捞因素和环境因素上讨论了捕获率信号小波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动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25.
头足类耳石信息分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石的轮纹结构与化学组成相当稳定,记录了个体生活过程中丰富的生物-物理-化学环境信息,是一种很好的信息载体.因此,通过耳石信息分析可以揭示头足类的生活史历程,掌握其生活史各阶段的生态环境特征,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依据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头足类耳石信息分析的研究成果,综述了头足类耳石日轮及微量化学的研究现状,概括了耳石信息分析在渔业资源及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应用,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方向与内容上的展望.  相似文献   
26.
两种岩礁鱼类的食物竞争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日本鼓虾(Alpheus jaonicus)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3种饵料生物,设置了8种饵料组合方式,包括不同种类的饵料生物以及不同投喂量.在室内对混养的2种岩礁鱼类-许氏平鲉(&bastes schlegeli)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进行食物竞争实验.根据摄食量、胃含物中饵料的出现频率和质量分数比等参数,研究许氏平铀和大泷六线鱼对3种饵料的选择性、竞争能力以及对不同饵料组合方式的响应.结果显示,许氏平鲉最大日摄食量(以湿重计)为(142.5±26.4)g·kg-1·d-1,大泷六线鱼最大日摄食量为(104.8±1.7)g·kg-1·d-1,二者对3种饵料的选择性从高到低均依次为玉筋鱼、日本鼓虾、细螯虾.许氏平鲉竞争能力强于大泷六线鱼,表现为对喜食饵料摄食量较大,喜食饵料在胃含物中的出现频率与质量分数比均较高.研究结果表明,饵料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均显著影响这2种岩礁鱼类的食物竞争.  相似文献   
27.
吴颖  李圣法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9,31(4):395-400
实验室条件下,就温度和投饵频次对海蜇碟状体生长过程(伞径生长及活动灵敏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温度设置为17、21、25℃,投饵频次设置为0.5、1、2、3、4次/d,进行交叉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投饵频次对碟状体伞径生长的影响均十分显著,且二者的交互作用明显。温度、投饵频次与海蜇碟状体生长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各温度下当饵料频次达到一定程度时,投饵频次的增加未对碟状体的平均日生长率产生差异,17℃时每天投饵1次,21℃、25℃时每天投饵2次即能满足碟状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温度、投饵频次对碟状体的收缩率影响均十分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也很明显。温度与碟状体的收缩率之间成正相关关系,17~21℃时Q10值为2.74,21~25℃时Q10值为1.53,随温度的升高其灵敏度降低。综合本实验条件下的观察结果发现:饵料丰富(即投饵频次相对较高)时,高温(21~25℃)有利于碟状体的生长;饵料不足(即投饵频次相对较低)时,低温(17℃)也有利于碟状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28.
为系统地了解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的生活史策略,对其生长发育及生殖投入策略进行概述。阿根廷滑柔鱼生命周期短,其中70%左右的时间处于生长期。雄性个体性腺发育早于雌性,雌性和雄性个体的性腺发育及繁殖产卵时间占生命周期的10%~20%。雌性配子发生的主要特征为滤泡向内折入卵母细胞和卵黄物质积累,卵母细胞批次成熟、批次排入输卵管,产卵策略为间歇性终端产卵型。雄性配子发生的主要特征为精荚腺组装精荚,成熟精荚存储于尼氏囊中。肌肉组织是最大的能量积累器官;性腺组织在生理性发育开始后迅速积累能量,在功能性成熟时达到能量积累最大值。生殖投入策略为收入-资本混合型,能量投入来源以性腺发育过程中现场的食物摄食转化为主,在生理性发育期和繁殖产卵期转化部分肌肉组织存储能量为辅。海水温度和叶绿素浓度是影响能量积累和生殖投入的重要环境因子。生态学、生物气候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深入开展阿根廷滑柔鱼生长发育和生殖投入策略的研究,研究结果可为促进阿根廷滑柔鱼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正目前,江苏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发展河蟹养殖业,但是由于养蟹农户知识能力缺乏、盲目跟风,过量使用一些化学药品,导致河蟹品质下降,最大问题是养殖尾水未得到有效的处理而排放,会对周边的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本文主要调研江苏省泰州市及常州市部分地区河蟹养殖发展情况,分析了不同养殖户蟹塘内氮磷含量指标,并提出了合理有效的养殖尾水处理及水环境保护办法,实验结果可为河蟹养殖户提高尾水处理效率及地方水产站进行养殖尾水排放管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0.
为掌握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鳀(Engraulis japonicus)产卵场的分布特征及其关键环境因子,基于2021年4—12月开展的产卵场综合调查获取的鳀样品及其鱼卵密度数据,运用Garrison重心分布法阐释鳀产卵洄游分布特征及其主产卵期;通过基于Tweedie分布的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的构建,分析主产卵期内鳀卵密度与同步获取的海水表层温度(SST)、海水表层盐度(SSS)、海水表层叶绿素浓度(Chla)、浮游动物丰度(Fd)、浮游植物丰度(Fz)和深度(Depth)等6个环境因子,以及时间(月份,Month)和空间(经纬度、Lon和Lat)因子之间关系,并识别主控因子。结果显示,海域内鳀产卵期较长,由4月持续至11月,5—8月为主产卵期,其中,5—6月为产卵盛期。鳀产卵场规模和位置时空变化明显,时空因子与鳀卵密度分布呈密切非线性相关(累积偏差解释率为48.1%),(SST, SSS) (18.7%)和Depth (5%)次之。鳀产卵期适温范围较广,产卵场分布表现出高温高盐(低温低盐)增效作用和高温低盐限制作用。产卵初期(4月),鳀产卵场规模和鱼卵密度均较低,产卵重心位于海洋岛东南侧深水区;盛期(5月底—6月初)在SST主导下,鳀产卵场规模和鱼卵密度均至年内最高值,核心产卵场位于石城岛–庄河河口一带海域;此后,随着辽南沿岸水系盐度的下降,高温低盐的抑制作用使SSS因素主导产卵鱼群避开沿岸海域,鳀产卵场迁移至外海深水区,7月后位于30~50 m等深线之间;9—10月鳀繁殖活动基本结束,10月鳀卵仅零星分布于调查海域,直至12月未有鳀卵采获。研究可为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鳀产卵场研究及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