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3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31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模拟鸭稻共作系统中鸭子机械刺激对水稻形态建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鸭稻共作是在中国传统稻田养鸭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目前在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被大力推广应用的一种水稻生态生产方式.为研究鸭子活动对水稻生长与形态建成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鸭子在稻田中活动而形成的机械刺激对水稻生长性状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机械触摸刺激能够抑制水稻植株的伸长生长,降低其高度,至收获期株高降幅为8~10 cm;并且改变了水稻茎秆不同节间长度的分布,其中对水稻基部第 2 节茎节长度的影响最为明显.机械触摸刺激处理能够增加水稻茎秆的粗度,且随刺激处理强度的增加茎秆粗度增大,处理40 d后茎秆粗度增加0.17 cm.一定时间的机械刺激处理可以促进水稻植株的分蘖.机械刺激处理明显降低了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处理40 d后降幅达19.6%;适度的机械刺激使水稻根冠比增加,同时,机械刺激可增加水稻的穗长和结实率,降低每穗空粒数,与对照相比,水稻穗长增加达8.88%,结实率增加3.79%,每穗空粒数最大降幅为36.12%.这些研究结果可进一步证实机械刺激能够改变植物生长性状的科学问题,也可为鸭稻共作生产技术的改进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2.
间作是一类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增加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农田种植模式。本研究通过一年两季的田间试验,探讨了水稻与美人蕉间作对水稻生长性状、病虫害防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水稻与美人蕉间作在早稻分蘖末期、抽穗期降低了水稻株高,而在早稻抽穗期、成熟期及晚稻分蘖末期和成熟期提高了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间作下水稻分蘖数明显提高,在早稻分蘖末期、抽穗期和晚稻成熟期水稻分蘖数分别提高25.20%、11.20%和26.01%。在病虫害防控方面,水稻与美人蕉间作降低了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其中在早稻分蘖中期、末期以及晚稻分蘖末期、抽穗期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分别显著降低35.61%、19.55%、24.83%和16.05%;在晚稻分蘖中期和末期,稻纵卷叶螟卷叶率显著降低46.35%和60.31%;水稻与美人蕉间作显著提高了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幅达11.16%。研究表明,水稻与美人蕉间作是一种能促进水稻生长、降低水稻病虫害、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新型生态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传统农业中利用芝麻作为开荒作物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大田种植方式,在南方红壤新垦荒地以芝麻作为先锋作物,大豆和玉米作为对照,调查不同作物对后茬作物玉豆和萝卜产量、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田间杂草的影响。【结果】新垦荒地种植芝麻对后茬玉豆和萝卜单株产量增产率分别为44.25%和148.48%;对土壤p H、有机碳和速效磷含量有增加效应,使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减少了89.93%和47.95%;种植芝麻后未发现原生境中的杂草粗耳草,但出现优势杂草凹头苋和三叶鬼针草;杂草种类和生物量受后茬作物种类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芝麻-自然长草处理杂草种类为5.67种,与芝麻-萝卜处理11.67种和芝麻-玉豆处理10种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杂草的地上部净质量为萝卜(1 639.13 g·m~(-2))玉豆(976.89 g·m~(-2))自然长草(944.13 g·m~(-2));芝麻-长草与长草-长草处理相比,杂草种类由4种增加到5.67种,但杂草生物量由2 698.6 g·m~(-2)减少到944.13 g·m~(-2)。【结论】芝麻可以提高后茬作物产量,对杂草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适宜作为开荒作物。芝麻凋落物和残茬易腐解,导致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增加,这可能是后茬作物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4.
本文调查了蛋鸡养殖场粪便产生量及处理利用现状等基本资料,选点采集养殖场配套龙眼园的土壤样品,通过分析测定有机质、全氮、全磷、铜、锌等指标,探讨了施用蛋鸡粪对龙眼园土壤质量的影响,并对龙眼园土壤环境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养殖场龙眼园土壤粪便当量负荷为19.14 t·hm-2,未超过以氮计的土壤粪便当量负荷警戒值.四个...  相似文献   
35.
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反馈作用机制, 对广东省人口、经济、环境和资源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建立了广东省循环经济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 对循环经济发展的3种不同情景下经济、资源、环境污染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在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废气处理率、节能节水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参数均不断提升的情景下, 污染物的排放及能源消耗对经济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均将逐渐减弱, 绿色GDP总值将会持续稳定增长。反之, 如果继续以过去“三废”处理率不高、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几乎为0, 且不采取任何节水措施的方式下发展经济, 广东省绿色GDP总值只能保持较为缓慢的增长, 并在2014年前后达到最大值, 此后随着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绿色GDP总值开始下降。这一研究结果可为在资源环境约束制约条件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6.
兽药残留是影响厌氧消化系统功能的重要因素,因此该文采用了经猪体内代谢后含兽药猪粪和空白猪粪+兽药原形两种方法研究了泰乐菌素对猪场污水厌氧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两种研究方法间的差异性。试验在有效容积为1 300 mL的模型厌氧消化系统中进行,恒温20℃,每种方法均设12.96和7.42 μg/g干猪粪的2个泰乐菌素加入浓度。结果表明,在厌氧消化系统中连续7 d加入泰乐菌素质量分数为12.96 μg/g和7.42 μg/g的猪粪时,未在厌氧消化系统中检测到泰乐菌素原形;加入泰乐菌素的试验组,加药期系统产甲烷量比空白对照组平均提高24.6%,而且 7.42 μg/g的试验组甲烷产生量显著高于12.96 μg/g的试验组,但不同研究方法间无显著差异;加入经过体内代谢后含泰乐菌素的猪粪的试验组系统中NH4+-N含量显著高于加入空白猪粪+泰乐菌素原形的试验组,但不同加入浓度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研究方法对系统沼液pH、TN、TP、COD、沼渣TN、有机质等指标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泰乐菌素未对厌氧消化系统产生抑制作用,而且该文所用两种研究方法均可适用于泰乐菌素对厌氧消化系统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37.
以大豆、黑麦草和南瓜为材料,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3种植物的单作和相互间作的不同种植方式对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根际修复效应与机理。结果表明:(1)PCB去除率与土壤蛋白酶和磷酸酶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78和0.929(P〈0.01),推测这两类酶可能参与了PCB的生物降解过程;(2)PCB去除率与土壤真菌密度呈显著相关(r=0.797),而PCB去除率与土壤细菌及放线菌密度相关不显著;(3)在本实验条件下,微生物因素对土壤PCB的降解起主导作用,非灭菌土处理的土壤PCB去除率比灭菌土相对应的对照高出17.7%~30.75%;(4)根系分泌物能显著强化微生物的降解功能,添加黑麦草和大豆根系分泌物处理的土壤PCB去除率分别比只加营养液的对照高出21.4%和24.9%。  相似文献   
38.
以大豆、黑麦草和南瓜为材料,运用盆栽实验,通过3种植物的单作和间作对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根际修复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不同种植方式均对根际土壤中PCB浓度的降解有促进作用,其中植物单作的去除率比CK提高了10.4%~17.0%,植物间作的去除率比CK提高18.4%~23.9%。南瓜-大豆体系中的大豆根的蓄积浓度显著差异高于其他处理,而与大豆南瓜间作方式下黑麦草根蓄积浓度均比其单作显著提高,大豆-南瓜和南瓜-黑麦草间作系统中的大豆和黑麦草根中PCB蓄积浓度也显著提高(P〈0.05)。各处理间根际土壤的pH、Eh、电导率的差异性规律性不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PCB去除率与植物吸收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Eh和电导率没有达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9.
土壤种子库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文娟  章家恩  全国明 《土壤》2012,44(4):562-569
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上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存活种子的总和。土壤种子库是种群定居、生存、繁衍和扩散的基础,也是植被潜在更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被的更新、演替和恢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提出了土壤种子库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以及发展趋向,包括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方法,入侵植物的土壤种子库,种子雨、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种子库在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土壤侵蚀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全球变化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同时对这些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推动今后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对广州市越秀区和天河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绿地、林地、农田)下、6种不同样地(人民公园东部绿地、天河体育中心广场绿地、华南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郊区岑村农田和郊区凤凰街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数量和结构组成、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调查期间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1 365个,共25个类群,分别隶属于7门16个类群,优势类群为线虫纲(Nematoda)、蜱螨目(Acarina)和弹尾目(Collembola),共占总捕获量的83.44%。不同样地生境中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以及个体数不同。各样地土壤动物群落复杂性指数(C)以华南植物园为最高,达2.822,人民公园绿地为最低。观测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现象,垂直分布有明显差异,类群数和个体数随深度增加而减少。群落排序的结果显示,土壤动物群落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有所不同,其中倍足纲(Diplopoda)和石目(Archaeognatha)这两类土壤动物为稀有类群,仅在观测的林地类样地中有分布,对干扰最为敏感,可用于指示城市化进程S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