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1篇
农学   88篇
基础科学   2篇
  68篇
综合类   273篇
农作物   14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河北省不同生态区农田土壤肥力现状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已近30年,经过多年的耕作施肥,河北省农田土壤肥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更好的对河北省不同生态区农田土壤资源进行管理,需要对河北省肥力现状和变化特征进行充分了解,以实现耕地保育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通过对2009~2014年河北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获取的45698个土壤样品的测试数据分析,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结果对比,以明确河北省不同生态区农田土壤肥力现状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农田土壤pH平均为7.8,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7.0 g kg~(-1),有效磷平均含量为24.4 mg kg~(-1),速效钾平均含量在137.1 mg kg~(-1)。河北省不同生态区土壤pH差异明显,燕山丘陵区有明显酸化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降低,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明显的地带性分布,在不同生态区间有明显差异。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河北省不同生态区的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均大幅度增加,速效钾含量略有增加,但在不同生态区间变化趋势不一致,而土壤则有酸化的趋势,这种变化与各生态区的自然生态状况和农业管理有紧密的关系。建议河北省应加强对主要生态区的土壤肥力的长期定位观测,以明确土壤肥力演变规律与发展方向。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并推进秸秆还田技术在不同作物体系的应用,以实现河北省农田土壤肥力与作物生产能力的同步稳定提升。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华北地区山前平原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小麦合理的氮肥运筹。于2013-2015年2个小麦生长季,设置4个滴灌施氮量(N0-不施氮、N1-120 kg/hm~2、N2-240 kg/hm~2、N3-360 kg/hm~2)处理,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N1、N2和N3处理的小麦干质量及产量较处理N0显著增加,N1、N2和N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对小麦茎秆的氮含量影响较大,但对籽粒氮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处理N3的小麦总吸氮量分别显著高于处理N0、N1和N2,但处理N1和N2之间无显著差异;氮肥收获指数以N2处理最高,氮肥当季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均表现出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施氮量超过240 kg/hm~2,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更加明显。采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获得小麦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38.46~250.78 kg/hm~2,经济施氮量为174.28~207.18 kg/hm~2。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条件下小麦滴灌经济施氮量以174~207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施肥方式对河北省小麦产量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2006-2013年河北省测土配方项目田间示范数据,分析了配方施肥(PF)与农户常规施肥(RF)对小麦产量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为明确当前生产条件下河北省小麦产区施肥效果及肥料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河北省小麦施肥后增产效果显著,其中RF处理增产40.8%,PF处理增产54.8%,并且PF较RF可节肥9.36%、节本8.37%。PF与RF的平均肥料贡献率分别为35.0%和28.9%,平均差值为6.1%,且二者的肥料贡献率均与不施肥处理产量(土壤供肥能力)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2条线斜率相近,这说明不同施肥方式肥料贡献率与土壤供肥能力的响应效果相差不大。不施肥处理产量每提高1 000kg/hm 2,PF和RF的肥料贡献率分别降低8.4%和8.2%,PF的肥料贡献率整体较RF高7.2%。在河北省小麦生产中应大力推广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提高肥料贡献率,并且应提高基础地力,以减少对肥料的依赖,实现减肥增效。  相似文献   
14.
氮、磷、钾肥对丹参根系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氮、磷、钾肥对丹参根系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能够促进丹参根系对氮、磷、钾的吸收,提高其含量,并且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在N,P2O5,K2O的施用量分别为225,180,225 kg/hm2时,根的氮、磷、钾含量达到最高值;当施入N,P2O5和K2O分别为225,120,150 kg/hm2时,丹参根干质量、根长及根条数达到最高值,根的直径最适宜,此后随着磷钾肥施入量增加,根干质量及根长、根条数反而下降,根直径增加。所以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能够提高丹参根的养分含量、根干质量、根长、根数及根直径。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大棚蔬菜施肥状况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通过施肥抽样调查和田间取土测定,研究了河北省大棚蔬菜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在大棚蔬菜生产中,有机肥养分施入量占施肥总量的61%~88%。在大棚甜椒、黄瓜和番茄上,氮素化肥养分平均施用量超出需要量0·8~2·5倍,磷素化肥养分平均施用量超出需要量9·2~19·1倍,钾素化肥仅在甜椒上施用量超出需要量2倍左右,而在黄瓜和番茄上施用量与需要量基本一致。长期超量施肥,造成土壤养分积累,并导致土壤盐渍化,大棚蔬菜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超出适中水平的比例分别为21%、75%和34%,土壤电导率不同区域平均值为113~513μs/cm,是露地菜田或农作物田块的1·5~2·5倍,最高值达1143μs/cm,已超出多数作物可以忍耐临界值的一倍以上。  相似文献   
16.
硫酸钾镁肥在蔬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西红柿、黄瓜和青椒为试材,采用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了国产硫酸钾镁肥在北方蔬菜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配施硫酸钾镁肥可明显提高蔬菜产量,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蔬菜品质,施用硫酸钾镁肥虽然比施用硫酸钾和氯化钾的投入成本略高,但产投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7.
蔬菜重金属污染现状、污染来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论述了蔬菜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和污染来源,结合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点、污染来源和当前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蔬菜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河北坝上地区以野豌豆属毛苕子和箭筈豌豆两个种9个品种为材料,通过对物候期、生物量及氮磷钾养分积累状况比较,筛选适宜雨养旱作区种植的野豌豆属绿肥作物及品种。结果表明,供试9个品种在河北坝上地区的生长天数为91~106 d,均能正常完成全部生育进程。毛苕子的地上生物量和株高显著高于箭筈豌豆(P<0.05),植株氮含量低于箭筈豌豆,磷含量和钾含量高于箭筈豌豆;毛苕子的氮积累量和磷积累量显著高于箭筈豌豆(P<0.05),钾积累量高于箭筈豌豆。9个品种中,土库曼苕、腾选苕和广西金洲苕地上部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较高,干物质产量在3908.14~4043.95 kg/hm2之间,氮积累量和钾积累量分别达122.50 kg/hm2和107.50 kg/hm2以上,磷积累量在19.73~23.01 kg/hm2之间,表现为生产潜力高且能提供优质高产有机肥源,生产中可优先选择利用。  相似文献   
19.
氮磷钾配施对夏玉米主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施水平对夏玉米主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及配施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玉米的株高、穗位、棒三叶叶面积、穗长和秃尖长度;氮、钾肥对玉米株高、穗位、棒三叶叶面积的影响显著大于磷肥;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能显著增加玉米果穗长度;钾肥对玉米果穗秃尖长度的影响大于氮肥和磷肥.目前肥力条件下,以P2O5 150 kg/hm2、K2O 150 kg/hm2和N 300kg/hm2配施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植株硝态氮速测系统结合的方法,确定采用反射仪法速测冬小麦拔节期植株硝态氮含量对植株氮素营养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冬小麦拔节期植株硝态氮含量缺乏临界值为1 000 mg/kg,充足评价指标为1 300 mg/kg;土壤合理的底肥施N量为75~150 kg/hm2;冬小麦拔节期合理的氮肥追施量应控制在100~150 kg/hm2;冬小麦最佳经济效益追肥量为117.86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