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4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643篇
林业   105篇
农学   524篇
基础科学   208篇
  601篇
综合类   1608篇
农作物   320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368篇
园艺   276篇
植物保护   330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93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66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288篇
  2012年   502篇
  2011年   320篇
  2010年   268篇
  2009年   332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260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为了明确水稻条纹病毒(RSV)在水稻和玉米上发生程度差异明显的原因,从一个侧面了解RSV流行本质,2004年在洪泽进行田间试验。采用黄盘诱集、盘扑、盘刮、肉眼计数等方法比较武育粳3号和掖单13上灰飞虱侵入和消长动态,结果表明两者均只有一个成虫侵入高峰,单位面积迁入虫量前者是后者的3.6倍,单株平均虫量相近。Dot-ELISA法测定灰飞虱带毒率为40%,成虫迁移扩散高峰期22d内两者接毒量约为每天百株137头带毒虫。武育粳3号有二代若虫发生,掖单13则无。逐日调查发病进程,结果显示水稻发病率为60%,玉米为0。室内抗性鉴定,掖单13对RSV的抗性比武育粳3号高4个级别。综合以上结果,寄主品种抗性决定了RSV在水稻和玉米上流行状况,二代若虫重复侵染是RSV在水稻上重发的另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采用数值分类法研究了来自21种寄主植物96个病原荧光假单胞菌菌株(包括5株非荧光菌)的分类问题。结果表明,所有参试荧光菌菌株可分成两大组,第一组(组I)生长较慢,精氨酸双水解酶呈阴性,营养谱窄,多数菌株不利用DL-苯丙氨酸,L-苯丙氨酸,L-羟脯氨酸,L-异亮氨酸,L-色氨酸,L-瓜氨酸,DL-nor-缬氨酸,L-胱氨酸,单宁酸和鼠李糖作为唯一碳源,不能利用天冬氨酸作为唯一碳源和氮源,而第二组(组Ⅱ)的菌株可利用这些化合物。组I的菌株可分为10个亚组(I1-I10),亚组与致病变种或命名种基本对应,与寄主来源密切相关;亚组间的区别在于它们利用底物的能力不同。组Ⅱ均具有精氨酸双水解酶,营养谱广泛。  相似文献   
3.
 从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及浙江5省7市采集的14科33种观赏植物上分离到199株软腐欧文氏杆菌菌株,44项理化性状鉴定结果:126株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杆菌胡萝卜变种(Erwinia carotovora pv. carotovora简称Ecc)、7株为菊欧文氏杆菌(Erwinia chrysanthemi简称Ech)、66株介于Ecc和Ech之间的中间型(I、Ⅱ、Ⅲ、Ⅳ、V)。Ecc和中间型菌株是我国观赏植物的主要病原细菌。在本文中首次报道了竹芋科(竹芋)、苋科(千日红)两科及一些植物种:芦荟、白穗花、玉簪、黄精、富贵竹、兜兰、砂仁及饿术草是软腐欧文氏杆菌的新的寄主植物。血清学研究表明,Eca、Ecc及Ech这三个种之间不发生交叉反应,但同一个种内是可以起反应的。另外,Ecc与中间型相互之间有沉淀反应,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4.
室内毒力测定表明,阿维菌素对菜青虫、小菜蛾、菜蚜有很高的毒力,LC50分别为0.022、0.12和0.28 mg/L;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毒力较差,LC50分别为67.56和165.73 mg/L。阿维菌素不影响小菜蛾卵的孵化率。小菜蛾幼虫随虫龄增大,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下降。田间试验表明,阿维菌素4 mg/L和8 mg/L对菜青虫和小菜蛾的防效在95%以上,持效期10~15 d。阿维菌素与高效氯氰菊酯(1∶6)、与杀虫单(1∶299)复配对小菜蛾防治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和良好的田间效果。  相似文献   
5.
甘薯根腐病抗性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及遗传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果表明,甘薯根腐病发病轻重与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表现为干旱少雨的年份发病较重,降雨量较多的年份发病较轻;土壤瘠薄的发病较重,肥力条件较好的则发病较轻;通常情况下,年份间品种的抗性表现较为一致,但遇特殊气候则年份间品种的抗性有一定的差异。对1150份甘薯品种资源及育种材料的根腐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抗型材料占14.6%,抗病型占15.7%,感病型占26.0%,高感型占43.7%。对754份材料及亲本的抗性分析表明,不同的抗性组合后代中均可分离出高抗至高感类型的材料,杂交后代的抗性强弱随双亲抗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中国自1970年以来采用品种间杂交和种间杂交育种技术,先后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的高抗型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6.
茄子耐热性遗传表现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易金鑫  侯喜林 《园艺学报》2002,29(6):529-532
 采用4 份耐热性不同的茄子亲本半轮配法配制4 ×4 双列杂交, 对P1 、P2 、F1 、F2 、BC1 等5 个世代四叶期幼苗在温室内进行高温(平均昼/ 夜温度38. 8/ 24. 2 ℃) 处理, 同期田间栽培(平均昼/ 夜温度34. 4/ 22. 6 ℃) 。采用Hayman’s 法分析苗期耐热指数和成株期坐果率的调查数据, 表明, 茄子耐热性为不完全显性遗传, 受两对以上基因控制, 符合加性—显性模型, 其中加性效应占更主要成分。据此提出了耐热性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温度对GF43李( Prunus domestica L. ) 试管苗生长及老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 ℃保存条件下GF43试管苗的营养生长缓慢, 8 ℃保存GF43试管苗的营养生长极缓慢, SOD、CAT 和POD 等保护酶系统的活性维持较高水平, 体内O2 自由基、丙二醛(MDA) 含量较低, 细胞膜结构相对稳定, 从而延缓了试管苗的衰老, 延长了两次继代之间的时间, 对试管苗的保存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8.
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和乙霉威的抗药性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油菜菌核病菌田间菌株对多菌灵(MBC)敏感性表型呈多样性,即存在MBCS、MBCLRLR、MBCHRHR和MBCVHR表型.而对乙霉威(DIE)则只检测到DIES和DIEHR表型.MBCS、MBCLR和MBCHR菌株中除JD2-3菌株为DIES外,其余菌株均为DIEHR,MBCVHR菌株对DIE表现为DIES.MBC和DIE之间存在典型的负相关交互抗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表型为MBCVHRDIES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第198位氨基酸由Glu(GAG)突变为Ala(GCG);表型为MBCHRDIEHR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的突变位点在第200位,由Phe(TTC)突变为Tyr(TAC);而表型为MBCSDIES和MBCLRDIEHR的菌株在所扩增的β-微管蛋白基因片段中未发生突变.初步表明,β-微管蛋白基因198和200位氨基酸的突变是引起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呈多样性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9.
针对水稻病虫害防治中长期存在控害保产与生产无公害稻米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几种效果显著的非化学控害增产技术。其中,利用水稻遗传背景、对病虫抗感水平等差异显著的水稻品种多样性种植,控制稻瘟病的效果达42.12%~76.68%,抑制白背飞虱若虫数量增长效果明显,增产糯稻或优质稻600~1050 kg/hm2,平均增收约1 500元/hm2;稻鱼共育控制稻飞虱的效果为63.77%~86.89%,对纹枯病病株抑制率70.52%,控制稻田杂草效果为89.57%,平收获鲜鱼319.5~1 177.5 kg/hm2,水稻产量比对照区增产7.05%~10.11%;稻鸭共育控制稻飞虱效果63.73%~77.18%,控制稻螟效果30.11%,控制纹枯病效果19.33%~67.03%,对稻田杂草控制效果91.96%,减少施肥30.6%、农药59.3%,减少投入1 987.05元/hm2。  相似文献   
10.
简论我国施药技术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已把治理农业环 境、发展可持续农业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本文试图从施药技术的3个方面--药械、农药、施药方法来探讨我 国施药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观点,力图为我国施药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