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5篇
林业   2篇
农学   98篇
基础科学   3篇
  51篇
综合类   198篇
农作物   58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56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旨在明确桃树蚜虫为害特点,调查了不同品种桃树蚜虫种类、数量及为害差异.利用喷雾法比较了4种药剂对桃蚜的防治效果;对药后21天捕食性天敌数量和种类、优势度、主要天敌虫态情况及不同药剂浓度对天敌影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就种类而言,油桃和毛桃以桃蚜为主,碧桃以桃粉蚜为主;数量而言,油桃桃蚜占95.4%,显著高于桃粉蚜,...  相似文献   
132.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15N示踪法,设置不遮光(T0)、开花后1~10d遮光(T1)、开花后11~20 d遮光(T2)和开花后21~30 d遮光(T3)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15N尿素作底肥+普通尿素作追肥和普通尿素作底肥+ 15N尿素作追肥两个15N示踪的微区,研究灌浆期弱光条件下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对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分配、转运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不同阶段遮光均不利于植株对氮素的吸收、积累和转运,品种间表现一致,呈T0 >T3 >T2 >T1规律;小麦植株吸收的氮素68.0 %~71.39%来自土壤氮,对追施氮的吸收量大于底施氮,灌浆期遮光增加了土壤氮素在营养器官的分配比例,不利于营养器官中土壤氮素向籽粒中的转运;各处理籽粒产量、肥料氮吸收量、氮肥利用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均表现为T0 >T3> T2 >T1.相同处理条件下,济麦22籽粒产量和对肥料的利用大于山农8355.小麦灌浆期阶段性遮光降低了植株对氮素的吸收、转运和籽粒产量,以灌浆前期遮光影响最大,中期次之,后期最小;相同遮光条件下济麦22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3.
以花生栽培品种04D893×79266杂交,经多代自交获得包含142个家系的F6∶7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分别在2011-2012年2个环境条件( E1和E2)下种植,对荚果和籽仁的6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并进行其遗传参数的估算。结果表明,单果质量的遗传符合2对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2年平均为45.97%;单仁质量的遗传符合3对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平均为67.54%;果壳厚度的遗传符合3对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平均为63.24%;果长的遗传均符合3对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平均为81.14%;果宽的遗传符合2对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平均为59.83%;单株生产力的遗传符合2对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平均为21.76%。  相似文献   
134.
以郑单958为材料,分析不施氮(N0)、施纯氮103.5 kg/hm2(N1)、207 kg/hm2(N2)、310.5 kg/hm2(N3)对玉米子粒淀粉粒形态及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玉米子粒淀粉粒直径分布均为三峰曲线.>2 μm淀粉粒的直径百分比最大(96%~ 97%),淀粉粒直径均值为N2>N3>N0>N1处理.各处理淀粉粒直径下限均值为0.375 μm;淀粉粒直径上限均值为N2>N0>N3>N1处理.由透射电镜扫描图得知,第一层细胞质体大小及淀粉粒数量说明其细胞发育进程N0<N1<N2<N3;第二层细胞各处理均出现含淀粉粒质体,已不见蛋白体等质体,淀粉粒发育进程N0>N1>N2>N3;第三层细胞均为长条形,各处理含皱褶淀粉粒均已出现,淀粉粒发育进程N1>N0>N2>N3;深层细胞淀粉粒均有褶皱,说明其发育早于第三层细胞.淀粉粒发育由内而外,氮肥可以调节胚乳淀粉粒分布及淀粉粒发育速度.  相似文献   
135.
施氮量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为了明确施氮量与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的关系,选用强筋小麦济麦20、 皖麦38和中筋小麦京冬8、 中麦8共2种品质类型4个小麦品种,研究了施氮量对其产量性状和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N 0-360 kg/hm2的范围内,增加氮肥用量可以有效缓解叶绿素降解,抑制旗叶全氮含量降低,缓解叶片衰老,延长旗叶功能期; 强筋小麦品种比中筋小麦品种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氮素含量下降缓慢。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提高,施氮N 27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增加到360 kg/hm2时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开始下降。强筋小麦蛋白质产量和子粒产量高,中筋小麦穗数、 穗粒数多,千粒重高。施氮有利于子粒出粉率、 硬度、 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的提高。施氮N 180 kg/hm2时可以显著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降低吸水率,面包总体评分最高。强筋小麦硬度大,蛋白质含量、 出粉率和沉降值高,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长,面包体积大、 评分高。  相似文献   
136.
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曹胜彪  张吉旺  杨今胜  刘伟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玉米科学》2012,20(5):106-110,120
选用登海661和超试11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登海661在密度为12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1 292 kg/hm2;氮肥偏生产力随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密度为12万株/hm2时达最大,为37.64 kg/kg;总氮素积累量在3.0万~10.5万株/hm2范围内先增加后降低,进一步增加种植密度后总氮素积累量增加;低密度条件下氮素利用率较高,随密度升高呈降低趋势;氮素收获指数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12万株/hm2时达最大值。本试验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1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7.
B型烟粉虱危害对烟草叶片光系统II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亮  谭伟  薛明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9):3988-3995
【目的】研究B型烟粉虱取食危害对烟草光系统II的影响,为明确烟粉虱对寄主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测定烟草叶片叶绿素荧光快速诱导曲线,使用JIP-test分析技术进行参数分析,研究B型烟粉虱危害烟草后对烟草的局部虫体叶和系统叶光系统II(PSII)的影响。【结果】B型烟粉虱危害烟草后虫体叶和系统叶上的最大光化学效率(φpo)和光化学性能指数(PIABS)与对照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表明处理烟草植株的局部叶和系统叶的原初光化学反应受到较大的伤害。B型烟粉虱危害烟草后虫体叶和系统叶PSII反应中心的电子传递均受阻,放氧复合体受到严重破坏。B型烟粉虱危害烟草后系统叶的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能量(ABS/RC)和单位反应中心热耗散掉的能量(DIo/RC)增加,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能量(TRo/RC)下降;B型烟粉虱危害的虫体叶中ABC/RC没有变化,DIo/RC增加,TRo/RC 下降。B型烟粉虱危害烟草后虫体叶和系统叶的单位面积反应中心数量(RC/CS)均明显降低(P<0.05),而光系统PSⅡ反应中心的关闭程度(1-qP)却明显升高,分别较各自对照升高了69.83%和142.58%(P<0.05)。【结论】B型烟粉虱的危害严重影响了烟草叶片的光系统Ⅱ(PSII),主要是由于PSII反应中心的失活和关闭以及对PSII电子传递的抑制,电子传递中受抑制的位点包括放氧复合体和QA到QB间的电子传递过程,同时B型烟粉虱危害影响了烟草叶片光系统的能量流动,且烟粉虱对烟草叶片PSII的影响具有系统传导性。  相似文献   
138.
苜蓿+玉米间作系统饲料生产潜力的评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目的在于探讨不同苜蓿+玉米间作模式下营养物质生产能力及其瘤胃可降解养分产量的差异,从而对玉米+苜蓿间作系统饲料生产能力作出合理的评定。试验设苜蓿、玉米行数比分别为2∶2,3∶2,4∶2,5∶2四个间作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其所占间作面积比分别为33%∶67%,43%∶57%,50%∶50%,55%∶45%,玉米、苜蓿单作为对照组。通过测定各处理干物质产量、营养物质产量、养分瘤胃降解率,从而可以对不同间作模式下可降解营养物质产量及总可降解养分产量等指标进行比较,对不同间作系统饲料生产能力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苜蓿+玉米间作系统与玉米和苜蓿单作系统相比,提高了单位间作面积总干物质产量、营养物质的产量,营养物质瘤胃降解率和瘤胃可降解养分产量,具有更高的饲料生产潜力,是一种可行的饲料生产模式,本试验条件下5∶2间作模式表现出最佳的生产优势。  相似文献   
139.
苜蓿+玉米间作系统产量表现及其种间竞争力的评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目的在于探讨不同苜蓿+玉米间作模式下种间竞争力变化,及其对间作系统产量建成的影响。试验设苜蓿、玉米行数比分别为2∶2,3∶2,4∶2,5∶2四个间作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其所占间作面积比分别为33%∶67%,43%∶57%,50%∶50%,55%∶45%,玉米、苜蓿单作为对照组。测定各处理干物质产量,采用土地当量比(LER)、侵占力(Aam)、相对拥挤系数(RCC)等指标来评定不同间作处理系统内的作物竞争力。结果表明,在苜蓿+玉米间作系统第1年生产中,苜蓿竞争力大于玉米,所有间作处理总产量和经济产出均低于单作玉米,高于单作苜蓿,各间作处理相比以5∶2间作模式生产性能最佳。在第2年生产中,苜蓿进入高产期,始终占据间作系统的优势生态位,所有间作处理生物总产量都不低于单作玉米和单作苜蓿,经济产出均大于单作苜蓿和单作玉米,5∶2间作模式表现出最佳的生产优势。  相似文献   
140.
采用分子标记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的方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分子水平构建核心种质的方法,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的构建提供方法。【方法】以109个新疆野苹果实生株系的128个SSR位点为材料,根据Nei &; Li、SM和Jaccard遗传距离,采用UPGMA聚类法进行多次聚类,以随机取样策略为对照取样策略,应用位点优先取样策略,研究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构建的方法。采用丢失的等位基因数以及对Nei’s基因多样度和香农信息指数进行t检验来评价核心种质的代表性。【结果】与对照随机取样策略比较,位点优先取样策略能构建一个更有代表性的核心种质。SM、Jaccard和Nei &; Li遗传距离构建的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无明显区别。采用SRAP数据和表型数据分析显示,位点优先取样策略是一种较好的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的方法。【结论】采用位点优先法,根据SM、Jaccard或Nei &; Li遗传距离进行多次聚类,是较适宜的构建新疆野苹果核心种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