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2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25篇
  17篇
综合类   263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9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甲霜灵锰锌-煤基酸防治番茄辣椒疫霉病的增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甲霜灵锰锌—煤基酸防治番茄辣椒疫霉病效果十分显著,优于单独使用甲霜灵锰锌,增效倍数均在1.7倍以上。而且煤基酸有延长药效期的作用,可在较长时间内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并对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2.
为探究特用玉米品种对穗粒腐病的抗性,采用针刺果穗注射法,对2001~2010年参加山西省玉米区域试验的青贮、糯、甜、高油4种特用玉米杂交种共计238份,进行了穗粒腐病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特用玉米种质对穗粒腐病抗性较高,其中高抗型占4.2%,抗病型占66.4%,中抗型占22.2%,感病型占5.5%,高感型占1.7%。青贮、糯和高油玉米对穗粒腐病的抗性表现差别不大,达到中抗及以上的品种数占其相同类型参试品种总数的比例分别为94.7%、97.1%和94.7%;而甜玉米中仅有65.9%的品种达到中抗及以上,且该类型玉米高感品种所占的比例为4种特用玉米类型最高。通过山西省审定的30个特用玉米种质中,有26个品种表现抗病,占86.7%。  相似文献   
103.
为研究臭氧对蔬菜种子发芽的影响及影响的准确浓度,以黄瓜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臭氧浓度来探明臭氧对蔬菜种子发芽及活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0mg·L^-1、40mg·L^-1臭氧处理对黄瓜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种子的发芽率、CAT和淀粉酶的活性以及呼吸速率均有提高。40mg·L^-1臭氧处理效果最好。研究表明,低浓度臭氧处理促进蔬菜种子发芽,而高浓度臭氧处理明显抑制其发芽。  相似文献   
104.
为明确来自苹果树上的1株生防菌LF17对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发酵液对腐烂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形态学结合16S rDNA和gyr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LF17进行了鉴定,并通过滤纸法测定了发酵液对腐烂病菌的抑制率,利用涂抹发酵液的方法测定了发酵液对腐烂病的防效。结果表明,菌株LF17发酵液对腐烂病菌的抑菌率为93.80%,与甲基硫菌灵(94.20%)抑菌率相当,显著高于嘧菌酯(42.60%)、辛菌胺(52.80%)和苯醚甲环唑(81.30%);离体枝条防治结果表明,发酵液水剂和膏剂对腐烂病的防效为78.59%~80.40%,与甲基硫菌灵(76.93%)相比差异不显著,与嘧菌酯(44.15%)、辛菌胺(68.25%)、苯醚甲环唑(74.45%)相比差异显著;田间试验表明,涂有发酵液的伤口愈合面积为9.37~9.79 cm~2,病疤复发率为3.82%~4.56%,与其他4种药剂相比差异显著。研究表明菌株LF17发酵液对腐烂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可促进伤口的愈合并显著降低腐烂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105.
红枣经济林不同植被覆盖土壤水分入渗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模拟不同植被覆盖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并选择该研究区的最适模型。【方法】采用野外双环入渗试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水分入渗特征,采用Philip模型、Horton模型、Kostiakov模型对不同植被覆盖区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拟合。【结果】①不同植被覆盖区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均表现为初始入渗速率最大,平均入渗速率次之,稳定入渗速率最小;②自然生草区土壤初始入渗速率最大,清耕区土壤的平均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速率最大,且清耕区与自然生草区土壤初始入渗速率、平均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速率均差异显著;③Horton入渗模型对不同小区土壤入渗过程拟合效果最好,Philip入渗模型拟合效果次之,Kostiakov入渗模型拟合效果最差。【结论】红枣经济林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具有显著差异,Horton入渗模型更适合研究该区域红枣经济林土壤水分入渗过程。  相似文献   
106.
针对温室内蓟马监测中存在的人工计数调查费时费力且蓟马正确识别率低的问题,试验设计了一种基于性诱的害虫诱捕器和自动化计数器,实现了对蓟马的自动识别计数。以蓟马为研究对象,运用蓟马诱芯和蓝色黏虫板对蓟马进行诱捕;图像采集设备定时拍摄蓝色黏虫板图像;基于图像处理方法构建自动化计数软件对蓟马进行识别与计数,并将自动化计数软件对蓟马的计数结果与人工计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对于蓝色黏虫板上的蓟马计数,人工计数和图像计数的误差在8%左右,自动化计数软件能够实现对蓟马数量的自动统计。该方法不仅是田间害虫远程监测系统的基础,促进了植保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且为运用图像处理识别微小昆虫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7.
为探索马铃薯黑痣病菌株对嘧菌酯敏感性较低的分子机制,并为其田间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15株马铃薯黑痣病菌以及加入水杨肟酸(SHAM)后部分菌株对嘧菌酯的敏感性,而后通过扩增分析了7株低敏感和1株高敏感马铃薯黑痣病菌的细胞色素b基因(Cyt b)的部分序列结构和抗性相关位点,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马铃薯黑痣病菌对蛇床子素、乙蒜素、苦参碱和氨基寡糖素4种生物源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所测试的15株马铃薯黑痣病菌中,H15菌株对嘧菌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EC_(50)值为0.49μg/mL,其余14株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较低,EC_(50)值均≥32μg/mL;加入SHAM后,马铃薯黑痣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增加,但对于低敏感菌株H5和H16,EC_(50)值仍32μg/mL;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对嘧菌酯敏感性表现差异的8株菌株在Cyt b基因的129、137、143位密码子上均未检测到与抗性相关的点突变,且在143位密码子后均无内含子插入;生物源杀菌剂蛇床子素、乙蒜素、苦参碱和氨基寡糖素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EC_(50)值分别为4.57、7.72、15.81、116.58μg/mL。田间分离到的马铃薯黑痣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变异较大,低敏感菌株可能是由于存在其他的旁路氧化途径降低了离体条件下对嘧菌酯的敏感性;8株马铃薯黑痣病菌的Cyt b基因143位密码子后均无内含子插入,暗示着马铃薯黑痣病菌可能较容易产生对嘧菌酯的抗性;蛇床子素和乙蒜素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可作为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备选药剂。  相似文献   
108.
[目的]为利用杀虫微生物防治蔬菜害虫提供一些基础性资料。[方法]对11种白僵菌菌株的产孢量、萌发率、抗紫外线能力以及对甘蓝蚜虫致死率等方面进行了试验,并进行了优良菌株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下对甘蓝蚜虫的生物测定。[结果]11种不同菌株的产孢量、萌发率、抗紫外线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BD061-3菌株产孢量大,萌发率高,表现出较好的抗紫外线能力。该菌株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下对甘蓝蚜虫的生物测定表明,在温度为25℃左右、浓度为1×108孢子/ml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平均校正死亡率高达93.87%。[结论]球孢白僵菌BD061-3对甘蓝蚜虫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索经不同菌源诱导黄粉虫产生的免疫物质——抗菌肽对病原菌是否存在活性差异。[方法]通过饲细菌、针刺饲真菌法诱导饥饿处理过的黄粉虫幼虫产生免疫反应,研磨、冷冻离心法获得抗菌肽提取物,采用抑菌圈法测定其对26种病原菌抑菌活性,利用三等分法划分4种类型评价抑菌活性及抑菌谱。[结果]经不同菌源诱导黄粉虫所产生的抗菌肽抑菌活性及抑菌谱上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生防菌源在诱导昆虫体液免疫物质——抗菌肽表达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0.
为了测定和评价20%虫酰肼悬浮剂对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为其推广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利用20%虫酰肼悬浮剂对甘蓝甜菜夜蛾幼虫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0%虫酰肼悬浮剂对甘蓝甜菜夜蛾的防治,在有效成分用量200~300 g/hm2范围内,药后1~2 d防效为83%~99%,药后3~5 d防效为86%~99%,药后7~10 d防效为89%~98%,防效好于对照药剂48%毒死蜱乳油和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其速效性好、持效性较长。20%虫酰肼悬浮剂可以作为防治甘蓝甜菜夜蛾的有效替代药剂进行推广使用,最佳用药量以有效成分用量200~300 g/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