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8篇
  免费   421篇
  国内免费   285篇
林业   1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1篇
  40篇
综合类   568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448篇
畜牧兽医   6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204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动物的育种技术也在更新换代,新型的分子育种正在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各种动植物育种中,但在鱼类中起步较晚,然而发展却迅速,如目前已在遗传图谱构建、QTL定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分子育种的研究内容并结合当前科研动态介绍了其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972.
张虹  徐进  魏开金  徐滨  王丹 《淡水渔业》2023,53(4):54-60
本实验旨在筛选对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并对其生长特性及其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的作用进行分析。实验采用平板对峙法从“稻蛙”养殖稻田土壤中分离到1株对米尔伊丽莎白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菌株X2。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和16s rDNA测序对X2进行鉴定,随后对X2在不同pH、盐度、温度等条件下的生长曲线进行了测定,以评估其环境适应性,并将X2接种于氨氮和亚硝酸盐培养基中,测定去除率以评估其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能力。结合形态学特征及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X2鉴定为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结果显示:X2在pH 5~9、盐度5‰~50‰、温度20~40℃之间均能生长,最适pH、盐度、温度分别为7、5‰和35℃。这表明X2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具有较强的耐酸碱性、耐盐性,适温性广等特性。X2在去除氨氮、亚硝酸盐方面也表现出了很强的能力,在X2接种浓度为5.0×107 CFU/mL时氨氮的去除率最高,达到74.95%;接种浓度为5.0×105 CFU...  相似文献   
973.
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海藻之一,我国海带养殖业已形成了完整的技术链条和产业链条。近年来,在内外因素双重驱动下,我国海带养殖业呈现出向离岸深水区发展的趋势。本文围绕海带离岸养殖,介绍海带近岸养殖和离岸养殖的概念,对比分析海带近岸养殖和离岸养殖的优劣势,探讨海带离岸养殖发展的动因,总结海带离岸养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为海带离岸养殖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海带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新理念。  相似文献   
974.
利用哲罗鲑(Hucho taimen,♂)与细鳞鲑(Brachymystaxc lenok,♀)进行属间杂交,出现了仔鱼上浮率低和畸形率高等杂交不相容现象,为探究哲罗鲑与细鳞鲑属间杂交不相容现象产生的原因,本研究采用30对微卫星引物对杂交亲本及F1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30对微卫星引物中,2对在细鳞鲑中未出现扩增带,3对在哲罗鲑中未出现扩增带,其余25对在双亲中均扩增出差异条带;(2)在双亲中具有差异的25个微卫星位点中,除Omi84TUF位点在1个F1出现非亲条带外,其余位点所有条带均来自于双亲,其中21个位点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表明哲罗鲑与细鳞鲑属间杂交属两性融合生殖,大部分遗传物质来源于父母本双方;(3)4个位点Omi105TUF、Omi156TUF、Omi165TUF及Omy16DIAS在部分子代中出现2条母本条带或父本条带缺失现象,可能是部分亲本染色体在配对或分离过程中产生了异常,出现染色体丢失或异源加倍现象,非整倍体的较早出现可能是导致杂交不相容的直接原因;4)F1与哲罗鲑和细鳞鲑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673 5和0.729 8,遗传距离分别为0.395 3和0.315 0,表明F1与细鳞鲑亲缘关系更近,UPGMA聚类分析也支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975.
为了揭示鼠尾藻叶的生理生态适应性,利用液相氧电极技术对鼠尾藻叶进行了光合及呼吸作用的初步研究:(1)对鼠尾藻异形叶(阔叶、狭叶、气囊)的最大表观光合速率、饱和光强、光补偿点、初始量子效率、暗呼吸速率、色素含量、比叶面积和显微结构等进行了差异比较,初步探讨了鼠尾藻产生叶形变化的可能原因;(2)研究温度和盐度胁迫对鼠尾藻初生阔叶的表观光合速率(Pn)与暗呼吸速率(Rd)的影响,初步分析了鼠尾藻初生阔叶的抗逆生理,可为基于营养繁殖的鼠尾藻人工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5~24℃是鼠尾藻初生枝条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5℃或大于30℃的温度胁迫1h对初生阔叶的Pn有显著影响,低温(10℃以下)或高温(大于30℃)胁迫1h对Rd也有显著影响,但是恢复培养24 h后,低温胁迫组的Pn和Rd均可基本恢复正常;短期的高盐或低盐胁迫对初生阔叶的Pn均有显著影响,尤其是盐度0和盐度60组,但是处理9h后恢复培养24 h,盐度0组的Pn可恢复正常,而盐度60组的不能恢复;在整个胁迫过程中,盐度40和盐度50组均表现出较高的Rd,盐度0和盐度60胁迫对Rd均有显著影响(P<0.05),各个盐度处理组在处理9h后恢复培养24 h,其Rd均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76.
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对水环境pH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盐碱池塘优势微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不同温度(20℃,25℃,30℃)和光照强度(2000 lx,4000 lx,6000 lx)组合条件下两种微藻对水环境pH的影响。结果显示,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均能使水环境pH上升。在本实验范围内,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组合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均能使水环境pH显著上升至9.50以上,在温度25℃、光照强度2000 lx条件下,藻密度达最大值1.1×10~7 cells/m L,水环境pH也达到峰值10.83;小球藻生长亦能使水环境pH的上升,并随温度升高、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大,在温度30℃、光照强度6000 lx条件下,藻密度达最大值8.1×10~6 cells/m L,水环境pH也达到峰值7.73。通过ANCOVA分析,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呈正相线性相关,铜绿微囊藻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相关系数R~2=0.904,小球藻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相关系数R~2=0.903。与小球藻相比,同等藻密度的铜绿微囊藻更易使水环境pH显著上升(P0.01),是池塘养殖水体pH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控制藻相方式进行水环境调控,从而防止池塘pH偏高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77.
通过同源克隆方法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获得了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组织蛋白酶D基因(命名为pmCTSD)的cDNA全长序列1 742 bp,其中5'非翻译区(UTR)38 bp,3'UTR 534 bp,开放阅读框1 170 bp,编码390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41.9 ku,等电...  相似文献   
978.
研究了3种底栖动物培养基和3种虾、蟹混养方式对池塘底质总氮、总磷、总有机碳积累量和底栖动物种类及其生物量的影响。3种培养基(底栖饵料生物、鸡粪、鸡粪与猪粪混合)和3种虾、蟹混养方式(虾、蟹分别为6000、1000,8000、800,10000、300 ind./667 m2,虾放养规格为300-400尾/kg,蟹放养规格为120只/kg)按随机区组排列,共设置9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组的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积累量均显著低于鸡粪培养基和鸡粪与猪粪混合培养基组(P〈0.05),而底栖动物种类及总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培养基组( P〈0.05);在不同培养基条件下,高密度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组底质中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克氏原螯虾中、低密度组(P〈0.05),而底栖动物生物量明显低于中、低密度组(P〈0.05);养殖密度水平对底栖动物种类则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为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采用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克氏原螯虾与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养殖密度分别为8000、800 ind./667 m2时的组合为最佳。  相似文献   
979.
采用RAPD技术,对日本群体♀×黄河群体♂的杂交子代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评价杂交对中华鳖种质资源的影响,为优良性状的选育提供参考.本试验从4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2个扩增较好的引物,在日本群体♀×黄河群体♂的杂交子代、日本群体子代、黄河群体子代和太湖群体4个群体中共扩增出176个位点,其中129条(73.30%)呈现多态性,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了8条,扩增出的片段分子量在300 ~2 500 bp之间.多态位点比例、Nei 基因多样性指数以及Shannon信息指数大小顺序为:杂交群体>日本群体>黄河群体>太湖群体,杂交子代比亲本子代的的遗传多样性更丰富.4个群体两两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在0.835 l~0.954 4之间,遗传距离在0.046 7~0.180 2之间,杂交群体子代与亲本黄河群体子代的遗传距离最小,遗传相似度最大.试验结果表明,中华鳖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是丰富的,杂交活动会加剧遗传多样性的产生,这对中华鳖的良种选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0.
选择来自25个家系的536尾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L.),进行为期90 d的低温(10.5~12℃)生长实验,通过采集18、54、90 d的体质量、体长数据,以特定生长率(SGR)为指标评估大菱鲆在低温下18~54 d、54~90 d这两个时间段的生长性能;在一般动物模型中,运用非求导约束极大似然法,以18d时的初始体质量、体长为协变量,估算低温生长54、90 d时大菱鲆数量性状遗传力,并分析低温生长时长对它们的影响.结果显示,大菱鲆低温生长18~54 d、54~90 d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869±0.181)%/d、(1.039±0.185)%/d(平均值±标准差),后一时段特定生长率比前一时段高19.6%,且经单因素ANOVA检验,两个时间段特定生长率差异极显著(P<0.0l),说明随着低温生长时间的延长,大菱鲆的生长速度明显提高,且家系间的生长性能差异很大.遗传力方面,以第54、90天时的测量体质量估计的遗传力分别为0.440±0.129、0.548±0.150(平均值±标准误),以第54、90天的测量体长估计的遗传力分别为0.301±0.108、0.494±0.142(平均值±标准误),经t检验,所有遗传力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且90 d时的体质量、体长遗传力均明显高于54 d时的体质量、体长遗传力.结果证明,在低温条件下,生长时长对大菱鲆数量性状遗传力的估算有明显影响,且伴随低温生长时间的延长,数量性状遗传力有明显的升高.从生长性能和遗传力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利用低温生长时长来对大菱鲆进行耐低温品种的选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