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降低网箱养殖长吻鮠对水体的污染,探究环保型生态网箱,在网箱内种植了漂浮植物大薸。为探讨合理的收获策略,比较了几种不同收获方式对大薸生物量的影响。在收获频率分别为5 d、10 d、15 d和20 d,收获面积分别为20%、40%、60%和80%的条件下,以收获频率为5 d,收获面积为20%,收获的生物量最多,60d共收获大薸13655.2 g。不同收获方式对大薸的氮和磷含量以及干湿重均无显著性影响。移除氮和磷量最多的是收获频率5 d,收获面积20%的收获策略,60 d共收获氮和磷量分别为28.13 g和5.50 g,移除氮和磷量分别为26.62 g和5.06 g。移除氮和磷量最少的是收获频率10 d,收获面积80%的收获策略,60 d共收获氮和磷量分别为8.88 g和1.80 g,移除氮和磷量分别为7.37 g和1.37 g。收获频率5 d,收获面积20%的收获策略的氮和磷的移除量是收获频率10 d,收获面积80%的收获策略的3.61倍和3.69倍。  相似文献   
12.
生物絮凝反应器对中试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污水的处理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设计了一种生物絮凝反应器,用作中试规模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的唯一水处理装置,研究其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12、6、4.5、3 h)条件下的运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器可耐受最小HRT为4.5 h,当HRT降低至3 h,反应器发生不可逆的洗出现象而使试验不能继续进行。反应器絮体沉降性能一般,随着HRT的减小(12、6和4.5 h HRT),絮体体积指数(SVI-30)逐渐降低,但是始终大于150 m L/g,为丝状菌膨胀,主要的丝状细菌由TM7 genera incertae sedis逐渐演变为Haliscomenobacter和Meganema菌属,相对丰度逐渐降低。12 h HRT反应器污染物去除率最高。反应器亚硝氮(NO_2~--N)、硝氮(NO_3~--N)在4.5 h HRT出水质量浓度最低,分别为(0.02±0.01)、(1.70±0.06)mg/L;氨氮(total ammonium nitrogen,TAN)、总氮(total nitrogen,TN)、悬浮颗粒物(suspended solids,SS)出水质量浓度在12 h HRT时最低,分别为(0.48±0.05)、(4.47±1.00)、(14.20±8.14)mg/L,同时未造成有机污染。4.5 h HRT对RAS养殖区污染物的控制效果最佳,TAN、NO_2~--N、NO_3~--N、SS质量浓度分别被控制在0.76、0.10、2.95、60.00 mg/L以下。反应器在不同HRT条件下均以异养细菌为主,主要通过同化作用去除TAN,好氧反硝化细菌和厌氧反硝化细菌同时是反应器的优势菌属。反应器可获得较长的稳定运行状态和良好的水处理效果,具有用作RAS核心水处理装置的可行性,该研究可为其在RAS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描述了鳜(Siniperca chuatsi)仔稚鱼(1~35日龄)头骨、脊柱、附肢骨骼的骨化发育特征。结果显示:(1)头骨前鳃盖骨于14日龄最先骨化, 15日龄上下颌骨骨化,且上下颌骨相对长度呈现连续变化过程。17日龄后,颌齿、关节骨、舌颌骨骨化;19日龄,隅骨、间鳃盖骨、鳃盖骨、鳃条骨、额骨骨化。20日龄后,方骨、下鳃盖骨、辅上颌骨等骨化; 35日龄,头骨骨化基本完成。(2)脊柱于15日龄由前向后骨化, 20日龄背肋与腹肋由基部向末端骨化, 29日龄骨化完成。脉弓与脉棘、髓弓与髓棘均由前向后、由基部向末端骨化,脉棘与髓棘骨化时间晚于相应的椎体。(3)附肢骨骼骨化顺序依次为胸鳍、背鳍、臀鳍、腹鳍、尾鳍。胸鳍匙骨于16日龄骨化,乌喙骨与肩胛骨于25日龄骨化;背鳍、臀鳍分别于18日龄、20日龄骨化,骨化方式相似;腹鳍于23日龄骨化,骨化方式与胸鳍相反;尾杆骨、尾下骨于25日龄骨化,附肢骨骼于35日龄基本骨化完成。结果表明,鳜骨骼骨化发育与其早期运动、摄食与御敌等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叶黄素对七彩神仙鱼生长和体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叶黄素对七彩神仙鱼体色和生长的影响,在"牛心汉堡"饲料中分别添加0、50、100、200、300和400 mg/kg叶黄素,饲喂初始平均体质量(10.3±0.3)g的七彩神仙鱼8周。结果显示,添加叶黄素50~200 mg/kg,对鱼体增重率无显著影响,但添加量达200 mg/kg后,饲料系数显著增大,添加量达300 mg/kg后,增重率显著降低。在养殖4周、8周时,鱼体皮肤亮度(L*)无显著变化,皮肤黄度(b*)和叶黄素含量随叶黄素添加量增加而显著升高;8周时,各叶黄素添加组的皮肤b*值和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4周时,当叶黄素添加量达300 mg/kg后,皮肤b*值(4周、8周)和全鱼叶黄素含量(8周)趋于稳定;4周时,各处理组间的皮肤红度(a*)无显著差异;8周时,当叶黄素添加量达100 mg/kg后,皮肤a*值显著降低;饲料中添加300 mg/kg叶黄素显著提高了七彩神仙鱼肝脏总抗氧化能力。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叶黄素可有效改善七彩神仙鱼体表黄色,提高肝脏总抗氧化能力,但高添加量的叶黄素会降低鱼体生长性能,七彩神仙鱼饲料中的叶黄素添加量建议为200~300 mg/kg。  相似文献   
15.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是中国最重要的淡水养殖蟹类,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和辽河流域。本研究基于线粒体DNAD-loop区评估辽河野生群体(LW)和养殖群体(LC)、黄河野生群体(HW)和养殖群体(HC)及长江野生群体(YW)和养殖群体(YC)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结果显示:(1)用于本研究的D-loop基因片段长度为477 bp,共包含234个变异位点和131个简约信息位点, 6个群体的262个个体中共有110个单倍型,包括90个独有单倍型和20个共享单倍型;(2)6个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范围为0.88889~0.96522,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范围为0.00887~0.01602,养殖和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依次为:HCYCLC及HWLWYW;(3)6个群体的遗传距离(Da)范围为0.0119~0.0173,不论是养殖群体还是野生群体,辽河群体和长江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均最小,且6个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12938。对6个群体进行中性检验显示Tajima’s D和Fu’s Fs的值均为负值。综上,基于线粒体D-loop基因的研究结果表明,三水系养殖和野生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辽河和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该研究为中华绒螯蟹的种质资源评估、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雄分养是一种新型的成蟹养殖模式,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是成蟹池塘养殖过程中的常用水草。为探索全雄成蟹池塘养殖条件下适宜的水草种植模式,比较了4种常见水草种植模式[单一伊乐藻、单一轮叶黑藻、伊乐藻∶轮叶黑藻=1∶1 (覆盖面积比)、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1∶1∶1 (覆盖面积比),分别记为Mode I—IV]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腺发育、养殖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 4种水草种植模式对全雄成蟹养殖过程中的体质量无显著影响,但9—10月对4组蟹的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Mode I组最高,Mode II组最低(P<0.05);2) 4组蟹的生殖蜕壳率、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8月底两种混合水草模式的蟹生殖蜕壳率略高于单一水草组,11月中旬Mode I组的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均略高于其余组(P>0.05),分别约为7.8%和3.3%;3)在最终成...  相似文献   
17.
为评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二龄早熟(EM)和晚熟(LM)品系第五代选育效果,本研究以未选育群体作为对照组,比较了两选育品系与对照组在扣蟹及成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性能和性腺发育差异,结果显示:(1)两选育品系在扣蟹养殖阶段的平均体质量与增重率(WGR)均高于对照组,其中8月和10月时LM雄体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7-9月期间LM品系雌雄扣蟹的WG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两选育品系在成蟹养殖阶段的平均体质量一直高于对照组,且两选育品系中LM品系平均体质量一直高于EM品系,但两选育品系之间并无显著差异;(3)雌雄个体在成蟹养殖阶段的生殖蜕壳高峰期分别为7月25日-9月5日和8月15日-9月25日,在此期间EM品系的生殖蜕壳率高于对照组,LM品系的生殖蜕壳率低于对照组,其中EM品系雌雄个体在8月15日的生殖蜕壳率均显著高于LM品系;(4)就性腺发育而言,EM品系在性腺发育期间的性腺指数(GSI)始终较高,LM品系的GSI始终较低,其中在10月25日EM品系雄体的GSI显著高于LM;综上,经过连续多代选育,中华绒螯蟹二龄EM和LM品系在扣蟹和成蟹阶段的生长性能较...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水温和蜕壳次数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耗氧率的影响,采用静水式密闭装置测定了幼蟹在水温15~35℃范围内和第7~11蜕壳期(C7~C11,幼蟹Ⅳ期~幼蟹Ⅷ期)的耗氧率和耗氧量。结果显示,水温在15~30℃时,幼蟹的耗氧率在各蜕壳期都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升高,于30℃达到峰值,之后随着水温的上升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在C7阶段,水温30℃时幼蟹的耗氧率达到最高值0.661 mg/(g·h);幼蟹的耗氧量在各水温条件下都随着蜕壳次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C11阶段,水温30℃时幼蟹耗氧量达到最高值4.168 mg/h,不同蜕壳次数幼蟹的耗氧量差异显著(P<0.05)。幼蟹耗氧率(R)与温度(T)、不同蜕壳次数幼蟹湿质量(W)的二元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著,其关系式为:R=0.239 5+0.009 4T-0.019 7W(r=0.821 5,P<0.01)。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水温、蜕壳次数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耗氧率影响显著,三者之间有显著的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北方稻蟹共作系统氨挥发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稻蟹共作系统氨(NH3)的挥发损失,在辽宁盘锦开展田间实验。实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养蟹为主因素,施肥为副因素,设置4个处理,即单作稻不施肥(R0M)、稻蟹共作不施肥(R0C)、单作稻施肥(R1M)和稻蟹共作施肥(R1C)。结果显示,在水稻全生育期,R0M、R0C、R1M和R1C的NH3挥发量分别为8.56、7.37、45.64和41.34 kg·hm-2。施肥是影响稻田NH3挥发的主要因素,R1M和R1C的NH3挥发量分别较R0M和R0C提高4.33倍和4.65倍。在施肥稻田,NH3挥发主要集中在淹水后10 d内,该阶段的挥发量占全生育期的67.6%~76.7%。不施肥稻田的NH3挥发速率整体较平稳。施肥也显著提高水稻氮(N)素积累量,R1M较R0M提高53.3%,R1C较R0C提高69.7%。养蟹可以降低稻田的NH3总挥发量,从河蟹放入稻田后计,R1C的NH3挥发量较R1M降低28.4%,差异显著;然而整个水稻生长季,R1M和R1C处理NH3的总挥发量无显著差异。R1M和R1C处理NH3总挥发量分别占当季施N量的28.5%和26.0%。养蟹提高了水稻N素积累量,在水稻成熟期R1C的水稻N素积累量较R1M增加25.0%。在不施肥稻田中,养蟹对削弱NH3挥发损失和提高水稻N素积累量的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鱼卵高卵壳裂解酶(HCE)是鱼类孵化酶中的一种,在水生生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表达可能会受到化学药物的影响。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受精卵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亚甲基蓝对黄颡鱼鱼卵高卵壳裂解酶表达的影响。以15 mg/L亚甲基蓝浸泡黄颡鱼受精卵,同时设置不做任何药物处理的空白对照组,分别在受精后0、1、2、4、8、12、24 h取黄颡鱼受精卵或胚胎,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倒置显微镜观察,Image-Pro Plus6.0软件分析每张照片的累积光密度值。结果表明,亚甲基蓝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中均有HCE表达,但是亚甲基蓝实验组中HCE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相应的空白对照组。不同受精时间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HCE的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亚甲基蓝明显促进HCE的分泌,可能与鱼卵的代偿或应激反应有关,由此推测亚甲基蓝对胚胎有一定的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