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1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1篇
  136篇
综合类   109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及整治分区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为快速准确的掌握耕地资源安全要素的时空变化信息,推进小尺度耕地资源安全保护实践,文章以昌黎县为研究区域,运用文献研究法对耕地资源安全内涵的构成进行了完善,并构建了县域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框架体系.研究以昌黎县2015年农用地分等成果作为数据基础,结合同期土地利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土壤实地采样检测等数据信息完成数据库建设;运用单指标评价法,对耕地资源安全要素逐一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全县有接近15%的耕地粮食单产水平较低,接近10%的耕地灌溉保证不足,接近15%的耕地土体剖面构型处于安全等级以下,接近10%的耕地有效磷的含量偏低;另外,全县耕地有机质含量偏低;铜元素含量出现极小面积的低度不安全;化肥的使用量在全县处于低度不安全级别.文章按照整治技术手段和监测管理措施一致性原则将不安全评价结果图进行分组并叠加,划出综合工程整治区、肥力提升区、退耕区,并对应提出整治及监测管理制度.研究表明:利用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能够快速完成耕地资源安全数据建库,并能促进耕地资源安全监测和诊断的常规化,可以高效地推行耕地资源的全要素管控.  相似文献   
52.
人口、耕地和粮食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当今社会的关注热点。以沧州市为研究对象,应用协调度函数模型对沧州市14个县(市)的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度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和识别沧州市2003—2012年该系统的演进态势,研究分析了各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的时空变异。结果表明:沧州市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协调发展度D值约为0.52,处于基本协调水平。从时间序列上看,沧州市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呈波动起伏变化,无明显规律可循,但总体上呈上升态势。所辖14个县(市)由2003年的以极不协调为主发展为2012年以比较协调和高度协调为主。从空间分布来看,沧州市所辖14个县(市)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及年平均增长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吴桥县协调发展水平在沧州市始终最高,海兴县最低,协调发展度平均增长率青县最高,为8.60%;吴桥县最低,为0.33%。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西南部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再次,东部最低。研究为制定区域粮食安全预警机制,制定差异化三农政策,推动区域内各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均衡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3.
以保定市农村为例对农村文化贫困现状进行分析,对“农家书屋”工程是消除农村文化贫困的客观要求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科学管理“农家书屋”的长效措施,即强化政府文化职能,建立、完善“农家书屋”管理机制;拓展“农家书屋”平台媒介、村际互动宣传、教育与再教育等新功能。  相似文献   
54.
通过对能值的投入和产出计算并分析能值评价指标,如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荷率,结果表明近年来雄县的能值产出率有所降低,环境负荷率有所上升。为了促进耕地资源高效利用效率,应科学、合理地施肥,增大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5.
基于GIS的区域生态连接度评价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快速城市化过程使区域生态用地日益破碎,导致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威胁土地生态安全。对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及规划进行生态连接度评价,并为土地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成为保障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该文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在生态功能区识别的基础上,采用生态连接度指数对曹妃甸新区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情景进行生态连接度评价,评价土地利用对区域土地生态功能联系的影响并提出改善建议。结果表明:曹妃甸新区中等以上生态连接区域仅占曹妃甸新区的56.45%,且呈明显破碎化和孤岛化分布;在7 714.71 hm2规划新增城市用地中有2 027.25 hm2对区域生态连接度影响显著,这些区域应进行生态功能保护和提升。加强对区域重要生态用地的保护、利用现存生态资源对景观进行生态重建、强化建成区内部绿地网络建设是提高曹妃甸新区生态连接度水平的有效途径。研究成果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6.
基于土地整治的项目区耕地资源社会价值评定及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会效益评价是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整治项目区社会价值是土地整治社会效益评价的重要依据, 因此, 开展项目区耕地资源社会价值评定研究对土地整治社会效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北省曲阳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 通过构建基于土地整治的项目区社会价值评定体系, 借鉴资源经济学的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成果参照法及资本还原法等研究方法, 实现土地整治项目区社会价值货币化, 并对整治前后的价值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在土地整治后, 社会保障价值增加32 442.02万元, 但所占总价值比例较整治前有所降低; 社会稳定价值增加1 453.29万元, 人文景观价值增加884.37万元, 且两者占总价值比例均有所升高。耕地总社会价值增加34 779.68万元, 土地整治社会效益显著, 不仅实现了耕作条件的便利、耕地面积的增加, 更实现了生态景观价值的提高。该研究方法对土地整治社会价值评定有借鉴意义, 评价结果可为曲阳县土地整治社会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7.
土地整治中的田块优化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唐县项目区为例,依据线性规划原理建立田块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角度分析了如何优化整理区的生态环境。结果表明:运用线性规划原理建立田块优化设计数学模型,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在优化田块规模的基础上引入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既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又能保护整理区的景观和生态环境,从而保障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8.
农村居民点的自然本底特征与相邻耕地的立地条件具有较强的相似自然属性。通过计算居民点整理自然质量分与标准自然质量分的差值,对河北省临西县居民点整理后的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得出,临西县居民点整理后的新增耕地为474.63hm2,新增园地数量为367.28hm2,新增林地数量为0.24hm2。确定了可以被整理为耕地的居民点,然后在ArcGIS 10.0中将邻近耕地的国家自然质量等别位置赋属性给居民点,确定整理后耕地的等别,计算出临西县居民点整理后的产能潜力为6 783.45t。最后,利用聚类分析法对临西县居民点整理后的耕地进行了分区。一级整理区可新增产能3 282.52t,二级整理区可新增产能1 964.80t,三级整理区可新增产能1 536.13t。  相似文献   
59.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可以反映植被生长状况,是表征地区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区,调查采集植被NPP、气象、土地利用结构及变化等多时空数据,利用Sen趋势、Hurst指数及残差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和人为利用的影响,对2000—2015年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未来演变趋势及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定量识别不同区域内的主导驱动因子,旨在为该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滦河流域植被NPP年均值为455.04g(C)·m~(-2)·a~(-1),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显著增加区占流域总面积的32.94%,且未来同向变化趋势略强于反向变化趋势;2)该流域植被NPP空间差异较为显著,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受地形影响较大,流域中游的低山丘陵区为植被NPP高值区;3)驱动机制上,流域植被NPP变化与温度和降水均为正相关关系,水热耦合共同作用于植被NPP的积累,人类活动则是通过改变土地利用强度或生态建设工程等影响植被NPP的变化,且在不同地形区域内,植被NPP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不同,整体上以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正向促进作用为主,但在平原区以单因子的反向抑制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60.
耕地资源作为农业生产中无可替代的重要资源,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基于耕地质量综合指数和等别模型方法,对枣强县2013—2016年四期耕地等别及数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县耕地平均自然等、平均利用等和平均经济等的等别分别由7.93、6.81、8.52等上升为7.89、6.78、8.49等;新增耕地质量逐步提升,应减少耕地向中低等别耕地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