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2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272篇
林业   42篇
农学   88篇
基础科学   99篇
  390篇
综合类   778篇
农作物   199篇
水产渔业   41篇
畜牧兽医   431篇
园艺   107篇
植物保护   17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200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86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287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浙江丽水太山褐叶青冈林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样方调查,应用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等指标对分布在浙江丽水太山山地的褐叶青冈林群落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山山地褐叶青冈林物种丰富;乔木层优势种群明显,树高分布主要以近似对称分布为主,群落乔木层个体高度的分布较为均匀;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上,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依此降低,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大;在各样方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群落生活型以中、小高位芽植物为主,群落叶的性质以单叶、革质和全缘的小叶为主;群落优势种群年龄结构和群落类型属于衰退型.  相似文献   
102.
利用Mann-Kendall方法对浙江太湖苕溪流域植被随时间、高程、坡度序列变化的特征与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000-2010年间,植被随时间变化波动大,但该流域植被覆盖和空间变异均呈不显著增长趋势,2004年植被覆盖最低,植被空间异质性在2002年至2004年间达到最高水平;植被覆盖随高程、坡度的增加而增长,植被空间变异随高程、坡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高程200 m和坡度15°区域有一突变点.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植被随时间、高程、坡度的变化趋势,还揭示了植被发生突变的时间段、高程带、坡度带,为进一步研究植被时空变异规律及驱动因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3.
氮素、品种及光照对水稻冠层叶片SPAD读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SPAD计可以确定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氮肥施用量,但该方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氮素水平、品种、光照条件对水稻冠层叶片SPAD读数的影响.发现水稻冠层叶片SPAD读数,在水稻生长周期内具有规律性的动态变化,经历3个“上升—下降”阶段,且受到水稻品种、氮素用量的影响.随着水稻冠层叶片年龄增加,上下叶位之间的SPAD读数差异扩大,第一叶位叶片和其他叶位叶片SPAD读数差异最大,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上下叶位SPAD差值减少.水稻叶片SPAD读数对于光照的响应,不同品种表现出不同的变化.因此,在应用SPAD计诊断氮肥施用量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水稻品种,针对水稻生长的生理周期采用不同的SPAD阈值,来指导氮肥的施用,此外,可以利用水稻上下叶位叶片SPAD读数差异来指导氮肥施用.  相似文献   
104.
纤维素油脂的统合生物加工过程是将纤维素酶生产、纤维素水解和微生物油脂发酵过程组合,通过一种微生物完成.运用统合生物加工过程生产微生物油脂可以降低生物转化过程的成本.该文对20株纤维素降解菌进行筛选评价,结果发现青霉菌株 P‐2同时具备有效的纤维素降解和油脂积累能力.脂肪酸组分分析表明,菌株 P‐2胞内油脂的脂肪酸组分主要为棕榈酸( C16:0,21.05%)、油酸( C18:1,22.43%)和亚油酸( C18:2,27.78%).菌株P‐2在以纤维素粉为底物的液体发酵和以秸秆、麸皮混合物为底物的固态发酵条件下可达到的最高油脂产量分别为0.65 g/L 和40.13 mg/g(按干物质计).说明青霉 P‐2是一株潜在的低成本纤维素油脂生产菌.进一步分析在发酵试验中的油脂产量和纤维素酶活力发现,菌株 P‐2的纤维素酶分泌能力在其油脂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外源纤维素酶添加试验证实,在培养基中外源纤维素酶添加量的提高可以促进 P‐2油脂的生产.添加24 IU /g (按干物质计)纤维素酶可使 P‐2发酵后的最高油脂产量达到0.83 g/L .对固态发酵所得到的滤纸酶活力和油脂产量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证实滤纸酶活力与油脂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2=0.711,P<0.01).当固态发酵系统中的滤纸酶活力从1.0 IU /g 增加到3.5 IU /g(按干物质计)时,对应的油脂产量从26.24 mg/g上升到40.13 mg/g(按干物质计),产量增长量达到52.93%.以上结果暗示纤维素酶分泌能力不足是制约 P‐2油脂产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通过调控菌株 P‐2的纤维素酶分泌能力可能是提高油脂产量的可行性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05.
乙酰甲胺磷乳油热稳定性及甲胺磷的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乙酰甲胺磷热储藏稳定性及其对甲胺磷质量安全风险的影响,对不同温度条件下乙酰甲胺磷的稳定性和甲胺磷的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乙酰甲胺磷降解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只有在40 ℃条件下其降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30 d分解率达1966%。甲胺磷的消解变化均不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在30 ℃以下,甲胺磷降解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在40 ℃条件下,乙酰甲胺磷降解率大幅增高,而甲胺磷的降解率出现下降,可能是由于乙酰甲胺磷降解产生了一部分甲胺磷造成。建议乙酰甲胺磷在储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环境温度的控制,如储藏不当,使用乙酰甲胺磷极有可能造成禁用农药甲胺磷超标,具有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06.
综合农业园区农业物联网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升综合农业园区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提高农场生产效率与效益,设计了综合农业园区农业物联网前端信息采集系统和后端智能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开发了物联网信息采集设备及农业智能化控制装备;前端信息采集结合传感器节点、无线传输网络和传感器配置等进行信息采集,后端智能控制系统结合专家系统、农业智能化变频灌溉系统、自动温室控制系统等进行智能化控制。开发的系统和仪器在浙江海宁的实际应用收到了较好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对现代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全线莲快繁技术.[方法]通过对不同基础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NAA、6-BA)及不同添加量对金线莲丛生芽数量、生根情况和株高等影响的研究,同时进行不同品种金线莲之间生长情况的比较以及控制光照条件下金线莲的生长情况比较.[结果]用改良MS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NAA和6-BA,得出最佳的增殖培养配方为改良MS培养基+NAA 0.4 mg/L+ 6-BA1 mg/L,生根最佳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培养基+IBA 0.4 mg/L.[结论]该研究为金线莲产业化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08.
根据临安市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从生态环境承载、社会承载、经济承载3个方面选取22项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其2005~2012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同时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数据,预测规划期末土地综合承载力发展水平。结果表明:①临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从2005到2012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发展趋势基本上呈可持续状态,其中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不断提升对提高综合承载力的贡献最大;②子系统间发展不均衡。其中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提升最快,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③以规划目标数据为依据推算的规划期末(2020年)综合承载力水平,表明了临安市土地资源利用基本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从加强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加快经济发展以及规划监管和政策引导等角度提出了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9.
为了解农田土壤兽用抗生素污染对粮食作物水稻生长的潜在影响,选择我国养殖业中常用的抗生素之一土霉素作为目标化合物,试验研究了不同土霉素浓度水平对水稻苗期、生长期生长与产量的影响,探讨了水稻各器官中土霉素积累与土壤中土霉素浓度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土霉素污染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苗期,对地下部分的影响显著大于地上部分;苗期地下部生物量、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氧化酶活性随浓度水平(30 mg·kg-1以上)的升高而显著降低。苗期受到土霉素污染影响的水稻其影响一直可延续至整个生育期,表现在分蘖数降低、产量减少等。土霉素在水稻各器官中的积累量大小顺序:根系> 叶片> 茎秆> 籽粒。水稻对土壤中的土霉素富集能力较小,土霉素由根部向地上部分叶、茎、籽粒的迁移作用也较弱。考虑到当前农田土壤中土霉素污染水平一般较低(多在10 mg·kg-1以下),且在谷物中土霉素积累水平较低,推断在目前农地土壤中土霉素污染水平下,其对水稻生长的直接危害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10.
"美丽乡村"作为"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举措,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实践,"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以浙江省安吉县吟诗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为例,总结其成功的建设经验及其不足与教训,阐述"美丽乡村"视角下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具体内容如下:针对乡村特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理顺建设与管理的关系,真正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推进农村绿色科技,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和循环经济以及加强农村生态宣传教育力度,切实提高村民环保意识。这些对策与建议对其他地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