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1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1篇
  136篇
综合类   109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消费者对箱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而目前白沟箱包企业的设计与营销模式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意愿。对此,提出箱包网络定制设计模式,将箱包划分为造型、材质、色彩、图案和装饰等多个设计模块,让消费者对各模块在线选择,完成订单。采用该模式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让消费者参与设计过程,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降低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并基于定制设计模式,提出了采用柔性生产技术、箱包构件模块化策略、科学的管理、重视品牌建设等提升白沟箱包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2.
农村居民点整治可以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可以调整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促进耕地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转变,同时也是落实增减挂钩政策的重要环节,而整治潜力测算是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必要前提;如何科学系统地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统筹考虑整治后耕地综合质量进行潜力分区,是当下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采用模型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熵权法,探索统一科学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和潜力分区体系。结果显示,河北省涿州市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巨大,整治数量潜力合计8 280.11 hm2,达到2014年涿州市现状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71.76%;整治后耕地质量状况较好,国家自然等别区间为10.45~15.00等,国家利用等别区间为7.81~12.00等,国家经济等别区间为5.00~5.56等,大多集中在中等地范围中,较有利于河北省涿州市开展耕地占优补优;涿州市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状况较好,主要是一级潜力区和二级潜力区,其中一级区分布在东城坊镇、松林店镇、刁窝乡、义和庄乡4个乡镇,面积总计320.02 km2,占涿州市总面积的42.59%,二级区分布在涿州市北部和南部,三级区位于涿州市城区范围。该研究能对农村居民点整治实践进行全局系统地把握,保证整治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达到最大化,同时,可以为指导涿州市农村居民点整治事业继续进步和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3.
为科学地划定耕地质量提升重点区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耕地质量提升潜力计算。基于卢龙县2012年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分析通过相应土地整治可以改善或消除耕地质量限制因子的程度,构建基于耕地整治可改善限制因子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指数组合模型与可提升潜力测算模型,进行县域耕地质量提升重点区域划定以及可提升潜力计算。通过研究,县域内耕地共划分为三个提升重点区域:以灌溉保证率为主导的提升重点区域1,整治面积为37 658.85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93.67%,区域内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64个利用等;以有机质含量为主导的提升重点区域2,整治面积为403.62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00%,区内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83个利用等;以农田防护林为主导的重点区域3,整治面积为2 139.5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32%,区内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60个利用等。卢龙县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69个利用等,县域内各乡镇分别提升0.47-0.86个利用等,并且呈现县域北部的提升潜力小于南部的提升潜力。研究结果可为丘陵山区整治规划、确定区域耕地可提升潜力、划定区域耕地质量提升重点区域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4.
通过遥感解译得到2013年怀来县土地利用数据,探究山地丘陵地区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选取自然、经济社会、空间距离及随机因子等12个驱动因子,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引起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空间定量化分析,并对各地类回归模型的拟合度进行了检验,计算得到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概率图。研究结果表明,各地类分布受地均纯收入和人口密度影响较大,通过ROC检验得到各种土地类型的拟合度分别为:耕地0.844,园地0.780,林地0.904,建设用地0.882,水域0.983,其他用地0.650,各土地类型的拟和度均在0.600以上,拟和结果较满意。社会经济、地形、城乡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等因素对研究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形成与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
NaCl胁迫对黄连木体内离子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盆栽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的一年生实生苗为试材,分析不同的盐处理(浓度分别为0、0.15%、0.30%、0.45%、0.60%)对其根、茎、叶中的Na+、K+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的加强,黄连木体内的Na+含量升高,但不同器官中升高的幅度不同。根系中Na+含量最高,茎中的Na+含量低于根系,叶片中的Na+含量最低。盐胁迫下黄连木叶片内的K+含量高于对照,Na+变幅不大,说明黄连木的根和茎选择性地运输K+而限制了Na+的运输,从而减轻了对植株地上部分的毒害,具有一定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96.
以研究耕地后备资源潜力为出发点,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借助于耕地因素组合,结合研究区后备资源的实际情况,对所选评价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条件下,通过一定的改良措施找到相应的目标等别,从而确定耕地后备资源的最大生产潜力.并以卢龙县资料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卢龙县耕地后备资源有51种目标因素组合,5-...  相似文献   
97.
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域,采用VSD模型,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方面选取10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研究区2001年和2013年生态脆弱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1—2013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发生明显变化,主要为未利用地开发为林地和园地,研究期初的林地遭到破坏,建设用地通过占用农用地扩张迅速。(2)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呈现西北部高,中部、东部低的态势,且生态环境朝着良好态势发展。继续保持东北部和西南部的生态保护措施,加大西北部生态整治力度是研究区今后生态修复和保护的重要方向。(3)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显著,其中林地和园地的大幅度增加是导致区域生态脆弱性降低的主要原因,而建设用地的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加强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控制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是研究区降低生态脆弱性、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8.
[目的]针对学术界就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经济影响的不同看法,根据河北省涞水县1997—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和实地调研,分析退耕工程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方法]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农村经济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在退耕还林工程影响下,涞水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转变,产业结构、农业结构得以改善,农民收入增加;第三产业、大农业中的林业与农村经济的关联度较高,其分值分别为0.75和0.66,但种植业、牧渔业等第一产业对农户增收影响较少。[结论]今后需进一步升级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推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昌黎县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改变农村居民点低效利用的现状,可以对其布局实施空间重构优化,能够促进各项要素在农村地域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并使农村和农业自觉适应并融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城乡协调联动发展。该文以昌黎县为例,利用GIS手段提取评价单元并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和矢量化。充分考虑不同指标组合对评价目标和评价方向的差异影响,并规避相关案例研究中综合分值法的使用对评价指标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考虑不足,融合了分层次评价和综合分值法2种方法,构建出两步评价法,实现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重构分区的评价。两步评价法:1)构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指标体系及多逻辑条件评价标准,实施分层次评价,剔除禁建区并得到农业产业优势、居民点整治潜力及迁聚条件、居民点综合经济和区位条件分级结果。2)选择判别评价法,结合并继承第1步评价结果,建立重构判别准则,进行昌黎县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分区,并将昌黎县宜居评价结果与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分区图叠合,调整并完善昌黎县居民点空间迁聚规划方案及策略。该研究结果将昌黎县分成优农区、优城区、分流区和低保区,分区提出迁聚重构策略,并结合昌黎县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构建了"昌黎县城—一级小城镇—二级小城镇—新农村社区"的空间发展格局,针对昌黎县居民点迁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该方案有利于加快昌黎县"十二五"和"十三五"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推动该县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因地制宜的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0.
《土壤通报》2015,(4):796-802
以保定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保定市耕地生态安全进行了时空分异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2年保定市耕地生态压力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相应的耕地安全水平呈稳定下降趋势;(2)从空间分布来看,位于保定市西部山区的涞源县及东南部地区的安新县、高阳县和蠡县的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较高;位于保定市北部及东北部地区的涞水县、易县、涿州市、雄县和高碑店市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位于保定市中部地区及南部地区的县市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较低;位于保定市西南部地区的唐县、曲阳县耕地生态安全有趋于恶化的趋势,阜平县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