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1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1篇
  136篇
综合类   11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9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耕地质量提升可分别从地块尺度与项目尺度进行时序安排研究,对于了解县域耕地质量高低及其分布情况、合理布设提升建设项目具有重大意义。以河北省卢龙县为研究区,在农用地分等影响因子的基础上补充通过耕地整治工程可改善的耕地质量影响因子,构建耕地质量提升时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逼近理想点法求得耕地质量提升地块尺度的时序,并用贴近度作为提升地块尺度时序安排的度量;并对地块尺度时序中的耕地图斑进行距离分析,得到耕地质量提升建设项目的时序。结果表明:卢龙县耕地质量优先提升区耕地总面积为13 501.16hm~2,次优先提升区耕地总面积为13 131.85hm~2,后优先提升区的耕地总面积为14 093.62hm~2。结合卢龙县实际得出可布设耕地质量提升建设项目的面积情况为:优先提升区共10 839.45hm~2,安排6个建设项目;次优先提升区共3 824.31hm~2,安排4个建设项目;后优先提升区共8 726.37hm~2,安排7个建设项目。该研究可为开展具有区域特色和务实高效的耕地质量提升的建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2.
环京津地区耕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京津区已成为京津冀城市圈发展的战略区域,保障耕地资源健康和可持续利用是打造环京津战略的重要基础。因此为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对耕地利用系统健康进行评价来判断其是否处于可持续利用状态。本论文利用PSR模型构建了耕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TOPSIS方法,从压力和状态两方面分析影响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的障碍因素,通过对2014年环京津区72个县(市)的耕地利用系统健康进行评价,得到了环京津区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综合指数,研究表明:1)从压力角度分析,人口密度和人均水资源量的压力分值在研究区中排位靠前,其是影响系统健康的主要障碍因素;农用化肥折纯量分值在排序中位于中部,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影响耕地利用系统压力的次要障碍因素。2)从状态角度分析,土地垦殖率和灌溉保证率指标分值均排在前40%,土地垦殖率和灌溉保证率是影响耕地利用系统健康指数的主要障碍因素;受灾面积的状态指数分值排在前50%的位置,其是影响耕地利用系统健康指数的次要障碍因素。3)本文将环京津地区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划分为病态、不健康、亚健康、健康四个等级,依据划分结果可看出研究区在空间结构上呈现出"中间低,四周高"的空间分异特征。耕地利用系统处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的县(市)有40个,主要分布于远京津山地丘陵和远京津平原区,属于高风险-低压力区,耕地利用压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耕地利用系统响应性能较高是影响这些县(市)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耕地利用系统处于不健康和病态的县(市)有32个,主要分布于近京津山地丘陵区和近京津平原区,属于高风险-中压力区,耕地利用率低是限制这些县(市)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03.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用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生态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土地生态安全的状态下实现城镇用地的有序扩展是解决这一挑战的重要途径。以曹妃甸新区为例,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建立地表景观类型最小阻力面和“源”间生态廊道,确定了关键战略点,最终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提出城镇空间扩展的优化战略。研究结果显示,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能更好地完善原有规划的不足,在保障城镇发展水平的同时协调各类用地之间的冲突,为曹妃甸新区城镇用地可持续扩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4.
以河北省武强县近年的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运用粗糙集理论研究土地整理项目时序决定因素权重的测算方法,得出与项目实施顺序关系最密切的是灌溉保证率、有机质含量的结论,算法分析简单明了,为整理项目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5.
研究区选择太行山典型地段阜平县,依据生态环境现状,按照生态功能分区的原则和方法划分。对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在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中,分布情况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敏感。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中重要性较低的地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严重,重要性较高的地区位于银河自然保护区内以林地为主,森林覆盖率高,生态质量较高。基于地貌类型初步划分生态区为3个一级区;基于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采用二维关联判断矩阵在初步分区的结果上进一步将生态功能区划分为6个二级区;采用面积占优法确定主导因素,进一步将阜平县划分为13个三级区。  相似文献   
106.
《土壤通报》2015,(4):796-802
以保定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保定市耕地生态安全进行了时空分异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2年保定市耕地生态压力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相应的耕地安全水平呈稳定下降趋势;(2)从空间分布来看,位于保定市西部山区的涞源县及东南部地区的安新县、高阳县和蠡县的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较高;位于保定市北部及东北部地区的涞水县、易县、涿州市、雄县和高碑店市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位于保定市中部地区及南部地区的县市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较低;位于保定市西南部地区的唐县、曲阳县耕地生态安全有趋于恶化的趋势,阜平县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07.
环首都贫困地区退耕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退耕一期工程在环首都贫困地区的实施,引起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显著变化,同时该区域的民生问题也受到极大关注。2013年生态退耕开始进入二期阶段,为了深入了解退耕后环首都贫困地区退耕农户的生计与土地利用情况,在该区域涉及退耕的贫困地区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走访,并结合调查结果对退耕后农户的生计状况和土地利用行为进行分析,以期为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调查结果显示:退耕后农户土地集约利用与粗放利用兼具;农业内部结构由传统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方向综合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户收入由农为主转为非农为主;农户家庭年纯收入增长3.36倍。但是农户生计多样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并存在许多问题和危机,仍需政府注重退耕区的基础公共设施建设,提高教育水平,加强职业培训、拓宽信息通道,促进信贷、合作经营等途径来实现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8.
废弃地也是宝贵的土地资源,而我国废弃地资源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为了使废弃地资源管理政策制订更科学,以及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规划、设计和方案编制等更精准,避免盲目性,运用文献法、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研究法、野外调查与测绘法等,对废弃地立地类型、废弃地环境类型、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确定了废弃地立地类型划分体系,包括7级类型划分标准;确定了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类型划分体系,包括2级类型划分标准,其中第1级划分为林地、灌丛、草地、湿地、农田、城乡建设用地、工业用地、特殊用地等8个方向,第2级包括28个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废弃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方向不仅与废弃地立地类型有关,而且还取决于废弃地所处的气候、生态和地质环境,在实际应用中应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109.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可揭示区域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规律,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优化环境管理有重要意义。从景观生态风险的显隐性角度出发,选取不同的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构建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GIS,Geoda等空间分析技术,并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域,进行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和空间相关性分析,揭示了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景观斑块的破碎化等显性风险是区域风险升高的直接原因,而隐性风险例如长久以往的人类活动干扰而导致的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的破坏无疑是诱因;2001—2013年,青龙满族自治县整体景观生态风险呈下降趋势,但风险指数仍处于较高等级,空间分布上风险等级呈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研究期间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在空间上存在着较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且HH聚类和LL聚类呈增强趋势;通过对风险变化区的地类变化分析可知,林地对于区域景观生态风险值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地面积的增加有效降低了区域景观生态风险值,而未利用地对生态风险指数变化也有重要影响,应控制未利用地合理、适时、适度地开发。研究结果为研究区以及类似地域景观生态风险管理和土地利用生态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碳排放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有助于制定碳排放政策。基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构建碳排放评价模型,测算河北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利用标准差椭圆模型探究研究区碳排放空间格局分布特征,依据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和碳生态承载系数提出碳平衡分区方案及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河北省碳排放总量整体上呈现明显的上涨趋势,从9.01×107 t上升到2.75×108 t, 2000-2010年碳排放量增长速率快速提升,2010-2020年碳排放量增长相对缓慢。(2)河北省碳排放强度呈现多圈层结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以资源型城市为中心向外呈圈层结构扩散,石家庄和沧州核心市区次圈层结构逐渐显现。(3)河北省县域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空间特征呈四周低中间高,碳生态承载系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4)基于碳平衡分析将河北省划分为碳汇功能区、低碳保持区、经济发展区、碳汇发展区和高碳优化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