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4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3篇
  19篇
综合类   25篇
水产渔业   2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51.
为更好地协调农业用地与林业用地之间的关系,探讨杉木-花生林农间作模式,本论文选取广西种源2.5代实生苗(简称“广西-2.5”)杉木、福建种源无性系扦插苗-020(简称“福建-020”)以及福建种源无性系扦插苗-061(简称“福建-061”)杉木幼林纯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花生间作对相应种源杉木幼林的成活率、光合特性以及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花生-杉木间作模式下的广西-2.5、福建-020、福建-061杉木的成活率分别提高了4.02%、6.06%、7.39%;树高总增长量分别增加了8.31%、28.57%和6.55%;地径、冠幅和新枝分支角度均略低于于未进行花生间作的对照组;不同种源的杉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曲线均为不对称双峰曲线,其中净光合速率Pn的大小依次为:广西-2.5>福建-020>福建-061;花生间作模式和未间作的杉木纯林的光响应曲线趋势一致,依次为:广西-2.5>福建-020>福建-061。研究结果可为科学优化杉木幼林套种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2.
崩岗治理技术措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分析当前崩岗治理技术措施研究现状,为制定更为合理的崩岗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根据崩岗的空间结构特征,分别从集水坡面、崩壁、崩积堆、沟谷和冲积扇等方面系统性地总结了针对不同部位的崩岗治理技术措施。[结果]总结探讨了不同技术的特点、适用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崩岗的不同治理模式进行了归纳,并对未来崩岗治理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结论]工程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修复方式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治理措施。今后的崩岗治理工作的开展应注重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水土保持作用机制、创新修复技术应用、修复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3.
生物炭对紫色土中腐植酸淋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减少紫色土腐植酸的流失,提高龙川江流域紫色土肥力,采用土柱室内模拟方法,通过模拟降雨淋溶,研究了不同生物炭处理下(CK、1%、3%、5%和10%)对紫色土淋溶液p H值、电导率、体积以及胡敏酸和富里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9 d试验过程中,淋溶液的p H值和电导率随着生物炭比例增加而增加;与CK相比,在1%、3%、5%和10%的生物炭处理条件下紫色土水分损失分别减少了6.33%、10.13%、16.46%和25.32%;胡敏酸浓度和累积淋失量随着生物炭比例增加而减小;除了1%和3%之外,富里酸浓度和累积淋失量也随着生物炭比例增加而减小;生物炭比例为10%的处理条件下对紫色土淋溶液中胡敏酸和富里酸浓度及累积淋失量最小,胡敏酸浓度和累积淋失量分别为1.46 mg/L、0.12 mg,富里酸浓度和累积淋失量分别为149.64 mg/L、29.60 mg,该处理有利于更大程度吸附胡敏酸和富里酸,减少其流失。  相似文献   
54.
稻田镉砷污染阻控原理与技术应用   总被引:16,自引:9,他引:7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已成为重大国家需求;水稻是重金属超标最为严重的粮食作物;镉/砷污染稻田是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重点与难点。以农产品安全为目标,以定向调控重金属的活性、阻隔其转移的阻控技术,是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新思路,对解决稻田重金属污染治理难题具有重大意义。铁是稻田中最为重要的活性元素,稻田铁循环是连接养分循环与镉/砷行为的枢纽;调控铁与碳/氮循环的耦合过程,可降低土壤中镉/砷向水稻根系迁移的活性,从而减少水稻植株吸收积累镉/砷。硅与硒等营养元素与水稻镉/砷吸收转运密切相关,外源施加硅/硒养分可降低水稻吸收、转运镉/砷的功能基因表达,提高其解毒功能基因表达,从而抑制镉/砷从水稻根系向籽粒的转运。基于以上原理研发了硅/硒营养调控的生理阻隔技术、铁循环调控的钝化技术,并研制了相应的产品。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生理阻隔和土壤钝化技术单独应用或组合应用,均可有效降低稻米中镉/砷含量,从而提高稻米的安全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5.
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风险:发生过程与预警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壤重金属为风险源,以农产品为风险受体,从风险发生过程→风险概率预测→风险控制与适宜性评估,对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首先采用基于质量标准的四象限分区,分类解析了风险源与受体之间的非线性响应关系;然后通过系统分析农产品重金属超标的发生过程,构建了基于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转移与积累的风险发生关系树,刻画了风险发生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再通过贝叶斯分类概率统计方法,提出了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风险的预警方法;最后,建立了"直角-广义仿射"双坐标系,以此来表征和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修复措施的预期结果,为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6.
为研究相同海域滩涂和池塘养殖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营养组成的异同,比较了2种养殖方式下的方格星虫体壁脂肪酸、氨基酸、矿物元素和基本营养物质组成。结果显示,滩涂和池塘养殖方格星虫体壁的粗蛋白、粗脂肪、灰分、脂肪酸总量相近(P0.05)。滩涂和池塘养殖星虫的C22:0、C20:3(n-3)、C16:1、C18:2(n-6)、C23:0含量差异显著(P0.05),且作为硅藻脂肪酸特征的C16:1(n-7)/C16:0比值和C20:5(n-3)也具有显著差异(P0.05)。池塘养殖的方格星虫谷氨酸(Glu)、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滩涂养殖(P0.05),而必需氨基酸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池塘养殖方格星虫体壁和沉积物中的钾(K)、钠(Na)、镁(Mg)、钙(Ca)、硒(Se)含量均高于滩涂养殖方格星虫相应体壁和沉积物中的含量(P0.05),而且2种养殖方式下的方格星虫体壁K、Se含量均显著高于相应沉积物中的含量(P0.05)。综合分析表明,相同海域不同养殖方式并不会显著影响方格星虫的基本营养组成(粗蛋白、粗脂肪、灰分),但是对于Glu、总氨基酸以及C22:0、C20:3(n-3)、C16:1、C16:1(n-7)/C16:0比值和C20:5(n-3)等具有影响。方格星虫对K、Na、Mg、Ca、Se具有一定程度的富集作用,而对于铁(Fe)、锌(Zn)、锰(Mn)、铜(Cu)、铅(Pb)、铬(Cr)、镉(Cd)、钴(Co)等元素无明显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57.
基于遥感数据的大亚湾伏季休渔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评估大亚湾伏季休渔的养护效果,以渔业环境卫星遥感和拖网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大亚湾休渔前(2015年5月)和休渔后(2015年8月)海表温度和叶绿素a浓度、总渔获物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生物多样性、种类组成和体长、体质量变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伏季休渔后,总渔获物CPUE的主要分布范围从休渔前的0~10 kg·h–1提高到休渔后的0~40 kg·h–1。渔获物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增加,生长速率加快。渔业资源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增加了0.36和0.14,群落结构有所改善。渔业资源群落的生物量谱研究表明,休渔后标准化生物量谱线性回归系数大于–1,生物量随个体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伏季休渔降低了近海的捕捞强度,恢复和养护了大亚湾的渔业资源。建议采取适当延长休渔期、减控近海渔船数、加强资源养护等措施,进一步完善休渔制度,促进近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8.
海底条件的变化可能会加剧人工鱼礁的局部冲刷甚至产生掏空,导致人工鱼礁倾覆或掩埋,最终影响人工鱼礁的生态修复功能。为更好地了解人工鱼礁的冲刷特性,明确冲刷地形的形成机制,本研究首先采用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对放置在粉砂底质上的人工鱼礁在不同水流条件下的局部冲刷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原型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讨论分析了水流及礁体结构特征对局部冲刷形态的影响机制。模型试验结果显示,0.11 m/s流速对试验选取的模型沙的影响不显著,礁体模型背面冲刷坑的深度仅为0.5 mm,两侧无明显冲刷坑,当流速增加到0.22和0.27 m/s时,沙床表面形成了均匀分布的沙鳞,背面冲刷坑深度分别达到1.0和1.5 mm,两侧冲刷坑的最大深度为4.5 mm,宽度分别为4.0和7.5 cm;流场数值模拟的分析结果显示,原型条件下流场、沙床剪切力和涡量的高值区和模型试验中冲刷强区存在对应关系,礁体的开孔和多柱支撑设计增大了局部冲刷强度。该研究表明,在粉砂底质条件下人工鱼礁的局部冲刷程度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强,但总体冲刷不严重,未出现掏空或掩埋现象;礁体结构对局部冲刷有较大影响,因此,礁体设计与布局时应综合考虑流场效应、稳定性和冲刷形态等因素。  相似文献   
59.
文章采用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及混合藻(金藻和角毛藻1∶1混合)投喂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研究了微藻饵料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饵料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效果有差异,金藻是最佳饵料品种,角毛藻次之,其后分别为巴夫藻、小球藻和混合藻,扁藻不适于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的开口饵料。就饵料种类而言,金藻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饵料的成活率可达(23.12±1.8)%,显著高于其他单胞藻类(P<0.05)。就发育速度而言,以角毛藻和金藻混合喂食的海胆浮游幼体整体发育速度最快,幼体平均体长为(885.25±30.49)μm,显著高于其他5种处理(P<0.05);投喂巴夫藻的浮游幼体前期生长较慢,体长为(337.98±24.56)μm,后期较其他单胞藻类生长快,体长可达(580±32.95)μm,适宜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后期饵料。  相似文献   
60.
文章以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水槽模拟幼虾力竭运动情况,探究幼虾力竭运动后的呼吸代谢恢复规律,以期为斑节对虾养殖生产和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在力竭后的各恢复时间点,斑节对虾幼虾肝胰腺总蛋白质(TP)、乳酸(LA),以及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腹部肌肉中LA、LDH活性存在显著差异。肝胰腺TP在恢复后第4小时显著高于对照组,第48小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LA在恢复后第12小时显著高于对照组,第24小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AST和ALT活性在运动后第8至第12小时内显著上升,第24小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LDH和SDH活性持续上升,恢复后第12小时显著高于对照组,第48小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肌肉糖原(GLY)在运动后显著下降,恢复后第12小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LA在运动后显著升高,第8小时下降至对照组水平;LDH活性运动后显著升高,第1至第12小时内持续升高,第72小时仍处于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幼虾在力竭运动后无氧代谢显著增强,第8小时可再次进行力竭运动;肝胰腺为幼虾清除代谢物的器官,对运动后呼吸代谢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