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38篇
综合类   50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SWIM水文模型在王家坝地区的适用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SWIM水文模型参数值变化对模拟王家坝地区径流精度的影响,为王家坝地区洪涝灾害的预报和减灾提供科学支持,并为SWIM在其他地区应用提供参照。[方法]利用王家坝地区率定期(1959—1978年)和验证期(1979—2008年)的实测数据,得到最优参数组合后定量分析SWIM在王家坝地区对7个可率定参数的敏感性。[结果]率定期和验证期模拟日径流量纳西效率分别达0.79和0.81,相对误差分别为22%和7.8%。随着参数thc(计算潜在蒸腾时对大气散射率的校准因子)值的增大,相对误差显著下降,其对thc值的敏感性强于纳西系数。roc_4(河道汇流系数)比roc_2(河道汇流系数)更能影响日径流,而roc_2对径流影响汛期大于非汛期。随着参数sccor(饱和传导率校正因子)值的增大,模拟精度在汛期提高非汛期降低。[结论]率定后的SWIM模型在王家坝地区适用性良好;SWIM模拟结果在王家坝地区对thc,cnum_1(曲线数法代码为1时,CN条件1),cnum_3(曲线数法代码为1时,CN条件3),roc_2,roc_4,sccor取值变化比较敏感,对参数bff(基流因子),gwq()(初始地下流对径流量的贡献)和abf()(地下水阿尔法因子)取值变化不敏感。  相似文献   
32.
基于土地生态安全的黔江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黔江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黔江区2005—2012年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多目标规划模型,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对黔江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黔江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由2005年的0.426 9上升到2012年的0.586 2,土地生态安全级由"较不安全"上升到"临界安全",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还有待改善,需要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2)黔江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后,土地生态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级上升到"较安全"级,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达到0.748 9;(3)从优化结果看,农用地中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都有所增加,建设用地中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增幅较大,其他土地中自然保留地面积有所减少。研究结果对黔江区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和持续利用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3.
基于RS与GIS的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生态条件的空间差异是导致不同地区生态功能差异的重要原因,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通过对自然生态条件的分区评价,理清不同空间生态功能差异,可为建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基础支撑.以GIS技术为支撵,通过对地形地貌、特殊生态保护区、区域环境容量等方面的指标选择与综合评价,以安徽沿江地区为实证,进行生态功能空间差异分区.在分区的基础上,结合安徽沿江区域开发的方向,构建区域生态源区4个,生态廊道7个和众多的生态楔,最后提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34.
谢修余 《绿色科技》2019,(3):238-241
指出了旅游廊道作为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的系统耦合,串联景点、汇聚人文、联动区域,是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研学科普等多功能的复合线性空间,对于区域生态持续发展、文化原真保护、旅游活化开发发挥模范作用。以皖南"川藏线"为研究案例地,通过对游客抽样调查,分析其体验特征,同时通过分析游客的客源分布及行为特征,进一步研究了游客的空间行为特征。结果表明;皖南"川藏线"游客呈现"年轻化、高学历、高收入"的人口学特征;皖南"川藏线"游客体验因子可归结为资源本底因子、交通状况因子、服务水平因子、生态环境因子、发展潜力因子,以及通达程度因子;皖南"川藏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旅游游憩与交通通勤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35.
36.
为研究有机酸添加后煤矸石碎屑组成及其速效养分变化,以淮南潘集矿区为研究区域,选取矿区内多处煤矸石山上大块煤矸石人工破碎后作为供试材料,向其中添加10 mmol/L低分子量有机酸和腐殖酸水溶液,恒温培养120 d,在不同培养阶段取出部分样品测定煤矸石碎屑颗粒组成、EC、pH和速效养分等指标。结果表明,有机酸的添加总体上促进了煤矸石碎屑颗粒的细化。其中,黏粒平均增幅达81.90%,极细砂增幅在42%以上,粉粒和极粗砂粒含量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21.05%、62.34%。有机酸添加有助于煤矸石碎屑颗粒基质结构向好的方向发展,并且以柠檬酸和腐殖酸效果最好。培养后的各处理pH值、电导率、速效养分对有机酸种类和培养时间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有机酸添加后,酒石酸、草酸和腐殖酸处理pH均上升较大,平均pH值分别为7.69、7.75和7.71,显著大于对照处理(P<0.05),达到微碱性水平。除苹果酸处理外,其他处理的pH随培养时间的变化表现“N”型特征。电导率的变化与pH值变化正好相反,以苹果酸处理上升最大,比培养前增幅达146.78%;有机酸添加极大促进了煤矸石碎屑碱解氮(AN)和速效磷(AP)的释放,前者以苹果酸效果较好(释放量最大为CK的1.56倍和培养前的13.03倍),后者以柠檬酸效果较好(释放量最大为培养前的2.56倍和CK的3.39倍)。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碱解氮和速效磷释放量均逐渐增加;水分浸润和有机酸溶液添加均在前期表现一定抑制煤矸石碎屑颗粒速效钾(AK)释放的作用,后期逐渐表现一定促进释放的作用,但各有机酸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有机酸对煤矸石山生态修复肯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7.
38.
39.
40.
锡林郭勒草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区研究》2021,38(5):1355-1366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养分评测和质量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不同草原类型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规律有利于草地的生态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以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对象,运用克里格插值法、相关性分析法、一元线性回归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异规律,以期揭示不同影响因素对草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在草甸草原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10 cm、20~30 cm、40~50 cm土层的含量依次为23.28 g·kg-1、12.71 g·kg-1、9.28 g·kg~(-1);在典型草原中,含量变化依次为16.75 g·kg~(-1)、10.75 g·kg~(-1)、7.20 g·kg~(-1);在荒漠草原中,含量依次为1.62 g·kg-1、2.00 g·kg~(-1)、1.73 g·kg-1。表明草甸和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而荒漠草原不同土层间无显著性差异。(2)不同草原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于同一土层深度,基本表现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水平方向上有机碳含量与植被盖度分布相一致,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3)在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土壤有机碳与海拔、气温、pH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降水、土壤含水量、速效氮、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坡度、坡向、速效钾无明显相关性关系(P0.05)。(4)影响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因子为速效氮、降水量和气温,次要因子为土壤含水量和速效钾,因此,应注重对不同草原氮素的摄入以及水热条件的把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