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6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6篇
  30篇
综合类   130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83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研究城市土壤碳、氮密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城市土壤碳、氮循环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南充市城市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多视角分析城市土壤碳、氮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充市城区城市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3.78~110.49 t·hm-2之间,氮密度介于1.19~6.54 t·hm-2之间,碳、氮密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极显著,表现为:落叶林>常绿林>灌木>草本,而植被类型对土壤氮密度无显著影响;公园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街头绿地5种类型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显著,其均值依次减小,而不同绿地类型间土壤氮密度差异不显著;工业、商业、文教、居住4种城市功能区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土壤氮密度差异极显著,排序依次为:文教区>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绿地利用年限越久,土壤有机碳密度越大,而土壤氮密度先增加后轻微降低。城市土壤碳、氮密度的空间分异是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人为干扰因素是造成不同植被类型、绿地类型、功能区和利用年限下土壤碳、氮密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02.
在新农村如火如荼的建设下,农村的垃圾处理问题成为制约其建设、发展的棘手问题。该文在对重庆市永川区来苏镇大松林村垃圾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发现该区存在垃圾种类多且成面源化分布、村民环保意识缺乏、垃圾处理基础设施不完备以及政府管治失灵等问题,然后提出了加强环卫管理整治、拓宽集资渠道、合理规划建造垃圾池等对策建议,以改善农村环境。  相似文献   
303.
为了丰富小麦功能分子标记的数量,为小麦功能基因的定位、比较基因组学、小麦起源和进化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从前期利用小麦转录组数据鉴定出的8 389个EST-SSR序列中,随机选取585对引物得分大于95的标记进行分析,以川麦42和川农16杂交后自交获得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新开发出的EST-SSR标记,并结合SSR标记和SRAP标记,构建了一张遗传图谱。结果表明,585对EST-SSR引物中有555对能在亲本川麦42和川农16中扩增出稳定清晰的条带,引物有效性为94.87%。其中有44对EST-SSR引物在川麦42和川农16中表现出明显的、稳定的多态性,多态性率为7.93%。所构建的遗传图谱中含有本次新开发的EST-SSR标记的连锁群共12个,由163个标记组成,包括17个EST-SSR标记,73个SSR标记和73个SRAP标记,覆盖小麦基因组长度1 551.5 cM,相邻标记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3.11 cM。本研究丰富了小麦功能分子标记的数量,为小麦功能基因的定位、比较基因组学、小麦起源和进化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04.
为了研究成渝城市群建设和发展对川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影响,基于川东北地区2000—2014年人口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和人口重心迁移模型对川东北地区人口分布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人口总量变化来看,2000—2014年川东北地区人口数量增加了195.1万人,年均增长率达5.56‰;(2)川东北地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南充市、广安市和达州市西南方向的部分县域,即川东北地区的东南方向;(3)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的人口在空间上呈正相关,空间集聚性显著;从局部来看,2000—2014年,人口空间聚集的局部特征逐渐减弱。2014年,局部聚类不显著;(4)2000—2014年,川东北地区人口重心总体上表现为由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305.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是中国古代和现代药典中记载的传统中药材,含有生姜精油、姜辣素、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以及生姜多糖等多种有效成分.生姜不仅在抗癌症、抗炎症、抑菌、抗氧化等方面有明显作用,还是一种重要的药食同源材料.本文对生姜进行了本草考证,以医书著作和现代药典中对生姜的记述,简要呈现了对生姜药效探究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此外,还介绍了包括生姜主要有效成分生姜精油、姜辣素、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生姜多糖的药理.最后根据生姜药食同源利用现状,分析了国内外的生姜药食同源发展前景,同时提出了一些对生姜药食同源产业发展的设想,以期为生姜的合理科学利用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及参考.  相似文献   
306.
307.
移动降雨条件下坡面产流产沙过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降雨移动方向上不同雨强和降雨历时的研究,揭示移动降雨坡面产流产沙关系及其变化规律,采用2个降雨移动方向(沿径流向上和向下移动)、2个雨强(1.35,2.75mm/min)和2个降雨历时(60,120min)在室内进行模拟移动降雨试验,分析不同降雨移动方向、不同雨强和降雨历时坡面产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1)向上移动降雨,相同历时(相同雨强)条件下,大雨强(长降雨历时)初始产流时间为140s(240s),比小雨强(短降雨历时)提前165s(65s)。(2)向下移动降雨,雨强越大,降雨历时越短,产流产沙曲线越陡峭;产流量和产沙量达到峰值的时间一致。(3)与向上移动降雨相比,向下移动降雨初始产流平均时间、产流和产沙达到峰值的平均时间分别滞后了2 210,2 468,2 948s;产流总量和产沙总量分别减少了13.08%~74.90%和42.95%~84.24%,但产流和产沙峰值大小没有明显变化规律。(4)不同降雨移动方向,坡面累计产沙量和累计产流量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不同。  相似文献   
308.
真菌病害是林木的主要生物胁迫之一,严重影响林业生态安全和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组学技术的突破,转录组技术和代谢组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林木真菌病害研究,主要包括致病和抗病关键基因的挖掘、林木防御物质的动态合成、抗病分子育种等方面,但林木如何抵御真菌病害及其两者间的互作机制仍是今后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文中通过对林木遭受真菌侵染后的转录组信息和代谢组信息进行探讨,包括类黄酮物质合成途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林木防御关键基因和关键代谢物、关键防御机制及功能网络等,将在理论上丰富林木响应真菌病害侵染的过程,为林木和真菌病害的互作研究奠定基础,并为林木抗性育种和化学防治提供参考;此外,基于目前转录组和代谢组在林木真菌病害防御反应方面的研究,对林木基因组研究、多组学联合研究以及病原菌组学研究等进行展望,以期为林木真菌病害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09.
刘鲁光    朱兆棋    陈曦    刘守江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2):75-82
为探明震后滑坡体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群落种间关系的变化,基于2009-2018年对谢家店滑坡体植被恢复状况的持续监测数据,采用方差比率法、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从群落整体的关联状况及群落各垂直层次内主要物种间的关联状况两方面对滑坡体植被恢复的草本群落、灌草群落、乔灌草群落3个不同恢复阶段的种间关联动态进行研究。方差比率的检验结果表明,除灌草群落阶段群落整体关联情况为不显著的负关联外,其他各阶段均为不显著的正联结,且随恢复时间的增加群落正关联程度整体呈上升的趋势。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草本层物种在灌草阶段,主要物种间正负联结种对之比小于1,其他各恢复阶段正负联结种对之比均大于1,正联结种对比例随恢复年限的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负联结种对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灌木层主要物种间正负联结种对之比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趋于缓和,说明灌木还处于演替的不稳定阶段;乔木层物种随恢复年限的增加正联结种对比例呈上升趋势,负联结种对比例呈下降趋势。方差比率与spearman秩相关分析的结果均表明,群落多数物种间还未达到显著相关,各物种相对独立。总的来说,震后滑坡体的植被恢复状况较好,群落物种间正联结程度不断增强,群落结构不断完善,物种逐渐趋于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310.
为研究施氮对干旱胁迫下桑树幼苗形态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影响,以‘云桑1号’幼苗为研究对象,在对照(D0,土壤含水量约75%)和干旱(D1,土壤含水量约30%)两种水分环境下分别设置0mmol/L(N0)、12.5mmol/L(N1)和25.0mmol/L(N2)NH4NO3 3种浓度的施氮处理,分析不同水氮条件下桑树幼苗的形态、生物量、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结果显示:(1)干旱使桑树幼苗各器官中可溶性糖、淀粉、NSC含量显著增加。各氮素水平下叶中可溶性糖和NSC含量增量最高,达到82.27%~163.31%和70.61%~138.00%;根中淀粉含量增量最高,达到6.05%~31.75%。随着氮浓度升高,干旱胁迫下桑树幼苗各器官中的可溶性糖和NSC含量均呈先降后增的趋势。(2)干旱显著抑制桑树幼苗各器官的形态发育和生长,施氮则促进其地上部分的形态发育和生长,尤其是施氮12.5mmol/L水平缓解干旱下桑树幼苗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