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51篇
农学   20篇
  20篇
综合类   222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62篇
园艺   36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旱地和水田土壤DOC吸附-解吸对pH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pH对农田土壤DOC吸附-解吸的影响,以亚热带红壤区旱地和水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实验,对两种土壤添加不同DOC量后分别在pH 4、pH 6和pH 8条件处理下的吸附和解吸试验进行研究,分析不同pH反应条件下土壤对DOC的吸附和解吸过程,并计算土壤对DOC吸附和解吸的参数,探讨DOC吸附和解吸对pH的响应,初步探析吸附对DOC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土壤在pH 4、pH 6和pH 8条件下对DOC的吸附量差异显著(P0.05)。随着DOC初始浓度的增加,在pH 4、pH 6和pH 8条件下旱地土壤对DOC的平均吸附量为4.90、2.98和8.86 mg/g,水田土壤对DOC的平均吸附量为4.12、3.10和8.90 mg/g。土壤DOC吸附方程的拟合效果受到pH的显著影响。吸附平衡后,DOC溶液的单位吸光度值E254、E260、E272和E280(芳香性、疏水性组分)的变化率随pH增加而降低。两种土壤对DOC芳香性、疏水性组分的吸附能力受土壤类型影响较小,但受土壤环境pH的影响显著。两种土壤对DOC的解吸量随pH升高而降低。酸性条件下(pH 4),DOC的净吸附量旱地土壤显著大于水田土壤,但在pH 6和pH 8时两种土壤的净吸附量差异不显著。由于红壤区两种土壤多呈酸性,这可能是造成红壤区旱地和水田土壤DOC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2.
紫茎泽兰对6种豆科植物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绿豆、豌豆、大豆、宽叶蔓豆、红豆和四季豆种子为材料,用去离子水浸提紫茎泽兰叶片化感物质,利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不同浓度紫茎泽兰叶片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叶片浸提液对受试的不同植物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效应差异显著(P0.05),其中,绿豆、豌豆、大豆对紫茎泽兰化感作用较敏感,四季豆最不敏感。  相似文献   
53.
杉木播种育苗密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荫伟  李洁荣  黄连桂  麻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82-17584
[目的]探索杉木苗木生长量与育苗密度之间的关系,为培育杉木壮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37.5万、45.0万、52.5万、60.0万株/hm^2 4个处理和1个对照(75.0万株/hm^2)进行不同密度杉木播种育苗试验,研究杉木苗木生长量与育苗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1年生杉木播种苗37.55万株/hm^2的苗木平均地径、平均苗高分别比对照高78.38%和50.16%;播种苗45.0万株/hm^2的苗木平均地径、平均苗高分别比对照高75.68%和43.61%;播种苗52.5万株/hm^2的苗木平均地径、平均苗高分别比对照高67.58%和35.74%;播种苗60.0万株/hm^2的苗木平均地径、平均苗高分别比对照高62.16%和20.98%。从培育良种壮苗、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考虑,以52.5万~60.0万株/hm。的育苗密度为佳,产值达26.25万~30.00万元/hm^2,适宜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结论]该研究为培育优质杉木苗木,提高造林成活率以及促进造林后植株旺盛生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石菖蒲对动物病原菌的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滤纸片法和带药培养基涂布法测定了中药植物石菖蒲茎和叶甲醇提取物对13种动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液-液萃取法对石菖蒲茎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初步分离,并测定各萃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用带药培养基涂布法测定,石菖蒲茎提取物对表皮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溶壁微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痢疾志贺氏菌、伤寒杆菌、巨大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9种供试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其最低抑制浓度(MIC值)分别为1.5、2.5、3.5、2.0、1.5、2.5、2.5、3.5、2.5g/L,对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白色念珠菌4种病原菌在样品浓度为10g/L时无抑菌活性;石菖蒲叶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较差,在浓度为10g/L时,对痢疾志贺氏菌和蜡样芽孢杆菌在72h有抑菌活性,对其余供试菌无抑菌活性。用滤纸片法测定,结果与用带药培养基涂布法基本一致,但抑菌圈较小。用1.0g/L的各萃取物样品处理供试病原菌72h,正丁醇萃取物对9种供试病原菌有抑菌作用,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水萃取物无抑菌作用。[结论]中药植物石菖蒲对多种动物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茎的抑菌活性高于叶,抑菌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正丁醇萃取物中。  相似文献   
55.
广西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广西成为全国野生动物贸易的集散地之一。为了解广西野生动物的走私种类及其季节性变化,作者统计了广西2007~2008年已破获的非法利用和走私野生动物案件涉及的种类及其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2007和2008年分别查获案件54起和61起。野生动物走私和非法案件中涉及种类共有71种,隶属15目33科,其中两栖类2种,占所有种数的2.8%;爬行类27种(蜥蜴类8种、龟鳖类5种、鳄类1种、蛇类13种),占38.0%;鸟类25种,占35.2%;哺乳类17种,占23.9%。2007和2008年查获的非法利用和走私野生动物分别是56种和32种,非法利用或走私的种类主要是珍稀濒危的种类,数量大,种类多。广西的野生动物走私和非法利用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56.
以9种植物病原真菌和10种动物病原细菌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带药培养基涂布法,测定了银杏外种皮中酚酸类物质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酚酸类物质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活性,对柿角斑病菌、稻瘟病菌、梨锈病菌、玉米炭疽病菌、柑橘疮痂病菌、甘蔗凤梨病菌、西瓜枯萎病菌、梨褐斑病菌和香蕉炭疽病菌的EC50在0.665 7~19.558 0 g/L,对香蕉炭疽病菌活性最高,对稻瘟病菌活性最低。银杏外种皮酚酸类物质对10种动物病原细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对巨大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最高,最低抑菌浓度(MIC)均为1.25 g/L。  相似文献   
57.
为合理利用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促进喀斯特退化土地植被恢复,采用形态学方法研究了土壤类型(石灰土和黄壤)和宿主植物种类(紫弹树(Celtis biondii Pamp)、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 Dandy))对AM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共分离鉴定了2属14种AM真菌,其中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是石灰土和黄壤共有的优势种,石灰土特有的AM真菌包括地球囊霉(G.geosporum)、白色球囊霉(G.albidum)、双型球囊霉(G.ambisporum)、象牙白球囊霉(G.eburneum)和细凹无梗囊霉(G.scrobiculata),而波状无梗囊霉(A.undulata)是黄壤特有的AM真菌。土壤类型对AM真菌孢子密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以及侵染率具有显著影响;宿主植物种类与AM真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显著相关。石灰土紫弹树和单性木兰根际土AM真菌孢子丰度显著高于黄壤相同植物的,而红锥无显著差异;石灰土紫弹树和红锥的AM真菌物种丰富度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高于黄壤同种植物的。土壤类型对AM真菌孢子密度、物种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侵染率均有显著影响,对均匀度指数也有显著影响;植物种类对Shannon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影响,且AM真菌物种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侵染率受土壤类型与植物种类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土壤p H和全钾含量对AM真菌群落影响显著。因此,利用AM真菌促进喀斯特植物定植生长与植被恢复过程中,应该考虑喀斯特土壤AM真菌具有区域特异性和物种偏好性。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野生茶条木种子在喀斯特地区的萌发及其生态适应性,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直播法,结合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观察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茶条木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影响。【结果】茶条木种子的平均大小为12.62 mm×12.23 mm,百粒重约83.69 g,含水量22.28%,种子活力高达(96.66±3.06)%;在12 h光照条件下,夜昼变温为5/15℃时种子不萌发,变温为25/35℃时种子萌发率达最大值(66.88±1.48)%;细沙含水量为土壤饱和相对持水量的30%~40%时,种子萌发率最高,为(23.00±1.58)%,土壤含水量太高反而对种子的萌发不利。【结论】茶条木种子对喀斯特地区微生境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在茶条木人工造林中,采用室内种子的夜昼变温处理,再以幼苗直播方式造林有利于提高萌发率。  相似文献   
59.
为分析11份柑橘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以7份沙糖橘种质以及4份其他柑橘种质为试验材料,利用SRAP分子标记进行分析,并用UPGMA法进行聚类。结果表明:160对引物组合筛选出20对引物组合扩增条带清晰,11份种质材料两两之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322 1~0.931 6之间。沙糖橘和金葵蜜橘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0.931 6;姑婆山野生元橘和宫川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为0.322 1。聚类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861 9时,早熟沙糖橘、沙糖橘、金葵蜜橘、灯笼沙糖橘、八月橘聚为一组,在0.810 8时与红皮酸橘聚为一组,继而再与别的柑橘品种聚为一组。金葵蜜橘与沙糖橘间不同引物扩增的电泳条带存在特异性,证实了金葵蜜橘是沙糖橘的芽变品种。灯笼沙糖橘是沙糖橘变异新类型,二者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921 1,不同引物扩增结果存在特异性条带,证实了灯笼沙糖橘是沙糖橘的芽变新类型,可以登记为新品种;根据遗传相似系数、聚类分析、不同引物扩增产物的电泳结果推测沙糖蜜柑是沙糖橘和温州蜜柑的自然杂交后代,可以登记为新品种;姑婆山野生元橘与其它柑橘材料亲缘关系较远,也佐证了姑婆山野生元橘比道县野橘更为原始,是一个独特的、原始的宽皮柑橘类型;在7份沙糖橘材料及4份其它柑橘材料中,沙糖橘与红皮酸橘亲缘关系最近,二者在遗传相似系数0.822 5处聚为一类,由此推测沙糖橘有可能由红皮酸橘进化而来。目前关于沙糖橘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结果可为沙糖橘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不同沙糖橘品种的来源和亲缘关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0.
运用RAPD技术对黑颈长尾雉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5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4条引物,对24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从检测出的119个位点中有98个多态位点,占总位点的82.35%,标记的分子量大小范围是0.2~3kb。24个个体问的遗传距离幅度0.1597~0.4874,平均是0.2810;用软件NTsys2.10e构建了24个个体相互关系的分支图,24个个体可分为3个类群。实验表明:黑颈长尾雉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圈养种群内遗传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