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6篇
  免费   433篇
  国内免费   267篇
林业   1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1篇
  39篇
综合类   556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360篇
畜牧兽医   5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每季度在流沙湾内湾养殖区、外湾养殖区和外湾非养殖区采集沉积物和水质样品,测定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质量分数,以及底层水溶解氧(DO)和水温(T),结合水动力分析,研究其表层沉积物中富营养物质碳( C)、氮(N)、磷(P)的分布特征和受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流沙湾的物理地形决定了湾内流场水流缓慢、内外湾之间水交换过程缓慢的固有特征。底层水 DO 自春季开始逐步升高,冬季达到最大值。内湾养殖区的底层水 DO 均值低于外湾。表层沉积物 TOC 和 TP 质量分数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但 TN 质量分数在春、夏季明显高于秋、冬季。养殖区的 TOC、TN 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非养殖区,且以内湾养殖区最高,其 TP 空间差异不显著。流沙湾表层沉积物 TOC 年平均有机碳污染指数为1.29,TN污染指数达2.98,而 TP 磷污染指数仅为0.92,表明该海域已受到中等水平的氮污染和低水平的有机碳污染,且现有养殖格局加速了养殖区的富营养物质沉积。  相似文献   
982.
LrrG和表面免疫原性蛋白(Sip)是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2种表面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获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表面蛋白LrrG和Sip蛋白的融合蛋白,该试验采用基因拼接技术中的双酶切法分2步逐个将Sip和LrrG基因插入pColdⅡ载体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ColdⅡ-LrrG-Sip。将成功构建的融合基因原核表达载体转化感受态细胞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结果显示,15℃、IPTG 0.5 mmol·L-1诱导9 h,目的蛋白呈可溶状态的表达量最高。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LrrG-Sip融合蛋白大小与预测一致(162kDa),说明成功构建了融合基因,为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3.
采用同源克隆方法从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荷那龙罗非鱼(O.hornorum)及其正反交子代垂体中克隆了催乳素Ⅰ基因(PRLⅠ),并对其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显示,4种罗非鱼的PRLⅠ基因序列长度均为798 bp,ORF长639 bp,共编码212个氨基酸;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和荷那龙罗非鱼仅在31号位点存在一个氨基酸残基差异。用q PCR方法分析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和荷那龙罗非鱼PRLⅠ基因在不同组织或器官中的表达,结果表明罗非鱼PRLⅠ基因在垂体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较低;盐胁迫后4种罗非鱼垂体中的PRLⅠ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而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不大。由此可知PRLⅠ基因主要在垂体表达,参与罗非鱼的渗透压调节。  相似文献   
984.
广东池塘培育条石鲷仔、稚、幼鱼的早期发育和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广东饶平池塘人工培育的条石鲷( Oplegnathus fasciatus)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性。条石鲷初孵的0日龄仔鱼全长(1.8755±0.060)mm,卵黄囊长径(0.739±0.135)mm,短径(0.489±0.089)mm。在水温为22~23℃的前期培育条件下,3日龄仔鱼的卵黄被完全吸收,而到第4天,仅见到卵黄囊残余物。混合营养期仅1 d。在水温为24~27℃、盐度29~30、pH 7.4~8.2条件下,3日龄的仔鱼已开口,但仍不能主动摄食,4日龄仔鱼便进入了外源性营养阶段。8日龄鳃弓形成,12日龄尾椎弯曲,25~30日龄仔鱼的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先后出现,鳞片出现,进入稚鱼期。40日龄时进入幼鱼期,全身覆盖鳞片,条带全部形成,形态与成鱼相似。全长、体长、体质量和体高随日龄的生长速度均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体高/全长之比在0~5日龄时急剧下降,随后逐渐增高,20日龄后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985.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人工繁育鲻(Mugil cephalus)早期发育阶段10、15、23、36、40和44日龄的仔、稚、幼鱼鳃结构作了观察,同时计测其呼吸表面积,探讨幼体体质量、体长与呼吸表面积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随着日龄增长,仔、稚、幼鱼的鳃结构和功能逐渐完善,鳃丝总数随仔、稚、幼鱼全长和体质量的增加分别呈幂指数式和对数式增加;单位长度鳃小片数与体质量之比值随体质量的增长呈幂指数式增加;体质量与总呼吸面积之间的变化关系以及体质量与单个鳃小片面积之间的变化关系可分别用二次项关系式表达。研究结果表明,鲻鳃的发育和分化是与仔、稚、幼鱼的生长、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的完善同步。  相似文献   
986.
生物絮凝反应器对中试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污水的处理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设计了一种生物絮凝反应器,用作中试规模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的唯一水处理装置,研究其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12、6、4.5、3 h)条件下的运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器可耐受最小HRT为4.5 h,当HRT降低至3 h,反应器发生不可逆的洗出现象而使试验不能继续进行。反应器絮体沉降性能一般,随着HRT的减小(12、6和4.5 h HRT),絮体体积指数(SVI-30)逐渐降低,但是始终大于150 m L/g,为丝状菌膨胀,主要的丝状细菌由TM7 genera incertae sedis逐渐演变为Haliscomenobacter和Meganema菌属,相对丰度逐渐降低。12 h HRT反应器污染物去除率最高。反应器亚硝氮(NO_2~--N)、硝氮(NO_3~--N)在4.5 h HRT出水质量浓度最低,分别为(0.02±0.01)、(1.70±0.06)mg/L;氨氮(total ammonium nitrogen,TAN)、总氮(total nitrogen,TN)、悬浮颗粒物(suspended solids,SS)出水质量浓度在12 h HRT时最低,分别为(0.48±0.05)、(4.47±1.00)、(14.20±8.14)mg/L,同时未造成有机污染。4.5 h HRT对RAS养殖区污染物的控制效果最佳,TAN、NO_2~--N、NO_3~--N、SS质量浓度分别被控制在0.76、0.10、2.95、60.00 mg/L以下。反应器在不同HRT条件下均以异养细菌为主,主要通过同化作用去除TAN,好氧反硝化细菌和厌氧反硝化细菌同时是反应器的优势菌属。反应器可获得较长的稳定运行状态和良好的水处理效果,具有用作RAS核心水处理装置的可行性,该研究可为其在RAS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7.
毛智超  段亚飞  刘萍  李健  陈萍 《水产学报》2016,40(7):1006-1017
为调查研究哈氏仿对虾浙江象山群体的种质资源、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状况,采用PCR扩增获得哈氏仿对虾线粒体DNA的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分别对其进行序列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16S r RNA基因片段的T、C、A和G的含量分别是35.76%、19.48%、26.74%和17.88%;COⅠ基因片段的T、C、A和G的含量分别是35.36%、12.68%、30.54%和21.43%;A+T含量显著高于G+C含量。16S rRNA基因片段长度为558 bp,共检测出1种单倍型,没有多态性位点;COⅠ基因片段长度为688 bp,共检测出7种单倍型,6个多态性位点。COⅠ基因片段比16S r RNA基因片段变异丰富,更适于哈氏仿对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不太一致,结合形态学分析表明,哈氏仿对虾是仿对虾属独立的分支,与细巧仿对虾和亨氏仿对虾种类亲缘关系较近。根据COⅠ基因片段的遗传距离推测出仿对虾属的大致分化时间发生在中新世末期至上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988.
采用封闭式育苗技术进行了云纹石斑鱼苗的人工培育试验,即在整个育苗过程中不换水,通过向水体中注入纯氧、添加EM菌和水产养殖环境改善剂调节育苗水体中的理化因子,并通过油膜收集装置及时清理污物,保持水质稳定。试验过程中测定了育苗水体中相关理化因子和鱼苗数量的变化,观察并记录了鱼苗的生长和摄食情况。苗种培育试验中,水温为24.0~30.2℃,p H 6.31~7.98,盐度30~32,溶氧量在6 mg/L以上,理化因子基本稳定。试验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的全长、肛前距、体高和日龄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0095x~2+0.0407 2x+2.093 8,R~2=0.988 7;肛前距与日龄的关系为y=0.0050x~2+0.005 0x+0.925 0,R~2=0.990 0;体高与日龄的关系为y=0.002 0x~2-0.000 0x+0.829 0,R~2=0.993 0。云纹石斑鱼7日龄仔鱼的胃肠饱满度平均为1.087,平均摄食量为16.7个轮虫;18日龄仔鱼胃肠饱满度平均为1.877,平均摄食量为87个轮虫,与7日龄仔鱼相比,其摄食量明显增加。云纹石斑鱼仔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摄食高峰在16:00~18:00,属于白天摄食型,晚上基本停止摄食。苗种生产试验结果:受精卵总量为1.604 kg,共孵化仔鱼1.01×10~6尾,孵化率为57.7%;初孵仔鱼经41 d培育后,共获得稚鱼1.70×10~5尾,成活率为16.8%,畸形率10%。  相似文献   
989.
嗜水气单胞菌引致的金钱鱼细菌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离鉴定实验室养殖的金钱鱼暴发性疾病的病原,利用传统病原分离的方法,从病鱼肝脏分离得到一株G–短杆菌(Ah201416),对其进行电镜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对病鱼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分析,并根据科赫法则,用分离株对健康金钱鱼进行人工感染。结果显示,该菌株电镜下观察细菌大小为0.8~1.0μm×1.0~2.0μm(宽×长),无芽孢和荚膜,生理生化特性与嗜水气单胞菌基本一致;16S r RNA序列(登录号:KR006248)与Gen Bank中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 ATCC7966)的16S r 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与Ah聚为一支。病理切片分析发现,发病金钱鱼与正常金钱鱼相比,鳃小片细胞不同程度地脱落,伴有白细胞浸润;肠绒毛结构消失,肌肉层疏松明显;肾脏中肾小管细胞脱落,管腔中有坏死细胞,并出现不同程度的颗粒变性;肝脏细胞形态不规则,伴有血细胞浸润等病理损伤。人工感染实验表明,其对健康金钱鱼96h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7.35×107 CFU/m L。研究表明,发病金钱鱼中分离的Ah201416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丰富了金钱鱼细菌性病原的研究,此结果为金钱鱼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和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0.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日本牙鲆尾部神经分泌系统转录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发掘日本牙鲆响应光周期变化的重要功能基因,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RNA-seq技术分析8L∶16D、12L∶12D和16L∶8D等3个光周期条件下日本牙鲆尾部神经分泌系统(caudal neurosecretory system,CNSS)的基因表达变化。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3个样品分别产生了5 807 622、6 147 140和6 116 872个Clean reads。分别对8L∶16D、12L∶12D和16L∶8D条件下的文库进行两两比较,共获得200个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属于生物学过程、细胞定位和分子功能的42个类别。KEGG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共涉及29条代谢途径,包括糖酵解/糖异生、钙离子信号转导、血管平滑肌收缩和光信号转导等通路。上述结果不仅加深了对鱼类尾部神经分泌系统功能的认识,也为进一步探索硬骨鱼类光信号转导机制提供了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