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5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66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3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适当降低株高,增强品种抗旱性,提高品种丰产性是甘肃旱地冬小麦育种新策略。为了明确近20年甘肃冬小麦品种(系)中矮秆基因的分布以及株高变化情况,本研究利用6个主要矮秆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对92份冬小麦品种(系)进行基因型检测,并对矮秆基因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中均含有Rht-D1b基因,其次是Rht8、Rht13和Rht5(分布频率分别为59.8%、29.3%和10.9%),但并未检测到Rht-B1b和Rht12。Rht5和Rht13基因主要分布在陇南(天水市和陇南市)的山旱地品种(系)中,频率分别为16.7%和36.7%,Rht8主要分布在陇南川区品种(系)中,频率为77.4%。同时含有2个矮秆基因的材料有39份,分布频率为42.4%,其中Rht-D1b+Rht8的分布频率最高(33.7%);同时含有3个矮秆基因的材料有25份,分布频率为27.2%,其中Rht-D1b+Rht8+Rht13的分布频率最高(19.6%);同时含有4个矮秆基因Rht-D1b+Rht5+Rht8+Rht13的材料只有1份,分布频率为1.1%。含多矮秆基因组合的品种(系)在陇南川区的分布频...  相似文献   
82.
为筛选适合西北旱作区冬小麦的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模式,在播量均为225 kg·hm-2条件下,设置露地条播(CK)和3种秸秆带状覆盖(SM)种植模式(分别用SM4、SM5和SM6表示,种植带分别种植4、5和6行小麦),比较不同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模式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秸秆带状覆盖显著提高了冬小麦开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增幅为17.8%~26.0%,且表现为SM5>SM6>SM4;促进了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在叶片和颖壳+穗轴中的分配,其中SM5的增幅均最大(开花期分别为15.8%和27.8%;成熟期分别为34.0%和40.0%)。同时,秸秆带状覆盖显著促进了开花前叶、茎鞘和颖壳+穗轴的干物质转运,并使花前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增加14.3~16.3个百分点,且增幅表现为SM4>SM6>SM5。秸秆带状覆盖下小麦籽粒产量较CK增加了3.8%~7.3%,产量增幅表现为SM5>SM4>SM6。由此可见,秸秆带状覆盖种植能促进西北旱作区冬小麦干物质的积累和产量形成,在本试验条件下以SM5模式表现最...  相似文献   
83.
为检测与大麦蛋白质含量相关联的SSR标记,对93份不同来源的大麦材料进行蛋白质含量测定和93个SSR标记分析,利用GLM和MLM模型进行SSR标记与蛋白质含量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93份材料共检测出406个等位变异,每个标记的等位变异数平均为4.4个,基因多样性和PIC变幅分别为0.021 3~0.862 0和0.021 0~0.648 5。通过群体结构分析将93份材料划分为5个亚群。GLM和MLM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模型中均检测到9个SSR标记与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关联,且所检测到的标记相一致,对表现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7.49%~14.13%和7.30%~13.97%;两种模型中,均只有标记GMS061与蛋白质含量关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本研究结果可为后期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4.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中草药对蛋鸡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选用240只100日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不添加任何添加剂;试验Ⅰ、Ⅱ和Ⅲ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和1.5%中草药添加剂。结果表明,试验Ⅱ和Ⅲ组蛋鸡血清中新城疫抗体效价、雏鸡血清中新城疫母源抗体效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且试验Ⅱ和Ⅲ组、对照组和试验Ⅰ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在免疫注射疫苗的同时日粮中添加1.0%或1.5%中草药添加剂,可提高蛋鸡新城疫抗体效价,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85.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 1B/1R易位系和糯蛋白基因是影响小麦面包、面条和馒头加工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明确甘肃省小麦品种(系)品质状况,用 Dx 5By8By9Bx7OE、 1B/1R、Wx等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鉴定其对应基因在甘肃4个麦区298份小麦材料中的存在状况。结果表明,甘肃省小麦品种(系)中被检测基因分布频率在不同生态区域存在一定差异,从西部到东南部, Dx 5By8Bx7OEWx-B 1b基因的检出频率逐渐降低,而 By9基因和1B/1R易位系检出频率逐渐升高;春小麦中 Dx 5(46.4%)、 By8(26.1%)、Bx7OE(1.4%)、 Wx-B 1b(14.4%)基因的检出频率明显高于冬小麦中 Dx 5(26.3%)、 By8(25.0%)、Bx7OE(0)、 Wx-B 1b(7.5%)基因的检出频率;但春小麦 By9(34.8%)基因、 1B/1R易位系(27.5%)检出频率低于冬小麦 By9(41.3%)、 1B/1R(38.8%)的被检出频率。面筋强度和糯蛋白基因的分布频率表明甘肃省小麦品种(系)用于加工面包、面条和馒头的品质状况较差,且从西部到东南部品质逐渐变劣,春小麦品质优于冬小麦。甘肃省大部分小麦品种(系)仅适宜于加工普通馒头和面条。  相似文献   
86.
为给甘肃省河西地区啤酒大麦的生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甘啤6号和垦啤6号为试验材料,于2012-2014年在张掖市民乐、山丹和甘州区三个试点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啤酒大麦的产量和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450~900万粒·hm-2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甘啤6号和垦啤6号的产量以及淀粉含量均呈先增后减趋势,千粒重呈下降趋势,籽粒蛋白质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而种植密度对籽粒含水量和整齐度的影响不明显。建议甘啤6号和垦啤6号在河西地区适宜的播种量为600~675万粒·hm-2。  相似文献   
87.
云麦53是以CIMMYT优异品系为亲本,通过基因聚合选育的高产、抗病、广适性小麦新品种。为明确云麦53的抗条锈病遗传基础,利用我国当前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29(CYR29)对云麦53与辉县红杂交后代F1、F2和F2∶3群体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和遗传分析,并利用分子标记对抗条锈病基因进行定位。遗传分析表明,云麦53对CYR29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定名为YrYM53。利用分子标记对F2和F2∶3群体进行检测,发现3个与YrYM53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barc61、barc240和AF1/AF4),与YrYM53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3cM、3.9cM和7.6cM,说明该基因位于1B染色体的长臂上。根据基因来源和抗谱分析,YrYM53与1B或1BL/1RS染色体上已知抗条锈病基因Yr9、Yr10、Yr15、Yr24/Yr26、YrZH84.2和YrCN17不同,可能是一个新的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88.
为阐明尖孢镰孢菌侵染黄瓜抗感材料后根系游离氨基酸的差异,对黄瓜抗感材料进行接种,以接种灭菌水为对照,分析接种后8、12、16、20 d 根系游离氨基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接种病原菌后,抗病材料游离氨基酸总量呈下降趋势,感病材料游离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抗感材料接种病原菌处理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均较对照增加,接种后8、12、16、20 d,抗病材料分别较对照增加9.37%、38.81%、33.09%、25.72%,感病材料分别较对照增加19.89%、49.49%、101.11%、208.96%,游离氨基酸总量受病原菌的影响表现为感病材料大于抗病材料。接种病原菌后,β- 丙氨酸、鸟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尿素、精氨酸和γ- 氨基丁酸在抗感材料中的变化规律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9.
中国马铃薯不同产区氮肥利用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研和文献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我国6 个马铃薯主产区氮肥施用量、基肥量、追肥次数、马铃薯产量等因素,对马铃薯氮肥利用率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探讨提高马铃薯氮肥偏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不同产区马铃薯氮肥偏生产力差异较大,东北区为184 kg · kg-1、西南区110 kg · kg-1、中原区104 kg · kg-1、华南区99 kg · kg-1、西北区95 kg ·kg-1、华北区84 kg · kg-1;氮肥施用过量是氮肥偏生产力低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大配方、小调整”区域配肥技术、土壤测试与植株营养诊断相结合的氮肥推荐方案、新型肥料和有机肥配施的施肥方式进行马铃薯产量潜力的充分挖掘是实现减氮增效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0.
双孢蘑菇培养料隧道发酵技术是将培养料按照配方要求精准配料,通过预湿、混料环节进入一次发酵隧道,在75~80 ℃ 条件下完成微生物发酵及焦糖化反应,然后转入二次发酵隧道,在58~60 ℃ 条件下进行巴氏杀菌杀虫,45~50 ℃ 条件下进行控温发酵,生产出的培养料理化性状稳定,利于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实践证明,采用工厂化生产的二次发酵料栽培双孢蘑菇,出菇产量可较传统发酵料栽培提高60%~1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