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26篇
农学   54篇
基础科学   14篇
  159篇
综合类   616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308篇
园艺   36篇
植物保护   1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6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了测定在不同冷冻温度不同储藏时间下核桃‘温185’、核桃‘新2’枝条的抗寒性。采用室温(CK)、人工模拟低温等不同温度分别储藏5、12、24 h的核桃枝条,并测定比较了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储藏时间不同冷冻温度下不同品种核桃枝条的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幅度不大。-10℃低温处理5 h,‘温185’和‘新2’的可溶性糖含量较其他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高,分别比室温增高2.54%、0.56%。‘温185’在受到低温胁迫后MDA含量逐渐降低,而‘新2’枝条MDA含量随着储藏温度的降低呈升高、降低又升高的变化趋势。低温对核桃枝条有一定的伤害,但由于整个过程中脯氨酸变化幅度不大,枝条内脯氨酸积累量的高低与冻害程度相关性不明显。在低温条件下各个品种的SOD酶活性呈降低的变化趋势,‘温185’在5、12、24 h处理时间下枝条SOD酶活性随着储藏温度的降低呈降低、升高、降低又升高的变化趋势,但总的变化趋势是降低。‘新2’在5、12、24 h处理时间下枝条SOD酶活性随着储藏温度的降低呈降低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对核桃枝条抗寒性有较大影响。综合分析各品种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可初步推测‘温185’抗寒性比‘新2’高。  相似文献   
92.
塔吉克斯坦百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塔吉克斯坦百年逐月降水资料,以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法以及ArcGIS地统计模块普通Kriging插值法对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过去百年,塔吉克斯坦年总降水量和四季降水量都呈增加趋势并有明显的变化周期;除夏季以外,春季、秋季、冬季平均降水量以及年降水都发生显著性的突变;空间变化上,在1901-2011年,塔吉克斯坦年平均降水总体上呈从西南和东部向中部递增的特征,其中1901-1930年处于少雨期;1931-1960年和1991-2011年处于多雨期.  相似文献   
93.
气候变暖对阿勒泰地区春玉米播种期和种植布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t检验并基于Kriging插值法,分析近5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春玉米播种期及种植布局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近50年≥10℃积温呈现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积温增加的现象,其倾向率分别为0.3、1.3、1.6 d·10a-1和57.1℃·10a-1,且突变年份均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各县市春玉米播种期提前3~8 d,生长季延长6~11 d。突变前青河东部不能种植春玉米,晚熟品种不能种植或种植风险较大。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春玉米不同熟性品种可种植区逐渐东扩,各县市春玉米在品种熟性上均发生了改变,表现为由不能种植到种植早熟、早熟向中(晚)熟、中晚熟向晚熟品种的变化。  相似文献   
94.
塔吉克斯坦瓦赫什河流域干湿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Climate Research Unit(CRU)1970—2013年逐月潜在蒸散量和降水量数据,计算了相对湿润度指数,运用经验模态分解(EMD)和小波分析法,对塔吉克斯坦瓦赫什河流域过去44 a干湿的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相对湿润度指数与降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瓦赫什河流域年、春季和冬季趋于湿润化,且上游湿润化趋势最为明显;秋季干湿演变则有明显的地域性。2年代变化上,流域1970s相对最干,自1970s—2000s相对偏湿区逐渐增大,在2000s全流域达到年代相对最湿,仅在流域的局部地区相对偏干;在2011—2013年流域相对偏干和偏湿地区面积大致相当。3年和四季相对湿润度指数表现出多时间尺度的特征。其中,年相对湿润度指数存在4 a和16 a的周期;春季相对湿润度指数存在4 a、8.5 a和26 a的周期;夏季相对湿润度指数存在10 a的周期;秋季相对湿润度指数存在10 a和22.5 a的周期;冬季相对湿润度指数存在6 a、15 a和30 a的周期。4年相对湿润度指数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在1970s年际变化较为密切,在1980s—2000s两者年际变化和年代变化都更为密切;而与潜在蒸散量呈明显负相关,且在1985年以后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95.
伊犁绢蒿是新疆蒿属荒漠草地常见的草地建群种之一,春季担负着家畜体膘的恢复和产羔育幼,秋季家畜要在该草地上贮存更多的能量和为繁衍下一代而进行配种。以蒿属荒漠草地为基础,以伊犁绢蒿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定点取样,分析了伊犁绢蒿根、茎、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在不同刈割强度下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同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伊犁绢蒿秋季和春季营养物质贮存和消耗始期,并对不同刈割强度下伊犁绢蒿秋季根中可溶性糖的贮存量与来年春季植物体萌发消耗碳水化合物量之间的关联性做出判断。结果表明,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在10月15日前后完成积累,在来年植株返青时,地下(根部)的营养物质就开始消耗,向地上运输,供植株返青和生长。C2处理不仅在秋季可溶性糖积累最高,而且在来年春季植株返青生长后在体内仍然能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C0处理在秋季或春季植株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在4个处理中总最低,直接影响株体越冬和次年返青。这表明不刈割并不是牧草最好的恢复方式,适度刈割有利于牧草的生长和体内可溶性糖的循环利用,但C0只能使植株处于劣势或死亡。  相似文献   
96.
[目的]结合独立样本t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研究刈割对草原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方法]设置刈割和不刈割2个处理,用目测法估测盖度,用测量法量取高度,密度为样方中的物种数目,分种齐地面剪割测定植被地上生物量.[结果]刈割对草地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仅在地上生物量上表现为差异显著(P<0.05);刈割后,植被高度均高于不刈割,禾草和杂类草的地上生物量减少,相反,豆科和莎草科增加;刈割处理中,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不刈割处理中,前者没有相关性,后者表现出极弱的负相关性;刈割后的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与地上生物量表现为无相关性,但在不刈割处理中,二者均呈极弱的负相关性.[结论]刈割对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效果显著;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刈割后在高度、地上生物量和组成比例上均发生了变化;刈割对地上生物量和多样性的相关性影响有三种结果.  相似文献   
97.
通过对石河子地区霜气象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了1964-2011年石河子地区霜期、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年际和年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际变化上,石河子地区总体上呈现初霜日在逐渐推迟,终霜日在不断提前,霜期在逐渐缩短,无霜期在逐渐增加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期前后突变之后,这种趋势变得更加明显;2)近50年来,石河子气温的变化与初霜期日数和无霜期天数年际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协同性,与终霜期日数和霜期天数有很强的负相关性;3)年代变化与年际整体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并在21世纪初霜期的天数和无霜期的天数趋于等同;4)石河子市、乌兰乌苏、莫索湾和炮台的总体的年际变化趋于一致,莫索湾地区霜期天数缩短的突变较早,乌兰乌苏地区的霜期缩短的突变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比较初霜日期与终霜日期的趋势变化,乌兰乌苏和炮台的初霜期推迟的速度要比终霜日提前的趋势更明显,这可能是由不同季节的增温幅度不同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98.
[目的]森林生物量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量化指标,基于高分辨遥感数据,研究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林地上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为定量评定研究区生态恢复、进行不同尺度遥感监测提供依据.[方法]以塔里木河下游喀尔达依断面为研究区,基于QuickBird数据,采用人机交互方法对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胡杨、柽柳树冠进行解译,根据解译结果采用已建立的树冠、树干与生物量估测模型,计算以胡杨、柽柳为主的荒漠林地上生物量,并分析其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结果]研究区距离河0~300、300~600、600~900、900~1 200以及1 200 ~1 500 m,荒漠林地上生物量分别为11.31、2.7、2.09、1.58和1.17 t/hm2;距离河300~600 m荒漠林单位面积生物量变化最大,比距离河300 m内下降了76;.[结论]研究区林分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均明显受制于地下水埋深.自2000年至2004年历经5 a的输水后,地下水埋深对荒漠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距离河道300m内.  相似文献   
99.
新疆典型小流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疆是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大区.以新疆典型小流域-阜康市三工河流域为例,对区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初步研究,旨在为小流域土壤侵蚀治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流域内典型梁峁坡地、不同坡度坡地及不同植被覆盖地0-20 cm和20-50 cm剖面层土壤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布存在以下特征:土壤同-剖面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同一坡面随坡位自上而下呈增加趋势;不同坡度则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植被覆盖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现:农用坡耕地<林地<草地<草灌地.  相似文献   
100.
采用遥感技术,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1989年TM和2001年ETM遥感影像和实际收集资料为基本数据源,在对影像准确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区盐渍化发生发展规律和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该区土壤盐渍化向加重方向发展,中、重度盐渍地分别由1989年所占11.22% 和4.37% 上升至2001年17.68% 和5.17%,12年来人类活动对于土壤盐渍化过程干扰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