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39篇
农学   67篇
基础科学   2篇
  25篇
综合类   395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22篇
畜牧兽医   55篇
园艺   62篇
植物保护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41.
W-15菌株产生的纤溶酶蛋白的提取与纯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从微生物中获取溶栓药物,从土壤、豆豉中获得产纤溶酶活性高的1株菌株,命名为W-15。经检测,发酵上清液中纤溶活性的蛋白酶分子质量约为36 kDa,酶的比活为1 571 UK/mg。  相似文献   
142.
通过对陕西省武功县3个葛藤品种根区AM真菌的调查,初步探明了葛藤根区AM真菌资源,为AM真菌在葛藤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AM真菌能与葛藤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不同品种葛藤具有不同的AM真菌生长特性,其定殖率也不相同。总定殖率、泡囊、菌丝定殖率在品种间为:菜葛>粉葛>药葛;丛枝定殖率在品种间为粉葛>药葛>菜葛;孢子密度在品种间为:药葛>粉葛>菜葛。葛藤根区AM真菌资源丰富,土样中AM真菌多为球囊霉属(Glomus),也有少数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和盾巨囊霉属(Scutellospora)的种类。已鉴定出AM真菌20种,其中球囊霉属13种,无梗囊霉属6种,盾巨囊霉属1种。  相似文献   
143.
承德地区放线菌物种多样性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承德地区南部五县及市区土样共403份,进行了放线菌的分离纯化,并对放线菌的形态、细胞壁化学组分、部分菌株16SrDNA序列进行研究,经初步分析,分离得到的1万余株放线菌,大约95%属于11个已知属。结果表明:承德地区放线菌资源较为丰富,区域地理状况、气候、植被、根系、土壤性质等因素对放线菌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4.
利用叶圆片法对水杨酸(SA)、草酸(OAA)、磷酸氢二钾(K2HPO4)和壳聚糖(CTS)4种化学物质诱导草莓抗根腐病(Pestalotiopsis photiniae(Thuem)Y.X.Chen)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SA在0.5 mmol/L浓度下诱导抗病效果达91.9%,OAA在20 mmol/L浓度下诱导抗病效果达96.4%,K2HPO4和CTS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均无诱导抗病作用;4种化学物质中只有CTS有直接抑菌作用,对根腐病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为1.983 mg/mL,其余3种均无直接抑菌作用;用SA和OAA诱导处理后,草莓叶片中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变化表明,0.5 mmol/L SA诱导处理草莓叶片POD活性至第1天达到最大值,比对照增加了252.3%,而PPO和PAL活性变化不大;20 mmol/L OAA诱导处理草莓叶片PAL活性至第4天达到最大值,比对照增加了37.8%,而PPO和POD的活性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5.
AM真菌对草莓的接种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给草莓(Fragaria ananassa)菌根化育苗提供依据,以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为接种剂,研究了在土壤灭菌和非灭菌条件下,AM真菌对草莓生长、果实品质、植株和土壤中氮、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后,草莓叶片个数、根长、株高有明显提高,并且地上部分干重在灭菌和非灭菌条件下,分别提高了15.9%和2.77%;提早开花2~3 d,果实提前成熟4~5 d;果实的单果重和Vc含量明显提高,有机酸含量明显下降;组织中氮、磷含量均有提高;明显提高了土壤中碱解N、速效P的利用率。与对照组相比,土壤灭菌条件下,AM真菌对草莓的促生作用较非灭菌处理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6.
为探寻从蚯蚓匀浆液中制备蚯蚓纤溶酶(EFE)的简便途径,利用亲和层析的方法,分别从新鲜制备的与多年存放的蚯蚓匀浆液中制备了新、旧蚯蚓纤溶酶(即新、旧EFE)。利用天然电泳、SDS-PAGE纤维蛋白活性电泳分析组分差异,通过纤维蛋白平板比较两者纤溶酶活性,发现蚯蚓匀浆液在存放过程中,EFE的部分组分发生降解,但EFE的比活却升高了1.4倍。  相似文献   
147.
王谦  齐玲娣  付强  李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364-1364,1370
将通过原生质体再生技术制备的19株白平菇细胞工程菌株,分别在20、25、30和35 ℃中培养.结果表明,有6株细胞工程菌株表现出了比出发菌株较高的耐热能力,同时,所有的菌株在20、25和30 ℃下均能生长,而在35℃条件下菌丝只能萌发,不能生长.经进一步的耐热性菌株的筛选,选育出了一株较耐热的菌株P484.  相似文献   
148.
通过土培试验研究了施P量与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对黄芪生长和生理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P水平对AM真菌的接种效果有显著影响,接种AM真菌能够提高黄芪根系菌根侵染率,但高P量抑制了AM真菌对黄芪的侵染。不同施P水平下接种AM真菌能有效提高黄芪产量、植株可溶性糖和矿质元素含量,但对植株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并且在施P量为56~112 mg P/kg土水平下AM真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9.
[目的]沙棘绕实蝇严重危害沙棘果实,使沙棘种植地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研究其生物学习性,可以为有效监测和控制沙棘绕实蝇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室内人工饲养和野外观察,研究沙棘绕实蝇的羽化、交尾、产卵、化蛹等生物学习性和野外发生动态。[结果]沙棘绕实蝇成虫在野外从6月中旬至8月上旬均可见到,发生量受天气影响较大;成虫主要集中在6:00—10:00羽化,羽化量占当日羽化量的81.3%,羽化高峰出现在8:00—9:00;化蛹时间主要集中在凌晨0:00—6:00,尤其是3:00—6:00钻出果实化蛹的幼虫数量较多,与其它时间段有明显差异;交尾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光照比较强的时间段,一天当中有两次交尾高峰,分别出现在12:00—13:00和16:00—17:00,交尾平均持续时长为239±11.86 min;沙棘绕实蝇产卵期沙棘果长径6.65±0.28 mm,宽径5.47±0.40 mm,一果只产一卵。[结论]沙棘绕实蝇在内蒙古磴口地区一年发生一代,幼虫钻蛀果实,蛹隐藏在地下,成虫期较短,防治工作应集中在成虫期进行。  相似文献   
150.
试验将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催化两步连续反应的酶(法呢基焦磷酸合酶和紫穗槐二烯合酶)的基因进行融合,经大肠杆菌表达后鉴定其融合蛋白的功能。结果表明:融合蛋白具有了双功能酶活性。双功能酶基因的构建,为进一步将双功能酶基因转入黄花蒿,提高青蒿素含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