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9篇
  15篇
综合类   117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土壤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土壤受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土壤质量持续恶化,影响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由土壤污染导致的农产品的生态安全问题已不容忽视。因此,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活动,完善土壤修复技术体系,对阻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防止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该文系统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污染场地修复中广泛使用的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技术)以及相关技术结合使用的联合修复技术,并对各种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最后也对未来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2.
竺山湖底泥疏浚表层50 cm模拟试验表明,疏浚与对照柱间隙水PO43--P浓度分别为3.6~40.8和9.2~715.6μg/L,沉积物-水界面PO34--P通量分别为-234.5~26.7μg/(m2.d)和-214.9~2 885.6μg/(m2.d),疏浚间隙水PO34--P浓度和沉积物-水界面PO43--P通量与未疏浚相比下降明显,说明底泥疏浚对竺山湖内源磷释放具有极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3.
[目的]探明污泥土壤施用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变情况。[方法]采用磷脂脂肪酸图谱法(PLFA)对施污泥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土壤中提取的细菌PLFA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施用污泥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PLFA组成比例发生了变化,说明采用PLFA法能够检测污泥施用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的影响。对施污泥土壤微生物PLFA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污泥来源与处理方式均是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因素,这与污泥施用增加了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土壤有机碳、pH、EC等基本性质的变化有关。[结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外源污染物胁迫下环境微生物种群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4.
采用"‘三清除’+植物生态修复+管道截污"工程方案对江苏省常州市某镇区域黑臭静脉支浜(5条河浜)治理工程进行设计。通过"三清除"工序清理河浜中的淤泥、垃圾和杂草,人工围堰存放、干化淤泥,并复垦于农作物栽种,实现了淤泥中的N、P营养物质再利用;采用耐湿树种、湿生灌木及草本植被构建的生态护坡系统生态拦截、削减入河污染物;采用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构造出立体式植物生态修复模型,吸收水体中的N、P等污染物。工程运行1年的监测结果显示,5条河浜基本消除了黑臭现象,水体透明度较高,COD、氨氮、TP、高锰酸盐指数、DO、透明度等水质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Ⅳ类标准。该生态修复方案是一种适宜于苏南地区村镇黑臭静脉河浜治理的好方法,实现了黑臭静脉河浜的水环境生态修复和生态自然演替,具有工程示范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5.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快速高效基因转化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体系被广泛应用于水稻功能基因研究、T-DNA插入突变体库创建和农艺性状改良等研究领域。然而水稻转基因操作需要超过3个月的组织培养时间。运用组织培养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对水稻遗传转化体系进行快速高效的优化。结果表明,成熟种子用2,4-D诱导愈伤7 d后,与农杆菌共培养转化效率最佳;抗性筛选时间以2~4周为最佳。根据以上优化条件,从成熟种子诱导愈伤至获得转基因株系的时间被缩短到6周左右。将有效降低水稻长时间组培导致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概率,对促进水稻分子育种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6.
宣城地区水稻农用天气预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齐经济  王凯全  周琪  乐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94-18097
[目的]为使宣城地区水稻农用天气预报更好地为水稻生产服务。[方法]在加强农用天气预报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宣城地区水稻生产过程遇到的天气条件和实际工作的开展,分析宣城地区水稻农用天气预报的内容及实际水稻生产的气象预报需求。[结果]宣城地区农事活动的预报项目有水稻适播期预报、水稻移栽期预报、农田施肥期预报、病虫害防治预报、晒田控蘖期预报、灌溉排水预报、收获晾晒期预报等。农业气象灾害服务产品包括低温冷害预报、高温热害预报、暴雨洪涝预报、大风预报和灾后措施、雪灾预报等。这些预报产品在实际水稻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结论]充分了解服务范围内水稻种植布局、种植制度和农事活动是编制、开展好水稻农用天气预报服务的前提。熟悉水稻的生长动态、相应的气象指标和可行农技措施是开展好农用天气预报服务的基础。农业情报共享是做好水稻农用天气预报服务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7.
蚯蚓和蚯蚓粪的机械化分离是目前蚯蚓规模化养殖业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之一,针对目前最常用的蚯蚓光分离工艺方法在实际养殖分离中全凭人为经验、效率低、无机械化参数等问题,探究了不同光质条件:白光、黄光、绿光、蓝光、红光、白炽灯光在10~270 lx不同光照强度下,对照实际自然环境场景:室内光照、室外阴处光照和太阳光直射光照条件下的蚯蚓避光应激行为,并结合光线辐射在蚯蚓粪多孔介质内的衰减规律分析了蚯蚓堆肥物料表层一定之内厚度无蚯蚓的原因。结果表明:光照强度10 lx时,蚯蚓不受光照影响;光照强度10~30 lx时,蚯蚓的避光反应显现;光照强度30~210 lx时,蚯蚓的避光应激程度随着光照强度增加缓慢加强,消失时间不断缩短;光照强度210 lx时,光照引起的蚯蚓的避光反应程度趋于最大。白光和太阳光引起蚯蚓避光反应最显著,蚯蚓蠕动消失时间分别为6.5和5 min,蚯蚓消失5 min后堆料表层无蚯蚓层厚度在10~15 mm之间。蚯蚓对红色光应激程度极低,平均消失时间20 min;除了红光,随着光照强度增加,蚯蚓在堆料表面的消失时间呈现对数曲线趋势下降。该研究量化分析了蚯蚓对光质、光照强度的应激响应时间,以期为蚯蚓养殖分离,机械自动化逐层、定时、定量、定光强分离表层蚯蚓粪提供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58.
四环素类抗生素快速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性抗生素,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或饲料添加剂以促进动物生长;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其广泛残留在水体、土壤、动物性食品中,对人体和环境会造成潜在危害。目前,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微生物法、免疫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方法,其中以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为基础的免疫分析方法在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快速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并随着不同的识别元件和分析方法的引入,不断丰富和发展。主要综述了能够特异性识别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生物元件以及各种快速分析方法在四环素类抗生素检测中的应用,以期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9.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协调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采用2009—2016年数据,在选取典型指标及采用专家打分法对指标赋权的基础上,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江苏省镇江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镇江市2009—2016年8年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显示,8年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波动增长,总体增长1.4倍。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子系统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但系统及要素间承载力发展不均,资源、环境子系统的发展显著滞后于社会、经济子系统。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镇江市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0.
为了探讨芒属植物种间杂交种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征,本文选择了芒属植物中主要农艺性状上具有显著差异的荻(Micanthus.sacchariflorus)B0134和五节芒(M.floridulus)A0430种间杂交获得F1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F1杂交群体的12个重要农艺学性状进行遗传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1群体中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呈连续的单峰、偏态分布,说明这些性状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茎节数、主茎长、株高、分蘖数、单株重5个性状具有较大的中亲优势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中亲优势率30.65%~584.12%,其中分蘖数、单株重达到了极显著的超亲优势;混合遗传分析表明:叶长、叶宽、花序长和单茎重均由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茎节数、株高、最大茎重由1对主基因控制;其他5个性状不存在主基因,只有多基因存在。12个农艺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单株重与叶宽、分蘖数、单茎均重、最大茎重等产量相关性状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长和主茎长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在荻和五节芒杂交种后代中选择高产单株时应特别注重对分蘖数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