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3篇
  3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10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深凹壳型香港牡蛎选育群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培育壳型和生长性状优良的深凹壳型香港牡蛎新品系,以广东台山镇海湾野生香港牡蛎天然采苗的2龄养殖群体为基础群体,以壳型指数D为指标,按照10%留种率和1.755选择强度,利用截头法进行深凹壳型香港牡蛎的群体选育;分析了幼虫期、中间培养期、养成后期的选择反应、遗传获得和现实遗传力等遗传参数。结果发现,选择组的壳高和壳型指数D均大于对照组,遗传参数估算值随着个体的增大而增加。幼虫期,壳高的平均选择反应、平均遗传获得、平均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363±0.167、1.678%±0.416%、0.207±0.095,中间培养期分别0.639±0.115、7.618%±2.666%、0.364±0.065,养成后期分别为0.668±0.179、8.861%±3.072%、0.381±0.102。养成后期,壳型指数D的平均选择反应、平均遗传获得、平均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748±0.066、9.090%±0.565%、0.426±0.038。研究结果为培育深凹壳型、生长性能良好的香港牡蛎优良品种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2.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三亚鹿回头岸礁区4种造礁珊瑚及其周围海水中的细菌,并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从而探讨造礁珊瑚中可培养细菌的物种多样性。从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鹿角珊瑚(Acropora sp.)、盔形珊瑚(Galaxea sp.)、扁脑珊瑚(Platygyra sp.)样品中分别分离获得细菌60、61、54、20株,从珊瑚周边海水中分离获得细菌31株。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珊瑚来源的细菌分布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属级水平上对4种珊瑚及海水来源细菌群落组成分析,发现在4种珊瑚中均有分布的属有3个,为Brachybacterium、Microbacterium和Ruegeria,珊瑚来源细菌类群有一定差异。同时发现4种珊瑚来源细菌与海水来源细菌类群差异较大。在分离的菌株中,有7株菌与已有效描述的细菌物种典型菌株的全长16S r RNA基因相似性低于97%,代表着潜在新属或新种。试验结果表明,三亚鹿回头岸礁区珊瑚中存在较为丰富的细菌多样性,并潜藏较多的新物种资源。  相似文献   
113.
于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idians)大量死亡期间,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海湾扇贝进行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在贝消化腺上皮细胞内发现嗜碱性的类衣原体包涵体,该包涵体为圆形及不规则形状,大小约9μm×7μm,HE染色呈兰色。包涵体发育至晚期破裂,宿主细胞崩解,类衣原体逸出。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包涵体内部含有大小不同的3种个体形态,即网状体、原体和中间体。网状体大而疏松,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890.5±164.6)nm×(623.6±129.3)nm(n=20);原体个体小而致密,呈较为整齐的短棒状或纺锤形,大小为(317.5±40.1)nm×(180.3±40.0)nm(n=18);中间体数量较少,大小介于上述2种个体之间,可能处于二者的过渡阶段。将类衣原体分离后对海湾扇贝的幼体、稚贝和成贝进行了人工感染,结果表明,类衣原体可以感染海湾扇贝不同发育阶段(幼贝、稚贝、成贝)的个体,受感染个体生长缓慢,内脏干瘪,易从附着基上脱落。但不同阶段的贝体感染率与死亡率差异较大,幼体组感染率和死亡率分别达80%和90%以上;稚贝组分别达50%和70%左右;成贝组的感染率达50%以上,但死亡率与空白组及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说明类衣原体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对幼体和稚体扇贝的危害,但对成贝影响不大,不能导致成贝宿主的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114.
2013年1月,对惠州市惠东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群落调查,共布设7条调查断面,21 个100 m2调查样方。对红树林样地内的红树植物进行测量,记录红树种类、胸径、株高、密度尧、树型组成比例等指标,并进行重要性以及多样性等常规的群落分析,判定该地区植被的生长特征并研究其演替动态变化。调查数据表明,该区域的红树林具有内侧往外侧发展演替的趋势,同时该区域的红树林具有从陆缘往海缘发展演替的趋势。该红树林区域总体以白骨壤(Aricennia marina)与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为优势种,桐花树(Aegileras corniculaturn)、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以及秋茄(Kenaelia candel)也有一定分布优势,另外有卤蕨(Acrostichum aureum)以及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的零星分布。该区域的红树林群落主要由白骨壤+桐花树群落、白骨壤+无瓣海桑+老鼠簕群落以及无瓣海桑群落3种群落构成。该区域的红树林群落中,本土树种与外来树种具有自己原有的优势群落,在长期的群落发展中有各自向对方群落区域发展的趋势,最终形成本地物种-外来物种共同生长的群落。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研究甘氨酸孵育对LXEP-120环氧树脂固定化脂肪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使用甘氨酸孵育环氧树脂固定化脂肪酶,消除固定化酶载体上过剩的环氧基团,对孵育的条件进行探索和优化,并且比较孵育前后固定化脂肪酶的酶学性质。结果 孵育环氧树脂固定化脂肪酶的最佳条件为:选用浓度为2.5 mol/L、pH7.0的甘氨酸溶液,在25 ℃条件下孵育24 h。孵育后的固定化脂肪酶的相对酶活力在80 ℃条件下处理6 h后仍保存60%左右,而相同条件下处理后的未经孵育的固定化脂肪酶的相对酶活力只剩下45%左右;与未孵育的固定化脂肪酶相比较,孵育后的固定化脂肪酶最适反应pH(8.0)、最适反应温度(45 ℃)与孵育前相同,pH耐受性、操作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变化趋势在孵育前后基本保持一致。结论 孵育消除固定化酶载体上剩余的环氧基团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技术环节,甘氨酸孵育工艺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固定化脂肪酶的热稳定性,对反应pH、pH稳定性、操作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等性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6.
以卵裂率、D形幼虫发生率、三倍体率等为指标,比较了高盐、低温及咖啡因诱导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三倍体幼虫的效果,同时也分析了诱导因子强度(或浓度)、持续时间、受精卵密度及受精后开始处理时间对诱导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盐诱导三倍体的最适条件组合是在卵子密度1.0×107个/L的情况下受精后15 min,用盐度40的海水持续处理10 min,此时卵裂率为(39.60±2.14)%, D形幼虫发生率为(31.46±1.06)%,三倍体率可以达到(59.53±5.90)%;低温诱导三倍体的最适条件组合是密度为2.0×10~7个/L的卵子在受精后15 min,用10℃海水持续处理10 min,此时卵裂率为(21.00±4.90)%, D形幼虫发生率为(12.68±1.21)%,三倍体率为(51.09±2.67)%;咖啡因诱导三倍体的最适条件组合是卵子密度为1.0×10~8个/L,用咖啡因终浓度2.0g/L的海水在受精后15min,持续处理20 min,卵裂率为(85.46±4.78)%, D形幼虫发生率为(71.79±3.92)%,三倍体率可以达到(56.36±2.07)%。最适诱导条件下,咖啡因的诱导效率指数0.405高于高盐处理0.187、低温处理0.065。高盐及低温处理方法诱导出的幼虫三倍体率随生长降低极快且存活率低于咖啡因诱导方法,说明3种方法中咖啡因可能更适合用于香港牡蛎三倍体幼虫的诱导。本研究为香港牡蛎三倍体育种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17.
为了培育壳型和生长性状优良的深凹壳型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新品系,以广东台山镇海湾香港牡蛎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以壳型和生长为主要选育目标,依据壳型指数D和巢式设计建立了30个全同胞家系和1个对照组,评估各家系和对照组在幼虫期和稚贝期的生长和存活性能。结果表明,整个生长阶段,各家系生长性状和存活率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幼虫期,所有家系壳高、生长速度以及存活率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所有家系壳高平均值比对照组提高3.78%~7.73%,生长速度提高7.86%,存活率提高2.85%~7.32%。稚贝期,所有家系壳高、壳长以及生长速度、存活率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平均值,壳高提高5.23%~16.32%,壳长提高7.94%~10.69%,生长速度提高9.55%~20.16%,存活率提高3.45%~12.25%。不同家系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性状和存活性能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G1在整个稚贝期的生长性状、生长速度以及存活率的平均值均显著高于所有家系和对照组的平均值, 12月龄G1家系的壳高、壳长、壳宽、壳型指数D、总重、壳重、软体重、存活率比所有家系平均值提高9.83%~54.75%,相比对照组平均值提高23.34%~80.77%,同时G3、G10、G12、G15、G19、G23、G26在稚贝期也表现出较大的生长优势和存活优势。研究表明,深凹壳型香港牡蛎家系选育群体在生长性状和存活性能上均具有较大的优势, G1、G3、G10、G12、G15、G19、G23、G26可作为后期培育生长性能优良的深凹壳型香港牡蛎新品系的育种材料。本研究为中国华南地区培育出深凹壳型、生长性能良好的香港牡蛎优良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材料。  相似文献   
118.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温度、盐度、饵料浓度及吊养水层下合浦珠母贝α-淀粉酶基因表达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1℃时α-淀粉酶mRNA表达量最高,低于或高于此温度时,表达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差异显著;α--淀粉酶mRNA相对表达量随盐度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达量最高值出现在盐度27时,并与其他各盐度间差异显著;饵料浓度从8×104 cells/mL升高至20× 104 cells/mL的过程中,表达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浓度为16×104 cells/mL时表达量最低;吊养深度对α-淀粉酶mRNA相对表达量影响较大,浅水层(1、2、3m)低于深水层(4、5 m),且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19.
杨泽民  谢数涛  章群  张俊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2,(7):3919-3922,3944
文中通过比较RNA二级结构与一级结构和三维结构的差异,说明了RNA二级结构用于系统发育和分子分类研究的优点,并介绍了目前构建RNA二级结构的常用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用于RNA二级结构折叠的软件作了简单介绍。最后从4个方面详细阐述了RNA二级结构在分子分类研究中的应用,即:RNA二级结构应用于分子分类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应用RNA二级结构分类与形态分类的区别;三种RNA二级结构在分子分类中的研究现状;RNA二级结构对序列信息的校正与补充。  相似文献   
120.
于宗赫  黄文  马文刚  霍达  刘文广  许强 《水产学报》2021,45(12):2003-2010
研究了利用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sp.)单独投喂和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投喂对玉足海参浮游幼体生长、发育以及成活率的影响。将牟氏角毛藻液与海洋红酵母稀释液按照4:0、3:1、2:2、1:3和0:4的体积比混合后投喂玉足海参浮游幼体,依次标记为A、B、C、D和E组。结果表明,仅投喂角毛藻的A组幼体的生长和发育速度最快,实验开始后该组幼体可以在第10 d进入大耳幼体阶段,第18 d进入樽形幼体阶段;同时,A组幼体的成活率最高,至实验结束时其平均成活率为58.73±2.75%。相比之下,整个实验过程中D和E组幼体一直停滞在小耳幼体阶段,且无法形成球状体;其中E组幼体的体长一直呈负增长状态,至实验结束时其平均成活率仅为22.22±5.50%。总体来说,随着饵料中海洋红酵母比例的增加,玉足海参浮游幼体的生长、发育及成活率均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海洋红酵母并不适合作为替代饵料用于玉足海参浮游幼体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