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6篇
  3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17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在NCBI基因组数据库中可检索到3个钝顶螺旋藻藻株、1个极大螺旋藻藻株、1个盐泽螺旋藻藻株和1个螺旋藻属未定种的藻株基因组序列。6个螺旋藻基因组序列来源的糖苷酶基因共计32个,编码蛋白含260~1 084个氨基酸,BLAST序列比对显示,与非螺旋藻种属来源的已知序列的相似性在49%~84%之间。系统进化分析表明,32个糖苷酶基因聚类成8个簇,另有3个基因分别单独构成进化分支。酶学功能预测显示,这些糖苷酶基因分别属于8个糖苷酶家族(GH3、GH9、GH13、GH23、GH25、GH38、GH57、GH104),具有8种糖苷酶催化活性(纤维素酶、溶菌酶、α-甘露糖苷酶、α-淀粉酶、普鲁兰酶、1,4-α-葡聚糖分支酶、肽聚糖结合功能、β-葡萄糖苷酶)。  相似文献   
62.
风味蛋白酶酶解波纹巴非蛤制备小分子肽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波纹巴非蛤为原料,通过风味蛋白酶酶解制备小分子肽,并应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波纹巴非蛤的酶解条件进行优化,确定酶解波纹巴非蛤制备小分子肽的最佳条件。试验结果表明: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3.5 h、风味蛋白酶(E)与底物波纹巴非蛤肉(S)的质量比为3.1∶100时,酶解液的小分子肽得率为38.15%,与响应面模型所预测的小分子肽得率39.07%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63.
海洋动物活性物质工业化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得科  龙丽娟  陈忻  潘剑宇  孙恢礼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9):1729-1732,1739
简要介绍了目前已应用于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工业化制备的方法,如酶解、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提取技术和工业制备色谱、膜分离等分离技术,并简述了以上技术在工业化方面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4.
王青柏  胡超群  陈偿  徐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6):3222-3225,3257
[目的]构建未引入任何遗传标记物的溶藻弧菌vscC基因框内缺失突变株。[方法]首先以溶藻弧菌ZJ51-O基因组DNA为模板,用重叠延伸PCR(gene splicing by overlap extension PCR,SOE-PCR)扩增法构建体外vscC基因缺失片段;扩增产物经酶切后连接至自杀质粒pDM4,再转化入大肠杆菌SY327进行克隆,筛选阳性克隆子并进行PCR分析鉴定;提取阳性克隆子的自杀重组质粒pDM4-△vscC,用热休克法将其转入到大肠杆菌S17-1中,再经接合生殖的方式将自杀重组质粒导入溶藻弧菌ZJ51-O菌株中,利用抗生素筛选策略与蔗糖反向筛选系统,挑选疑似目的突变菌株,最后利用PCR鉴定与测序分析进行确证。[结果]溶藻弧菌ZJ51-O的vscC基因框内缺失突变株构建成功。[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vscC基因的功能和T3SS在溶藻弧菌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溶藻弧菌的其他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和研究提供了参考和试验经验。  相似文献   
65.
波纹巴非蛤活性肽的酶法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林丽云  孙恢礼  肖婉娜  周春梅  程素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901-10902,10909
[目的]为波纹巴非蛤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波纹巴非蛤为原料,采用木瓜蛋白酶水解法制备波纹巴非蛤活性肽复合物,并对所制备的活性肽复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铁氰化钾法测定不同分子量区间的波纹巴非蛤活性肽复合物的抗氧化性。[结果]波纹巴非蛤活性肽复合物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说明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经2步葡聚糖凝胶色谱法结合双缩脲法和茚三酮法定性鉴定所得到的波纹巴非蛤活性肽的分子量多集中在2000~10000U之间,洗脱体积为30~50ml;波纹巴非蛤活性肽的抗氧化能力与其分子量大小有关,分子量为2065.4U的活性肽复合物抗氧化性最强。[结论]确定了抗氧化能力最强的波纹巴非蛤可溶性活性肽的分子量。  相似文献   
66.
褐飞虱是我国和亚洲稻区的主要害虫,国内在褐飞虱研究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2004年~2009年褐飞虱研究的核心期刊载文进行统计分析,着重分析论文数量、发表年份、研究主题、期刊分布、作者单位、资助项目、署名作者等,旨在多角度展示我国褐飞虱研究现状,为我国褐飞虱的系统深入研究及褐飞虱的有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7.
太平洋牡蛎与近江牡蛎的种间杂交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为了评估太平洋牡蛎与近江牡蛎能否产生远缘杂种优势,于2010年5月,以成熟的两种牡蛎亲本为材料开展了2×2远缘杂交研究,由长牡蛎自繁组GG(Crassostrea gigas♀×C.gigas♂)、近江牡蛎自繁组AA(C.ariakensis♀×C.ariakensis♂)、正交组GA(Crassostreagigas♀×C.ariakensis♂)、反交组AG(C.ariakensis♀×C.gigas♂)4个实验组组成。分析了子代早期表型性状和杂种优势,并对杂交子代进行了遗传鉴定。结果表明:GA杂交组与AG组的受精强度具有不对称性。幼虫浮游期间,表型性状的中亲杂种优势几乎为0,GA组生长与存活性状表现出积极的单亲杂种优势,而AG组则具有明显的远交衰退现象;幼虫早期表型性状受到母本效应影响,而后减弱。变态期间,GA组变态率较高,得到了大量杂交稚贝;而AG组变态率极低,仅获得了72个杂交稚贝。稚贝培育期间,稚贝表现出中亲生长劣势与存活优势;GA组具有明显的单亲生长与存活优势,而AG组则表现出生长劣势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存活优势。利用复合COI及ITS2鉴定了种间杂交子结果表明:正反交组杂交子均为真正意义上的两性融合杂交子。实验获得了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GA组杂交子,为现有牡蛎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8.
珠江口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关键功能群的遴选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群是研究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基础.实验以2016年和2017年对珠江口万山海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珠江口海域渔业资源历史资料,通过渔业资源优势度、生物量和渔获率指标排序分析,首次提出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关键功能群概念及其顶级经济物种遴选原则,以食物链营养级为基础构造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关键功能群.结果 ...  相似文献   
69.
长毛对虾海水养殖环境以及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了研究长毛对虾养殖环境以及对虾肠道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特征,实验分别采集养殖区进水口水体、养殖池底泥、养殖池水体以及长毛对虾肠道样品,采用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方法对不同样品间的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组样品中共获得621条序列,操作分类单元(OTU)总数达212个,表明养殖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高度的多样性。从遗传进化树分析发现,进水口水体中细菌优势种群为蓝细菌(53.97%)、α-变形杆菌(13.76%)和γ-变形杆菌(10.58%);养殖池水体细菌优势种群为蓝细菌(33.55%)、γ-变形杆菌(14.84%)、厚壁菌(14.19%)、拟杆菌(12.26%)和α-变形杆菌(9.68%);养殖池底泥细菌优势种群大部分属于厚壁细菌(79.12%);对虾肠道细菌优势种群为厚壁细菌(75.79%)、梭杆菌(13.68%)和γ-变形杆菌(10.53%)。在目分类水平上,养殖池底泥、养殖池水体和对虾肠道中芽孢杆菌占有较高的比例,分别占克隆数的69.78%、13.55%和72.63%;进水口水体和养殖池水体中红细菌的比例较高,分别占克隆数的10.05%和9.68%。本研究分析了养殖环境以及对虾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揭示微生物从水源到对虾肠道内的演替规律。总体上,本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良好,但在养殖池水体和对虾肠道中也检测到黄杆菌类群和少量的弧菌。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养殖环境对于对虾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并为长毛对虾病害的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2002年以来,南方杂色鲍苗出现大规模死亡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南方鲍产业的发展。为寻找病因,于2004年自广东深圳下沙鲍鱼场培苗过程中变白掉板的杂色鲍苗以及官湖养殖场健康鲍苗各分离到19株和15株异养细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它们蛋白酶、淀粉酶、明胶酶、磷脂酶的产酶能力及溶血现象,并对它们的产酶能力及溶血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来自下沙病鲍苗的菌株比来自官湖的健康鲍苗的溶血能力差;但它们大多数具有较强的分泌蛋白酶、明胶酶、淀粉酶、磷脂酶的能力。考虑到胞外酶是细菌的毒力因子之一,据此推测,下沙鲍鱼场鲍苗发生脱板死亡的原因可能与这些菌株能分泌胞外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