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74篇
林业   9篇
农学   67篇
基础科学   16篇
  271篇
综合类   41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不同方法测定紫色土坡耕地入渗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点源入渗法是一种应用数字图像软件计算土壤入渗性能的精密型新方法。为了准确测得紫色土区坡耕地土壤入渗性能,采用3种方法(点源入渗法、双环法和环刀法)对其进行测定。并对不同方法之间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以评价点源入渗法在紫色土区坡耕地土壤入渗测定的应用性。结果表明:点源入渗法与双环法测定土壤入渗过程规律具有一致性,初始入渗速率很大,而后入渗速率迅速减小并趋近于一个稳定值,其中以点源入渗法测定土壤入渗速率在试验过程中表现出的规律性最好;3种方法测得的入渗率随时间变化过程用Kostiakov模型拟合的效果均较好,以双环法的最好,点源入渗法次之,环刀法最差;3种方法测得的入渗性能各项指标(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和平均入渗率)有一定差异,除初渗速率外,双环法测得的数值最大;点源入渗法在紫色土坡耕地测定土壤入渗性能试验中有较好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澎溪河流域消落区土壤氮磷释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温度和施肥对三峡库区澎溪河流域消落区冲积土、紫色土和水稻土氮磷释放的影响,估算了这3种土壤氮磷的释放量。结果表明,淹水后消落区土壤氮的释放潜力为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不同温度下消落土壤氮的释放潜力表现为20℃略高于10℃,明显高于30℃;消落区土壤间磷释放的差异因温度的不同而异,10℃时3种土壤间上覆水磷浓度相近,20℃和30℃时,土壤磷的释放潜力为冲积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磷的释放随淹水温度的提高而升高。按云阳县耕地平均施肥量(N0.21g/kg和P0.15g/kg)向消落区土壤施入氮磷肥,冲积土、紫色土和水稻土向水体释放的氮分别提高7.05~17.27,10.03~25.41,5.84~13.70倍,释放的磷分别提高1.47~4.88,4.99~16.49,1.18~3.03倍。根据澎溪河流域水温、水位变动情况及消落区土壤面积,估算出未施肥条件下澎溪河流域消落区冲积土、紫色土和水稻土的氮释放负荷为19.36,29.45,236.07t/a,磷释放负荷分别为0.49,0.94,1.91t/a。  相似文献   
13.
水库消落带消浪植生型生态护坡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消浪固土为生态护坡目标,通过设计一种自锁定消浪植生型生态护坡构件,最大限度地降低波浪冲刷力,保护消落带表层土壤,并在构件植物栽植孔中种植牛鞭草、狗牙根、野地瓜等水土保持植物,在水陆交界面形成一个连续的波浪缓冲带,同时有效发挥植物根系的固土护坡作用,从而实现生物—工程相结合的消落带坡面防护。该技术具有稳定性高、适应性强、消浪作用好以及环境友好的特点,可显著减轻波浪对消落带坡面的侵蚀作用,提高植被保存率。  相似文献   
14.
水钠锰矿对Cr(Ⅲ)离子的吸附解吸及氧化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取等温吸附热力学方法,探讨了锰氧化合物(水钠锰矿)对Cr(Ⅲ)离子的吸附解吸和氧化特征及温度、pH等因素对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r(Ⅲ)初始加入量的增加,总铬吸附量逐渐增大,用Langmuir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吸附等温线数据;达到反应平衡时,水钠锰矿对Cr(Ⅲ)离子的氧化量与加入初始Cr(Ⅲ)的浓度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而水钠锰矿对Cr(Ⅲ)的氧化率,随初始Cr(Ⅲ)浓度增加而减小;温度是影响水钠锰矿对Cr(Ⅲ)的吸附和氧化的重要因素,35℃时的吸附量显著低于25℃时的吸附量,而35℃时的氧化量、氧化率明显高于25℃时的氧化量、氧化率,表明升温对吸附反应不利,而对氧化反应有利;溶液酸度对于Cr(Ⅲ)的吸附和氧化有着不同的影响,随着pH的升高,Cr(Ⅲ)离子氧化量、氧化率增大,然而,水钠锰矿对总Cr的吸附量则随着pH的升高而减小,表明pH的升高有利于氧化反应,而对吸附反应不利。  相似文献   
15.
山地丘陵区村级尺度耕地质量评价及保护分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开展耕地质量评价,合理划定耕地保护分区,是实现耕地差异化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前提。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以重庆市荣昌区为例,以国家等耕地质量指数为空间变量,从村级尺度探讨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的空间关联性与集聚特征,并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提出了耕地保护分区方案。结果表明:(1)荣昌区耕地质量全局空间上呈现较弱正相关性,全局Moran′s I值表现为耕地等别指数>利用等指数>自然等指数;局部空间上呈现较强变异特征,70%以上空间类型表现为随机分布,正相关类型(HH型和LL型)多以"组团"形态存在,负相关类型(LH型)以"点状"形态存在;(2)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特征及顺序组合,将耕地保护划分为重点保护区、重点改良区、适度改良区和适度调整区4类,并针对性提出耕地保护措施及管控说明。因此,在自然地理条件欠佳的山地丘陵区,研究结果可为各级行政主体精准有效地实施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给进一步推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西南地区重庆市为研究区域,通过收集退耕还林相关监测数据、重庆市历年统计年鉴资料和历年环境状况公报等,并结合野外参与式农户调查,对该区域退耕还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退耕还林不仅明显提高植被覆盖率,也对水土保持、改善土壤质量状况、净化大气和固碳释氧起到积极作用。生态林在此次退耕还林中为主要林木类型,但经济林生长势和覆盖度整体上要好于生态林。乔灌混交林所占比例较低;退耕还林后,耕地面积减少,但粮食产量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人均收入显著增长,年均增长率达31.9%。林业产值也在逐年增加。退耕还林的实施对生态环境、当地经济兼具有促进作用,但相关部门还需进一步提高乔灌混交林的比例,并加强对生态林的管护。另外,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林业产值。  相似文献   
17.
农户生计资源重组是在耕地流转胁迫下对经济机会的反馈响应。基于重庆市合川区川柠柠檬示范园188户耕地流转农户及其394块流转耕地地块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流转农户劳动力特征和流转耕地的数量、质量及耕作半径特征,进而剖析耕地流转后农户多元化生计选择策略,并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从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成果3方面构建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生计多样化指数、收入多样化指数、非农化水平及家庭纯收入指标,对农户生计可持续性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耕地流转致使农户自然资本严重减少,家庭生计结构由农业主导型向非农主导型转变,生计种类显著增加,趋于多元化。2)耕地流转后,农户生计资本总指数增加,且农户生计资本属性间及各类型农户间的增长率存在分异。耕地流转导致5大资本失调,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降低。3)不同类型农户生计可持续水平在流转后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提升强度从大到小表现为非农主导型农户>农业主导型农户>非农型农户>纯农型农户。总之,农户在家庭承包耕地流转的内部冲击下,生计资本得以重组,致使农户生计的分化与转型,而多元化生计有助于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乡土野花组合是筛选以乡土野花为主体的,并通过混合播种建立群落的一种景观植被建植模式,是欧美国家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农业景观恢复与建设的技术措施。已有的研究发现乡土野花组合能够改善景观结构与生境质量,吸引传粉生物和自然天敌,从而起到增强农业景观的传粉及害虫控制功能,并改善农作物品质、提高农作物产量;与此同时,乡土野花组合也具有较好的文化功能。乡土野花组合的设计对建植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其物种筛选、配比、播种方式及布局是设计中需要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总结欧美国家乡土野花组合设计模式与生态监测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乡土野花组合物种筛选的3原则:乡土性、功能多样性与包含特定关键物种;并对其生长周期、物种数、播量、播种面积与空间布局等技术细节进行了讨论,以促进乡土野花组合的本土化、区域化发展。欧美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产业发展及农户补贴的有关政策,其中美国主要以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政策为主,注重限制植物材料本土化;欧洲国家通过多项立法及农业环境管护政策为农户提供多样化的生态补贴,以促进农户充分参与乡土野花组合栽植过程。在我国,尚缺乏成熟的乡土野花组合应用案例。中国的乡土野花组合需充分发掘种质资源并进行生态、栽培与景观特性评估,以实现本土化的乡土野花组合。本文最后提出,通过多学科合作实现乡土野花组合的设计与推广,政府、产业、科研机构与农民共同参与乡土野花组合的设计过程,并提出市场化的生态补贴政策,以推动乡土野花组合在我国农业景观的应用,为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9.
景观格局是自然和人类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农业活动在景观格局中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放牧过程导致土壤退化和生物群落的不稳定,间歇式放牧会提高物种丰富度,促进生态系统的进化;植树造林不但有利于生态恢复和重建,而且对经济建设有巨大作用,更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手段;农作物种植包括物理干扰和化学干扰过程,改变了微生物的活性,同时对土壤性质产生影响;土地整理是人为的、强制性、时效性强的一种干扰,能在短期内对生态系统及景观格局产生剧烈影响,通过调整景观结构、改善景观破碎化,改变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使得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0.
摘要:采用黄孢原毛平革菌处理不同粒度的玉米秸秆,测定了秸秆降解率、木质素降解率、有机质、总腐殖酸、H/F、羧基和酚羟基含量,探讨了秸秆处理过程中的腐解特征。结果表明,在秸秆腐解过程中,腐解物的质量、有机质、木质素含量逐渐降低,其分解率和分解时间与秸秆粒度具有相关性;H/F总体呈上升趋势,腐殖化程度升高;酚羟基含量逐渐降低,羧基含量逐渐升高。这些现象表明秸秆的腐解过程为氧化过程,酚羟基被氧化为羧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