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1篇
农学   88篇
基础科学   2篇
  68篇
综合类   273篇
农作物   14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81.
当前大豆品种较多,不同品种适宜生长的环境不同。筛选适合养分吸收利用高效品种对黄淮海流域大豆养分高效利用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河北藁城大豆主产区,筛选河北省25个大豆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品种大豆产量与养分吸收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豆产量间差异较大,产量介于881~4169 kg/hm2,最大产量差异为3288 kg/hm2。同时,不同品种大豆养分吸收利用间差异较大,高产品种籽粒氮、磷、钾平均养分吸收量较中产和低产品种分别显著增加43.9%、39.4%、41.2%和126.0%、124.9%、120.8%,而高产和中产品种每生产100 kg籽粒氮、磷、钾平均养分需求量较低产品种分别显著减少9.8%、17.0%、28.9%和12.3%、16.0%、21.8%。不同大豆品种的产量与养分吸收利用差异明显,产量较高的品种养分吸收利用的能力也较强,在实际生产中选择适宜当地环境的品种,既可增加大豆籽粒产量,又可提高养分吸收利用效率,达到减少肥料投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482.
文章以河北省科技创新平台为例,梳理了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与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省级科技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顶层设计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常态化学习和培训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单位考核和评价机制、启动平台运行的督导和激励机制、完善平台运行的管理机制等对策,以期为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83.
将河北省曲周县1973—2013年夏玉米生产3体系根据当时的农业政策及发展特征分为4个时期,1973—1983年为改土治碱时期、1984—1993年为农业初步发展时期,1994—2003年为农业快速发展时期、2004—2013年为现代农业时期。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分析这一生产体系在4个时期的环境代价,结果表明:4个时期的环境影响因子中对能源消耗、全球变暖、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的影响指数是递增的,对人体毒性、水体毒性和土壤毒性的影响指数是递减的;改土治碱时期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富营养化(影响指数均值为0.121 40),其余3个时期的7项影响因子中对水体毒性的影响最大(其影响指数均值分别为0.856 65、0.812 16、0.542 08)。能源消耗主要存在于肥料生产过程,全球变暖主要存在于农资子系统中CO_2的排放以及农作系统中N_2O的排放,环境酸化主要存在于农作子系统中氮肥使用过程的NH_3挥发,富营养化主要存在于农作子系统中的NH_3挥发及NO_3-N淋洗,毒性主要存在于农药使用过程。推广高产高效技术是实现曲周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84.
氮肥对菘蓝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不同氮素用量对不同生长期菘蓝叶、根产量及其氮素吸收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为氮素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调查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不同生长期根(板蓝根)和叶(大青叶)干质量,并测定叶、根氮素含量和收获期土壤硝态氮。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375 kg/hm,大青叶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为150 kg/hm时,板蓝根产量、根冠比、植株氮素吸收量及产值达到最高值,超过150 kg/hm时开始下降。同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60~100cm的土壤硝态氮含量相应增加,从而对环境污染的风险明显增大。综合大青叶、板蓝根产量及其氮素吸收量、根冠比、0~100 cm土壤硝态氮的结果可知,氮的合理用量为150 kg/hm。  相似文献   
485.
摘 要:为研究设施生态系统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真菌群落变化的关键驱动过程,采集设施番茄不同生长季(休耕、花期、果期)土壤样品,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AM真菌物种和谱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并结合群落谱系分析方法探讨不同生长季随机性过程和确定性过程之间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季AM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均发生显著改变:相比于休耕期,番茄生育期(花期、果期)土壤中AM真菌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Pielou均匀度、谱系多样性(PD)和平均成对谱系距离(MPD)分别显著下降了42.82%~59.18%、43.25%~48.31%、17.46%~25.40%、57.14%~67.86%和50.00%;除球囊霉属相对多度显著增加,近明球囊霉属和类球囊霉属相对多度均显著下降,原囊霉属相对多度先增加后降低。置换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和非度量多维度分析(NMDS)结果表明休耕期基于物种组成和谱系组成的AM真菌群落结构显著差别于番茄生育期,但花期和果期之间差异不显著。谱系分析结果显示,休耕期净亲缘关系指数NRI=0,表明AM真菌在谱系结构上是随机的,花期和果期NRI>0,表明谱系聚集,暗示了AM真菌群落构建由随机性过程主导向确定性过程主导的转变,中性群落模型(NCM)结果也支持该推断。Mantel检验结果显示,土壤pH、养分(有机碳、全量氮磷钾和有效磷)、盐分含量以及土壤温湿度作为确定性因素显著影响AM真菌群落的季相变化。综上所述,设施生态系统高集约化生产方式促进了AM真菌群落构建从随机性过程主导向确定性过程主导转变,导致多样性降低和群落结构变化,研究结果对揭示设施蔬菜栽培条件引起的土壤质量退化及其过程中的微生物组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6.
为减少奶牛场原水贮存过程中氨气排放引起的二次污染,采用木醋液作为酸化剂对牛场原水进行酸化处理,探究酸化处理对牛场原水贮存过程中氨气排放特征及理化性质的影响。将原水溶液初始pH值调为7.0 (T1)和6.3 (T2),同时设置对照处理(CK),用通气法对氨挥发进行监测。结果表明,3组处理原水pH值在贮存过程中上升并最终均呈碱性,试验结束时分别达到了8.43、8.24和7.99。贮存过程中原水溶液温度始终与室温保持一致,温度变化范围在24℃~33℃。酸化处理能明显降低原水贮存过程中的氨挥发通量和氨挥发总量,且氨挥发通量和pH值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CK、T1、T2在整个贮存周期内的平均氨挥发通量分别为1338、1025和618 mg·m-2d-1,T1、T2分别下降了23.4%和53.8%。不同处理原水贮存过程中氨挥发的变化规律相同,在贮存前15天氨挥发呈波动上升趋势,在16~18天开始下降随后上升直到贮存结束,前期氨挥发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受pH值和温度的共同影响,后期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受温度影响。贮存周期内氨挥发总量分别为26....  相似文献   
487.
以甜高粱为材料,采用水培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Cr6+胁迫对甜高粱生物量、器官、亚细胞分布和不同提取态提取物质量分数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培试验中,与对照相比,低浓度处理(0.5mmol·L-1)促进了苗期甜高粱总干质量,根冠比和耐性指数均升高;而中(1.0mmol·L-1)、高(1.8mmol·L-1)浓度下地上部和根部干质量显著降低(P0.05),根冠比上升,耐性指数下降。盆栽试验,拔节期和灌浆期甜高粱生物量在低质量分数处理(15mg·kg-1)下无显著变化,在中(45mg·kg-1)、高(75mg·kg-1)质量分数下影响趋势与苗期相同。(2)水培苗期对照中根部和地上部Cr的亚细胞中分布为:F3(可溶部分)F2(细胞器及膜部分)F1(细胞壁及残渣),但3种组分差别不大;在中浓度Cr6+胁迫下均为:F1F3F2。(3)对照中,苗期根部及地上部不同提取态提取物以80%乙醇和去离子水提取态占优势,而在中浓度Cr6+胁迫下以HAc提取态和HCl提取态的提取物占比率最大。(4)Cr6+处理下,苗期甜高粱地上部和根部Cr质量分数均有显著增加(P0.05),根部对Cr有很强的滞留作用;拔节期Cr质量分数和积累量顺序均为根茎叶片,灌浆期均为根茎叶片籽粒,且各器官灌浆期Cr质量分数和积累量略高于拔节期。甜高粱根部对Cr的吸收积累,细胞壁吸附,在体内以难溶性磷酸和草酸盐类存在,是甜高粱耐Cr6+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