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5篇
  79篇
综合类   173篇
农作物   25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确定适合豫北灌溉区玉米的高产高效和节水增效的水氮运筹模式。【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实施了为期3 a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置3个灌水量:灌0水(A1),灌2水(A2)和灌3水(A3);2个氮肥运筹:B1:基肥(70%)+小喇叭口期(20%)+灌浆期(10%),B2:基肥(60%)+小喇叭口期(25%)+灌浆期(15%),共6个处理,并分析灌水次数和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灌水次数(A)和氮肥运筹(B)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灌水利用效率(IWUE)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的影响均极显著,而A×B交互作用对其没有显著影响。2017年和2019年玉米产量、WUE和NPFP的变化规律为A3B2处理>A2B2处理>A3B1处理>A2B1处理>A1B2处理>A1B1处理;而2018年玉米产量和NPFP为A3B2处理>A3B1处理>A2B2处理>A2B1处理> A1B2处理>A1B1处理,WUE为A3B2处理>A3B1处理>A2B2处理> A1B2处理>A1B1处理>...  相似文献   
32.
3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土壤改良剂配施氮肥对烤烟SPAD值、根系活力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土壤改良剂能提高烟株的各项农艺性状指标,促进烤烟生长发育;各个处理叶绿素含量随生育期的推移而先升高后递减,在施土壤改良剂相同条件下,移栽后35、60 d,SPAD值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在相同施氮水平下,施用土壤改良剂能提高烟株根系活力;从经济性状看,施用土壤改良剂可显著提高烤烟产量和产值,产量提高132~188 kg/hm2,产值增加1 724~3 897元/hm2。综合分析,烟叶生产中施用30 kg/hm2土壤改良剂、氮肥用量60.0 kg/hm2,可以在豫西烟区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4.
利用以闽紫7号紫云英为母本、信阳种紫云英为父本获得的F;代群体,评价了该群体18个株系的农艺性状和养分吸收状况,为筛选优异紫云英株系做参考。结果表明,在盆栽条件下,不同株系紫云英在盛花期表现出一定的性状变异。相关性分析表明,鲜重、干重与氮、磷、钾积累量相关性高,对植株的养分吸收影响较大;株高、分枝数、真叶数是影响植株地上部鲜重、干重的重要因素。主成分分析表明,地上部鲜重、干重以及地上部氮、磷、钾积累量是反映紫云英株系性状优劣的主要指标。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距离系数d=25时,18份紫云英材料可分为3类,其中Ⅰ类群综合性状最优,包括m83xzh-1-4-4、m83xzh-1-4-6、m83xzh-1-4-8和m83xzh-1-4-13共4个株系。综合考虑紫云英生长性状、鲜草产量及植株养分积累量等因素,m83xzh-1-4-4的地上部磷、钾积累量和地下部氮、钾积累量最高,每盆分别高达11.00 mg,145.18 mg,22.15 mg和15.27 mg,同时该株系具有较高的鲜草产量,每盆高达44.63 g。本研究可为后续按目标性状选育紫云英新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为全面了解河南省花生产区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在花生典型种植区(豫南正阳县、豫西南方城县、豫东民权县及豫北清丰县)采集了122个土壤样品,比较并评价了各花生产区的土壤pH值及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硫、有效铁、有效锌含量的状况。结果表明,河南省花生产区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15.61 g/kg,92.62%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缺乏水平;全氮、速效钾、有效硫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01 g/kg、120.48 mg/kg、35.60 mg/kg,分别有45.08%、36.07%、50.00%的土壤处于全氮、速效钾、有效硫含量缺乏水平;速效磷、有效铁、有效锌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7.92、90.58、1.16 mg/kg,分别有7.38%、1.64%、0.82%的土壤处于速效磷、有效铁、有效锌含量缺乏水平。从不同产区来看,豫南、豫西南产区土壤分别呈酸性、弱酸性,豫北、豫东产区土壤呈碱性;各产区有机质、全氮含量均偏低,豫南、豫东、豫西南产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高于豫北;各产区土壤速效磷、有效铁含量主要处于中等及丰富水平,具体表现为豫南、豫西南产区土壤速效磷、有效铁含量高于豫东、豫北产区;各产区土壤速效钾含量主要处于中等及缺乏水平,以豫东产区最高,豫北产区最低;豫南产区土壤有效硫含量较高,其他3个产区偏低;土壤有效锌含量大小顺序为豫东产区豫西南产区豫北产区豫南产区。因此,今后河南省花生产区应注重增施有机肥和钾肥,严格控制磷肥施用,同时要根据区域进行针对性施肥,豫南产区注意补施锌肥,豫东、豫北、豫西南产区注意补施硫肥。  相似文献   
36.
河南省潮土区主要粮食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河南省的粮食生产潜力,发掘限制粮食产量的限制因子,以通许和延津2个县的潮土区试验为例,在对试验区的光、温、水、土诸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河南省潮土区粮食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河南潮土区粮食生产潜力为15535~21927kg/hm2,粮食生产潜力指数在0.21~0.67.进一步分...  相似文献   
37.
采用2年试验数据分析了免耕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剖面水分、可溶性碳和硝态氮变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较传统耕作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冬小麦拔节期、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0~10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且冬小麦关键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分别提高冬小麦拔节期和扬花期0~4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14.0%和10.3%;在冬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免耕较传统耕作分别提高了土壤剖面0~100 cm平均硝态氮含量43.1%和5.7%。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不仅降低了冬小麦全生育期土壤剖面0~100 cm平均可溶性碳含量2.0%,而且降低了冬小麦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土层0~40 cm可溶性碳含量。  相似文献   
38.
为了探明平菇对Cu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了培养料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Cu对平菇菌丝生长、原基诱导时间、产量、子实体品质和Cu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u对平菇菌丝生长、原基诱导时间、产量、子实体氨基酸、蛋白质、粗脂肪含量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浓度效应。Cu质量浓度为1 500 mg/kg时,平菇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且原基比对照早2 d出现;Cu质量浓度为500 mg/kg时,平菇产量(干质量)最高;Cu质量浓度为1 000 mg/kg时,子实体氨基酸、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6.00%、24.88%、2.34%。而子实体菌柄和菌盖中Cu含量随着培养料中Cu质量浓度(0~3 000 mg/kg)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39.
河南省食用菌规模化种植基地发展迅速,但病害的发生影响了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重点对双孢蘑菇、香菇、平菇、鸡腿菇、草菇、猴头、毛木耳等大宗品种的菌丝体病害、子实体病害进行调查,并提出综合防控指建议。  相似文献   
40.
北方褐土区冬小麦养分平衡施肥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养分平衡法原理,研究各养分平衡施肥参数,建立以土壤有效养分测定为基础的我国褐土冬小麦测土推荐施肥指标体系,以简捷快速、科学合理地指导我国北方褐土区冬小麦的施肥与生产。【方法】通过对多年多点小麦肥效试验结果的分析,分别计算出小麦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肥料当季利用率等养分平衡施肥参数,主要研究土壤环境、产量水平等因素对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结果】冬小麦每百千克小麦产量养分吸收量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变化,因此忽略其变化将其定为常数,即氮(N)、磷(P2O5)和钾(K2O)分别为3 kg、1.2 kg和2.8 kg。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之间呈显著幂指数负相关关系。在不同的产量水平下,肥料养分当季利用率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之间呈显著对数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养分平衡原理为依据、土壤有效养分测定为基础的我国褐土冬小麦测土推荐施肥指标体系。【结论】由于养分平衡模型的作物推荐施肥量是根据目标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来计算的,在利用该模型进行施肥推荐时,研究的关键点应该是如何准确确定模型中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和肥料当季利用率等参数,以便得到广泛地推广应用。在北方褐土区建立了以养分平衡原理为依据,土壤肥力测定为基础,具有氮、磷和钾全定量特性的小麦测土推荐施肥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