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3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31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基于DEA时间窗分析的广东省农业生产效率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生产效率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广东现已进入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推进阶段,农业生产效率的相关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应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的时间窗分析方法, 对广东省21个地市在1994~2007年间农业投入产出的效率进行了测算, 并从横向(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窗)和纵向(同一时间窗不同地区)两个方面对各地市农业发展的相对效率和动态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 广东省农业发展的平均效率和稳定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距, 珠三角地区农业投入产出的绩效相对最优, 东西两翼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水平低于珠三角, 但却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农业发展效率较差且随时间波动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山区5个地市, 其中清远的效率较其他地区低, 韶关农业发展的波动性相对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农业投入产出绩效的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同时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有利于提高农业发展效率的政策措施等提供科学论据。  相似文献   
22.
利用1949-2006年广东省粮食生产的长时间序列统计数据, 分析了全省50多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 并从粮食单产与播种面积、作物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农业技术及农业投资等方面剖析了全省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机制。结果表明:建国以来, 随着人口增加和产业发展, 在耕地与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 广东省粮食总产量一直在波动中增长, 主要原因在于:(1)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子——粮食单产的提高使全省粮食总产保持稳步增长;(2)广东省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 其种植面积的波动不大, 且单产逐年增加;(3)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 提高复种指数可提高区域的粮食生产;(4)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和农药的施用等农业技术的提高及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粮食生产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23.
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害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合理的间套作种植能够显著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但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旱地作物种类或旱稻上,而水田环境下水稻间作体系的作物搭配及种植模式研究目前还十分缺乏。本文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害、微环境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模式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无显著的防控效果。但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期间,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纹枯病病丛率分别比单作处理低64.3%和88.2%,稻瘟病病叶率在灌浆期和乳熟期显著低于单作,表明间作栽培模式显著降低了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发生。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叶片POD、SOD和CAT酶活性与单作模式相比出现了不同程度降低,单作模式下水稻较高的病害发生程度可能是导致叶片保护酶活性增高的原因;间作栽培在早午时段降低了水稻叶片表面的空气湿度,且水稻叶片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在多数时段均高于单作栽培,说明间作栽培模式改善了稻田小气候环境,有利于降低病菌的滋生和传播;光合气体交换日进程测定结果表明,灌浆期间水稻/慈姑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气孔导度在日间大部分时段均高于单作水稻,说明间作栽培模式提高了水稻的群体光能利用率以及群体光合效率;间作栽培模式下的土地当量比为1.17,表明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模式不仅能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能起到良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4.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首批列入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黑名单的生物。本文采用干旱后复水方式喂养福寿螺48 d,研究间歇性干旱处理下福寿螺摄食生长、肝胰脏抗氧化能力及胃消化酶活力变化。结果显示:间歇性干旱能够显著降低福寿螺的体重增长率,对存活率影响不明显;福寿螺在恢复摄食期间出现部分补偿生长现象,主要是通过复水后增大摄食量来实现的,当间歇性干旱时间间隔延长到8 d时,则是通过增大摄食量和提高食物转化率的双重作用来实现的;除间隔4 d间歇性干旱下SOD酶活力以外,福寿螺在短间隔(1~4 d)间歇性干旱下SOD和CAT活力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而MDA含量明显降低;在长间隔(8 d)间歇性干旱下,SOD和CAT活力均低于对照组,且MDA含量与对照组无差别;间歇性干旱降低了福寿螺肝胰脏中GST和GSH-PX活性,对GSH含量无明显影响;除间隔1 d的处理组胃脂肪酶外,间歇性干旱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福寿螺胃淀粉酶和胃脂肪酶活力。总体而言,在间歇性干旱胁迫下,福寿螺可通过提高摄食率、食物转化率、抗氧化能力、消化酶活性等,在一定程度上来缓解胁迫带来的影响,但间歇性干旱能够明显抑制福寿螺的正常生长,表明通过农田水位交替性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控福寿螺的暴发与危害。  相似文献   
25.
玉米根际溶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及溶磷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法,对玉米根际溶磷细菌进行分离,筛选出38株解无机磷菌株和35株解有机磷菌株,并发现无论是细菌总数,还是溶磷细菌总数,根际土壤都比非根际土壤要多.对筛选获得的73株菌株进行菌落形态观察发现,大多数菌落呈乳白色或黄色、形状不规则或近圆形、光滑黏稠、扁平、不透明、边缘不整齐.进一步利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其溶磷能力,发现无机磷菌株溶解的有效磷含量与培养液pH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有机磷菌株则无明显相关.各菌株溶解磷酸钙和卵磷脂的能力差异较大.无机磷菌株和有机磷菌株对无机磷(磷酸钙)和有机磷(卵磷脂)的溶磷量分别为8.88~108.31和0.51~3.53 mg/L.菌株中SWJ1-4和SWJ3-1溶解无机磷能力较强,RYJ1-6溶解有机磷能力较强,且这3株菌株生长快、生长状况良好,在后续微生物菌肥研制中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26.
以沿阶草(Ophiopogon japonicus)和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幼苗为材料,研究了土壤、吸湿塑料泡棉、 细河沙和营养水培液4 种不同培养基质对化感作用生物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质条件下,不同浓 度沿阶草叶浸提液(1颐40、1颐200、1颐400 和CK)对三叶鬼针草幼苗根长、株高和生物量等生物测定指标变化影响的规 律并不完全一致;三叶鬼针草根系形态结构(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体积等)变化趋势也不相同,即化感生物测定试 验培养基质的选择对试验结果产生显著影响,不同培养基质可能获得显著不同的试验结论。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水稻Oryza sativa和再力花Thalia dealbata在单、间作模式下叶片光系统Ⅱ(PSⅡ)对镉(Cd)胁迫的响应以及2种植物的镉吸收积累特征.【方法】使用PAM-2500便携式荧光仪测定不同处理下植物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采用HNO3-HClO4湿法消解处理样品,并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不同处理下植物组织Cd的含量.【结果和结论】随Cd浓度增加,水稻Fv/Fm、YII、qP和rETR显著下降,qN和NPQ显著升高,表明PSⅡ光合活性受到Cd胁迫抑制,接受光强过高的情况下叶片通过增加热耗散来消耗过剩的光能以减弱PSⅡ的光抑制.YNO显著升高,表明高浓度Cd处理对水稻的PSⅡ造成损害,导致光反应中心吸收的光量子以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份额增加.而相同浓度处理下再力花的Fv/Fm、YII、qP、rETR降幅明显低于水稻,同时叶片YNPQ升高,但YNO稳定在较低水平,表明其调节性能量耗散机制发挥主要作用,PSⅡ光合活性受抑制程度相对较低.间作下水稻的根、茎、叶Cd含量低于单作.同一Cd浓度的间作模式下,再力花Cd积累总量显著高于水稻.以上结果表明,再力花对高浓度Cd胁迫有较强的耐受性,与水稻间作能降低水稻植株Cd含量.  相似文献   
28.
丁草胺和苄嘧磺隆对钝顶螺旋藻的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实验室摇瓶实验法研究了除草剂丁草胺和苄嘧磺隆对钝顶螺旋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丁草胺浓度与藻生长(以OD560计)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64mg·L-1丁草胺严重抑制藻生长,比生长速率为0.111d-1,仅为对照的24%.在7d实验时间内EC50值随染毒时间延长呈指数下降,96 h的EC50值为45.4 mg·...  相似文献   
29.
本文分析了近30多年来广东省水稻的播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变动趋势,并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广东省水稻生产的相对优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水稻的播种面积、总产量及在全国水稻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均呈现下降趋势。1998-2009年间,广东省水稻的播种面积在南方13个水稻主产区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水稻的单产相对较低,不具有效率优势。12年间水稻生产的平均综合优势指数为1.4626,在南方水稻主产区中位居第四。故应在保持水稻播种面积持续稳定的同时,采取多项措施,提高水稻的单产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广东省水稻的比较优势和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30.
基于GIS的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近年来,广东省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的投入量大增,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采用历年统计数据以及GIS技术,对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均呈逐年增加态势,化肥使用量由1990年的162.41万t增加到2010年的237.29万t,农药由1990年的7.95万t增加到2010年的10.44万t.畜禽粪尿排放量则由2000年的339.34亿t减少到2010年的222.08亿t;在空间分布上,全省化肥投入强度超过400 kg· hm-2的县(市)由1995年的35个增加到2010年的61个,粤西、粤东全部,珠三角大部以及粤北部分地区均属化肥严重污染区,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农作物产量增加的追求.农药投入强度超过30 kg· hm-2的县(市)由1995年的10个增加到2010年的27个,这主要是由于广东的气候条件及种植结构改变造成的.畜禽粪尿排放污染情况相对较好,但因粤西的雷州半岛地区以水稻生产为主,大牲畜牛的养殖规模较大,因此畜禽粪尿重度污染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GIS空间分析的运用,能直观地反映各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动态变化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