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3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31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更好地了解间作系统对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农业土壤的生物修复效率及其机制,运用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大豆[Glycine max (L.) Merr.]和玉米(Zea mays L.)3种植物的单作和两两间作强化多氯联苯污染赤红壤的根际修复效应。结果表明:植物不同种植方式均对根际土壤中PCB的减量有促进作用,单作的土壤PCB单位残留量是对照的70.25%~92.11%,间作的土壤PCB单位残留量是对照的61.44%~80.53%。其中,大豆、玉米间作效果最好,根际修复土壤PCB单位残留量是对照的61.44%,显著低于对照。各种植方式中植物地上部吸收积累的多氯联苯符合中国食品安全标准的限值。各处理根际土壤的荧光素二乙酸酯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Eh、C/N均与对照差异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PCB残留量与FDA酶、过氧化氢酶活性、C/N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多酚氧化酶、Eh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福寿螺种群的结构,为了解其数量动态、发展趋势和评价福寿螺的控制效果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东省双季稻种植区设置12个面积为100 m2的试验小区,对稻田养鸭、施杀螺剂和施茶籽饼这3种控螺方式下福寿螺种群的螺级结构及性比进行分析,并与未采取控螺措施的空白区进行对比。【结果】施杀螺剂可有效地控制稻田福寿螺幼螺的数量,但不利于对成螺的控制;施茶籽饼可有效地控制苗螺,但对中螺和成螺的控制效果较差。与稻鸭区和空白区相比,施杀螺剂和茶籽饼处理区各螺级组配的比例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在早稻生长期间。对稻鸭区而言,福寿螺种群在早稻生长期间以成螺为主,整体上属于下降型种群,其控螺的效果优于晚稻田。福寿螺种群内的雌雄比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在同一时间内,不同控螺方式下种群间雌雄比的差异也比较大。施螺药区和施茶籽饼区,福寿螺的雌雄比相对较高,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较大变幅。【结论】稻鸭共作可对稻田福寿螺种群进行持续控制,且对幼螺和中螺具有较好的控效,但不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在抽穗期赶鸭上田后,需根据田间的具体情况,配合其它措施以控制福寿螺种群在后期的繁殖和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田间不同插竿方式对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产卵的影响。【方法】通过插竿位置、插竿间距、插竿高度及竹竿形状4个因素研究不同的插竿方式对福寿螺产卵的诱集效率。【结果】稻田插竹竿能诱集福寿螺在其上产卵,且在竹竿上收集到的福寿螺卵块数量呈现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的变化趋势。在效果最明显的返青期,距离田埂1 m的竹竿对螺卵诱集效率达到50%以上,显著高于其他位置竹竿及对照水稻茎秆上的卵块数(P0.05);距离田埂2 m的竹竿次之,距离田埂3 m的竹竿和对照最少。间距100 cm的竹竿诱集螺卵效率为41%,间距30 cm的为33%,显著高于间距70 cm及未插竹竿区域内水稻茎秆上的卵块数(P0.05)。顶端距离水面高度30 cm的竹竿与距离水面高度50 cm的竹竿诱集产卵效率分别为43%和40%,显著高于高度10 cm及未插竹竿区域内水稻茎秆上的卵块数(P0.05)。圆形竹条与扁竹竿在此时期收集得到的卵块数无显著差异。水稻移栽后,在靠近田埂1 m处和顶端距离水面30~50 cm的高度扦插1圈间距为100 cm的竹竿,在福寿螺为害盛期,螺卵发生密集的小范围区域内减小间距为30 cm沿田埂内周扦插1圈竹竿,均能达到较好的螺卵防除效果。【结论】实际生产中在田间合理地扦插竹竿可有效减少福寿螺卵块,降低福寿螺繁殖率,减少螺害。本研究可为物理控螺提供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赤泥为强碱性铝工业废渣,其处置及综合利用问题突出,相关的植物修复机制的研究缺乏。通过观测不同的碱性土壤中皇竹草和玉米的生长情况及生理指标差异,探究碱胁迫下皇竹草及玉米的适应性差异及可能的机理。结果表明:植物种植后碱性土壤的pH值显著降低,经过皇竹草60d的生长后,赤泥的p H值从9.49下降到9.25。在不同的碱性土壤中,皇竹草的生长情况优于玉米,皇竹草的生长速率及其产量均显著高于同等情况下的玉米,其中产量高50%以上,表现出更强的生命力。相比于玉米而言,受到碱胁迫后的皇竹草,均会在移栽后2d左右迅速产生更多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参与抵御胁迫,表现出更强的碱胁迫抵抗能力。因此,皇竹草能在碱性土壤下具有较强的生长及抗逆能力,可在碱性环境治理等方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对2005-2009年间中国南方13个籼稻生产区及全国籼稻化肥利用效率、氮磷钾养分比例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引入脱钩理论,对单位水稻播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与籼稻主产品产量间的响应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各籼稻生产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施肥量年度波动较大、化肥的利用率不高、增产效果不明显等情况,大部分主产区籼稻主产品产量的增长是以过度施用化肥为代价的;从全国平均情况来看,中籼稻产区在化肥施用强度比早、晚籼稻低10.41%和8.73%的情况下,水稻主产品产量增加,化肥平均偏生产力和有效利用系数均高于早、晚籼水稻,化肥施用强度与水稻主产品产量之间已处于相对或准相对脱钩状态。晚籼稻的化肥有效利用系数和偏生产力相对较低,对化肥的依赖程度较强。  相似文献   
16.
福寿螺为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它适应性强、食性广泛、繁殖速度快,近年来对稻田等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危害。本研究通过室内养殖试验,探讨了福寿螺对水体环境,以及福寿螺养殖液对水体放线菌和酵母菌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与对照处理相比,养殖福寿螺的水体呈弱酸性,水体的浊度、总氮、总磷等含量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同时,福寿螺养殖液使水体中总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对酵母菌的生长有促进效应,但不同密度福寿螺的养殖液对酵母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福寿螺入侵可能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这些研究结果可为福寿螺入侵的生态危害及风险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发财树Pachira macrocarpa残根的最佳杀菌剂和最佳杀菌消毒时间.【方法】用1.25 g·L-1的多菌灵、甲霜灵锰锌、农用链霉素、甲基托布津和2.0 g·L-1高锰酸钾溶液对发财树残根进行不同时长的消毒灭菌处理,研究不同杀菌剂、不同消毒灭菌时间对发财树残根的芽长、叶片鲜质量、根长、根质量、出根数、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和结论】对发财树残根杀菌效果最理想的菌剂是多菌灵,其次为甲基托布津,再次为甲霜灵锰锌和高锰酸钾,农用链霉素的杀菌效果最差;发财树残根的最佳消毒灭菌时长为0.5和1.0 h,消毒灭菌时间过长(12 h)对发财树残根的生长反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营养液沙培盆栽试验,研究了水稻幼苗的根长、株高和鲜重对高氯酸盐(ClO4^-)、六价铬(Cr^6+)及其复合污染(ClO4^-+Cr^6+)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污染物处理浓度的提高,ClO4^-、Cr^6+和ClO4^-+Cr^6+对水稻幼苗主要生长指标根长、株高和鲜重的抑制作用越明显,呈现出明显的浓度-效应关系;在同一浓度下,ClO4^-、Cr^6+和ClO4^-+Cr^6+对水稻幼苗根长、株高和鲜重的抑制率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处理时间越长,抑制率越高;复合污染对水稻生长的抑制效应大于其中任一污染物在同浓度条件下的单一污染的影响,且随着浓度和时间的增加,抑制作用也越明显;复合污染对水稻幼苗生长的交互作用类型因处理时间和浓度组合的不同而更趋复杂。  相似文献   
19.
利用GIS技术,结合福寿螺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广东地区水稻的种植分布情况,预测福寿螺在广东地区的潜在时空分布及其危害风险.结果表明:广东地区存在5种福寿螺潜在生境,分别是:螺和卵都能存活且卵能孵化螺能发育;螺卵存活、螺能发育但卵不孵化;螺存活但不发育、卵不孵化;螺冬眠且不产卵;螺、卵均不能存活.5种生境从南到北依次排列,并且分布范围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福寿螺适宜生境夏季分布广、冬季分布窄,夏季向北扩展,冬季向南收缩.冬季粤北山区小部分地区福寿螺不能存活,5—10月全省均适宜螺及其卵的生长发育.就潜在分布区而言,全省16.68%地区处于高度发生区,中度发生区也占54.25%.以稻田的危害风险为例,结合水稻分布区的状况评价了福寿螺可能带来的危害风险等级,其中重度风险区占全省面积的21.75%,主要集中于湛江、茂名、阳江等地的稻区;中度风险区集中在广东中部的水稻区,占63.16%;轻度风险区只占14.47%.  相似文献   
20.
玉米根际溶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及溶磷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法,对玉米根际溶磷细菌进行分离,筛选出38株解无机磷菌株和35株解有机磷菌株,并发现无论是细菌总数,还是溶磷细菌总数,根际土壤都比非根际土壤要多.对筛选获得的73株菌株进行菌落形态观察发现,大多数菌落呈乳白色或黄色、形状不规则或近圆形、光滑黏稠、扁平、不透明、边缘不整齐.进一步利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其溶磷能力,发现无机磷菌株溶解的有效磷含量与培养液pH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有机磷菌株则无明显相关.各菌株溶解磷酸钙和卵磷脂的能力差异较大.无机磷菌株和有机磷菌株对无机磷(磷酸钙)和有机磷(卵磷脂)的溶磷量分别为8.88~108.31和0.51~3.53 mg/L.菌株中SWJ1-4和SWJ3-1溶解无机磷能力较强,RYJ1-6溶解有机磷能力较强,且这3株菌株生长快、生长状况良好,在后续微生物菌肥研制中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