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2篇
  8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30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随着我国养殖规模快速扩大,畜禽废水大量产生,对养殖场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曝气吹脱是处理畜禽废水诸多工艺中的重要环节,在有效降低畜禽废水有机污染物负荷的同时,还可以回收废水中的氮磷等元素为肥料.然而,关于吹脱工艺处理畜禽废水还没有相关的研究综述.因此,该研究旨在总结吹脱法回收养殖场废水中铵盐的经验以及比较不同工况下的吹脱效率.此外,还比较了包含吹脱技术的几种复合处理系统对畜禽废水的处理效果以及主要的影响参数.结果表明,各处理系统可以通过从废水中提取有附加值的化合物及副产品,说明吹脱是脱除养殖废水和沼液中污染负荷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吹脱处理养殖废水和沼液的研究还不够广泛,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62.
我国东北地区花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东北花生生产态势与特征的基础上,评析了花生品质状况。花生蛋白质含量比较高,含油率中等,其中O/L比值普遍偏低是东北花生品质的突出特点。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规模化种植,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新技术,培植龙头企业等发展对策,加快铸造国家"植物蛋白源、加工原料源、出口创汇源"。  相似文献   
63.
单粒精播对高产花生株间竞争缓解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花生传统种植方式双粒穴播的株间竞争作用和变革技术单粒精播对株间竞争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双粒穴播方式的一穴双株之间随生长发育竞争加剧,易分化成强势株和弱势株。强势株的第一侧枝基部10cm节数、分枝数、单株干物质重和单株荚果重平均分别比弱势株高1.07个、2.25条、11.64g和7.47g。单粒精播植株均匀分布缓解了株间竞争,成熟期的主茎高和侧枝长平均分别比双粒穴播低2.53cm和2.34cm,第一侧枝基部10cm节数、分枝数、叶面积指数、单株荚果重和荚果产量平均分别比双粒穴播高2.14个、0.64条、28.61%、13.65%和12.81%。根据单粒精播相关性状,测算出高产条件下单粒精播适宜主茎高≈平均行距×0.95,或适宜主茎高≈株距×3.65,因此高产花生若株行距较小、密度较大,应提早控制植株高度。  相似文献   
64.
膜下滴灌对麦茬夏花生出苗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产上主推的花育22号为材料、大田机械化生产为基础、"干播湿出"技术为重点,研究了膜下滴灌对麦茬夏花生出苗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大水漫灌相比,膜下滴灌显著提高花生出苗质量,花生出苗时间提早近1d,烂种率显著降低,出苗率、幼苗整齐度、有效植株率均显著提高,着生第一对侧枝植株数、苗期叶面积和生物量均明显增加,农艺性状明显改善,膜下滴灌对产量提高具有显著效应。  相似文献   
65.
为明确适宜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稳产高效的氮肥运筹,在玉米花生间作前茬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研究材料,以传统施氮量(225. 0 kg/hm~2)为对照,分别设置不同增氮、减氮处理,系统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肥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增氮处理及减氮10%处理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积累总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籽粒产量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减氮30%处理显著降低了间作茬小麦拔节后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积累总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以传统施氮量为对照,增加或减少30%范围内,公顷穗数随氮肥减少而降低,且减氮10%处理的公顷穗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减氮20%以上处理,但施氮量的增减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无显著影响;各减氮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氮肥偏生产力。综上,该研究条件下,施氮量从225. 0 kg/hm~2减至202. 5 kg/hm~2对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其氮肥偏生产力。初步得出,该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从225. 0 kg/hm~2减至202. 5 kg/hm~2更利于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的高效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66.
由于常规育种方式无法打破牡丹上胚轴休眠,导致牡丹育种周期较长,极大限制了牡丹生产的发展,所以寻求利用牡丹成熟胚组织培养技术对牡丹进行育种和快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以‘凤丹白’成熟胚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激素组合对胚生长、丛生芽诱导和生根的影响。研究发现培养基1/2MS+6-BA 1.5 mg/L+NAA 0.1 mg/L+GA31.0 mg/L对胚的萌发效果最好;培养基MS+6-BA 1.5 mg/L+NAA0.1 mg/L最有利于牡丹丛生芽诱导。研究表明,GA3有助于打破上胚轴休眠,利于种子萌动和茎的伸长生长,为进一步研究牡丹快速繁殖和育种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7.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4个施氮水平(N0、N1、N2、N3),副区为4个种植模式,分别为:玉米单作(行距60 cm,株距分别为20 cm和30 cm)、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行比2∶2),以此研究氮肥和种植模式对玉米、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种植体系下,仅就作物所占净面积而言,玉米为优势作物,间作比单作增产显著;大豆为劣势作物,间作模式下减产显著。对整个种植体系来说,土地当量比1,说明玉米大豆间作是一种对提高整体产量和经济效益有益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68.
《山东农业科学》2019,(9):91-96
本研究对67个花生品种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其变异系数(CV)对各个农艺性状进行分析评价,并分析各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单株分枝数和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而出仁率和饱果率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单株产量与单株经济系数、百果重和百仁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分枝数呈显著相关;单株经济系数与百仁重、出仁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百果重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用隶属函数度综合值进行聚类分析发现,67个花生品种在欧氏距离为5时可分为4个分支。  相似文献   
69.
【目的】谷子具有抗旱、耐贫瘠的特性,逐渐成为研究禾本科作物的模式作物。本研究以前期筛选并获得的谷子耐盐品种和敏感品种为材料,通过RNA-Seq测序筛选鉴定谷子的盐胁迫响应基因,揭示其响应盐害机制,为培育谷子抗盐新种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14个谷子品种进行了萌发期抗盐筛选。谷子不同品种的种子经150 mmol·L -1NaCl处理萌发培养7 d后,分别统计各品种种子的萌发率、根长和芽长,综合各项指标鉴定到豫谷2为耐盐品种、安04为盐敏感品种。以这两个品种盐胁迫前、后萌发期种子为材料,应用RNA-Seq进行转录组测定,分析鉴定盐害下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ion gene,DEG),并对DEG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同时应用qRT-PCR对随机挑选的15个DEG表达模式进行验证,并与RNA-Seq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耐盐品种豫谷2、盐敏感品种安04种子经盐胁迫处理后,分别鉴定出2 786个和4 413个DEG;其中,每个品种在NaCl处理前及处理后分别鉴定出1 470和3 826个DEG。GO和KEGG聚类分析显示,NaCl处理下参与信号转导、抗氧化、有机酸的合成及转运以及次生代谢等相关的DEG在谷子萌发期种子应对盐胁迫响应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DEG主要集中在胁迫响应、离子的跨膜转运、氧化还原、次生代谢及有机酸、多胺、苯丙烷的合成等过程。qRT-PCR对15个DEG表达模式的检测结果与RNA-seq结果相关系数为0.8817。其中编码离子通道的基因(HKT)、过氧化物酶基因(POD)、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FL3H)、MYB转录因子基因等在豫谷2中表达量较高,显示其在谷子萌发期种子响应盐胁迫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结论】 谷子耐盐品种及盐敏感品种的种子对盐胁迫的响应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且品种对盐害的耐受能力主要与基因对胁迫的响应程度相关,而与DEG的数量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70.
      为阐明酚酸类物质在花生连作障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本研究排除田间因素的干扰,通过室内模拟培养法,研究了4种不同浓度的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及其混合物对土壤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当酚酸类物质的初始含量较低(15 mg·kg-1干土)时,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活性、酶活性(脲酶、中性磷酸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及养分含量(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均略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P>0.05);当其初始含量达到或高于30 mg·kg-1干土时,各指标均降低,且随浓度增加降幅增大,以3种酚酸类物质混合物的化感抑制作用相对最强。总体来看,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酚酸类物质的化感抑制作用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其中,对羟基苯甲酸在处理第7d化感抑制作用达到最强,而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和3种酚酸类物质混合物的最强化感作用是在处理第15 d。推测酚酸类物质的累积与连作花生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劣化有着直接关系,是花生连作障碍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