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9篇
  15篇
综合类   116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21.
曾昆  周军  邵杰  张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6,35(11):2237-2244
应用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iethyl phthalate,DEP)抗体,建立了间接竞争性ELISA方法,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进而测定了镇江市内水域中DEP含量。结果显示优化后的ELISA方法检测范围为20~320 ng·m L~(-1),最低检测限为8.2 ng·m L~(-1)。方法特异性高,与其他邻苯二甲酸酯类似物几乎无交叉反应。ELISA方法批内差在3.38%~9.09%,批间差在3.76%~12.78%。检测方法检测水样和底泥样本中DEP含量,添加回收率在90.46%~122.75%。镇江市内古运河和运粮河水样和底泥样本中DEP的检出率分别为62.5%和87.5%,其中水样中DEP含量最高可为6.61 ng·m L~(-1),底泥样本中DEP含量最高为86.9 ng·g~(-1)。  相似文献   
122.
为了明确水稻根际土壤酶活性对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的响应规律,本研究以江苏泰州高砂土和江苏常州黄泥土两种稻麦轮作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际袋法,基于温室模拟盆栽试验研究了秸秆单独还田(S)、秸秆与常规氮肥配施(SN)、秸秆与高量氮肥配施(SHN)3种施肥模式对水稻成熟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脱氢酶、蛋白酶、脲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羟胺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根际区土壤相比,两种类型稻田根际区土壤脱氢酶、脲酶、羟胺还原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2.4%~48.7%、13.4%~70.9%、12.4%~23.0%,仅江苏常州S处理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增加效应不显著;同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显著提高了江苏泰州根际土壤蛋白酶活性34.2%~44.7%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49.6%~87.1%,以及江苏常州根际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243.8%~270.5%。与秸秆单独还田相比,秸秆与氮肥配施显著提高了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区土壤中脱氢酶活性14.2%~62.7%,脲酶活性8.2%~54.4%,以及羟胺还原酶活性3.8%~18.0%(江苏常州非根际土脲酶和江苏泰州SN处理羟胺还原酶除外);与以上3种酶不同,根际区土壤...  相似文献   
123.
以厚叶养生快菜为试材,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了快菜种子萌发期和幼苗期对镉(Cd)毒害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50~400μmol·L~(-1) Cd胁迫对快菜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无明显抑制作用,但不同浓度Cd胁迫下快菜根长和活力指数显著下降。5~160μmol·L~(-1) Cd处理下快菜幼苗的总叶面积、地上部和地下部干质量和鲜质量均受到明显抑制。表明快菜幼苗期比萌发期对Cd毒害更敏感,其中快菜幼苗的根干质量对Cd胁迫的响应比其它指标更为敏感,其EC_(10)、EC_(20)和EC_(50)值分别为0.03、0.26、13.03μmol·L~(-1),可作为快菜对Cd毒害敏感性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24.
尹芳华  杨洁  杨彦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218-2221
[目的]探讨历史污染与潜在生态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某电子废弃物拆解旧场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Cd、Ni、Cr、Cu、Pb、As和Hg的含量及污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研究区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各元素的含量均高于背景值,其富集程度依次为Cd>Hg>Cu>Cr>Pb>Ni>As;研究区土壤的潜在生态风险级别为D级,生态危害程度为很强,7种重金属中元素Cd的风险指数最高。[结论]因历史污染源造成的生态风险存在。  相似文献   
125.
将灰色残差模型与马尔可夫预测模型结合起来,建立灰色残差-马尔可夫藕合模型来预测农业需水量.先用灰色GM(1,1)模型进行预测,预测精度较低,因此对GM(1,1)模型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建立灰色残差GM(1,1)模型;再用马尔可夫预测模型来判断残差预测值的符号,以提高预测精度.最后用华东某城市2002-2008年的农业用水量作为历史数据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预测精度明显提高.预测结果可以为研究区域今后的节水灌溉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来有效地指导今后该地区的节水灌溉.  相似文献   
126.
郝永梅  邢志祥  王凯全  邵辉  卫静 《油气储运》2011,30(4):263-265,234
提高天然气管道安全失效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对管道的安全运行与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贝叶斯网络具有强大的建模分析能力,能够合理运用各种信息处理现有概率安全评价方法在描述系统多态性、非确定性、动态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概述了天然气长输管道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事故树向贝叶斯网络转化的算法,建立了长输天然气管道贝叶斯网络定量分析模型,确定了管道失效概率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HUGIN贝叶斯网络软件对某长输管道进行了案例计算和失效分析,实现了对事故树分析难以描述的事件状态多态性和逻辑关系非确定性的修正。  相似文献   
127.
为探讨添加不同增强试剂对二维电场下伴矿景天(Sedum plumbizincicola)修复镉(Cd)污染土壤的影响,采用室内盆栽试验,通过构建棒状石墨阳极在花盆四周,垂直网状不锈钢阴极在土壤表层的二维电场,研究了硫粉、菌菇渣溶解性有机质(DOM)和柠檬酸等不同增强试剂及固定直流电场和反转电场等不同电场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Cd迁移转化、伴矿景天生长和Cd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无电场条件下,施加硫粉能使土壤pH下降0.5~1.0个单位,整体提高了土壤有效态Cd含量,并且显著提高了伴矿景天根部对Cd的积累,但显著降低了伴矿景天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上部Cd积累量;施加DOM和柠檬酸可显著促进伴矿景天生长,但对伴矿景天吸收Cd影响较小,植物地上部Cd积累量分别是不添加增强剂的对照的1.43倍和1.60倍。施加固定直流电场使土壤表层总Cd发生迁移,增加了植物根区土壤总Cd含量,但并未使底层土壤总Cd向表层土壤迁移;反转电场缓解了土壤pH和有效态Cd的变化,使表层土壤总Cd向底层迁移。直流电场与DOM和柠檬酸共同作用时,固定直流电场和反转电场均显著抑制了伴矿景天的生长和对Cd的积累,电场对伴矿景天生长和Cd吸收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直流电场与硫粉共同作用时,硫粉对伴矿景天生长和Cd吸收的影响起主要作用。整体上,固定直流电场相较反转电场可增加植物对Cd的吸收,反转电场相较固定直流电场能增加植物生物量。固定直流电场与硫粉共同作用可显著增加伴矿景天根系Cd浓度,其对地上部的Cd吸收也有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在利用伴矿景天修复碱性污染土壤时,电场+硫粉处理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强化措施,但是硫粉的施用量需要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28.
[目的]利用污泥微膨胀的特性来净化水质、节约能源。[方法]分别从低负荷(0.25 kgCOD/(kgMLSS·d))和中高负荷(0.55kgCOD/(kgMLSS·d))两个点出发,改变A/O系统好氧池中的溶解氧浓度,来考察溶解氧对污泥膨胀的影响。[结果]在A/O活性污泥系统中,当污泥负荷为0.25 kgCOD/(kgMLSS·d)、DO=1.5 mg/L时,污泥指数在250左右,污泥负荷为0.55 kgCOD/(kgMLSS·d)、DO=1.5 mg/L时,污泥指数接近300,系统发生了微膨胀现象。污泥微膨胀时系统对COD、SS、氮、磷等的去除率依然较高。[结论]在低溶解氧条件下可以提高氧转移速率,减少曝气量,具有节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9.
Cu^2+作用下Fenton氧化处理苯酚废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学峰  冯俊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358-7359,7410
[目的]寻找Cu2+存在条件下Fenton氧化处理苯酚模拟废水的最佳条件。[方法]研究不同浓度H2O2、Fe2+及pH下Cu2+的存在对Fenton氧化处理苯酚模拟废水的苯酚去除率的影响和对COD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在苯酚浓度为250 mg/L,最佳pH为3.0,H2O2浓度为297.5 mg/L,Fe2+浓度为140 mg/L时,苯酚的最高去除率为94.5%;在此条件下,Cu2+浓度为40 mg/L时,苯酚最高去除率为97.7%,提高了3.2%。在pH3.0、Cu2+浓度40 mg/L条件下,分别求得不同Fe2+/H2O2下的模型条件参数,结果表明Fenton氧化降解苯酚废水符合二级降解动力学反应模型。[结论]适当浓度的Cu2+可提高Fenton氧化降解苯酚废水的效率。Fenton氧化降解苯酚废水符合二级降解动力学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130.
在南海深海海泥中采用平板法分离具有抑菌活性的微生物,以纸片法研究其抗菌活性,对分离到的活性细菌进行16S rRNA测序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对细菌进行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海泥中分离到9株具有抑菌活性的微生物,分别属于Bacillus和Salinicola属。菌株j65可在含盐率20%的条件下生长,除菌株gu8外其他菌株均可在pH 6~10的环境下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