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1篇
  免费   263篇
  国内免费   301篇
林业   50篇
农学   47篇
基础科学   41篇
  91篇
综合类   1034篇
农作物   39篇
水产渔业   2425篇
畜牧兽医   772篇
园艺   46篇
植物保护   50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228篇
  2006年   219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珠江口水域秋季刺网的渔获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4年9月使用3种不同结构(单片、双重、三重)和不同网目尺寸(40 mm、50 mm、60 mm)的刺网在珠江口水域进行了海上捕鱼试验,并从多样性和相异性两方面探讨了珠江口水域刺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3种刺网的渔获种类数、尾数和质量都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而减少;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大于1 000的优势种有所差异,但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是共同优势种。针对珠江口渔获个体大小悬殊的特点,分别以个体数和生物量为基础计算了该水域的多样性指数,t检验结果显示这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采用欧氏距离法(Euclidian distance)计算,结果显示不同网目刺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差异性较高,而同一网目刺网差异性较低。从提高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恢复其生态稳定性来看,控制网目尺寸是当前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2.
不同海域鲍体镉分布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中国部分海域鲍体镉(cd)的质量分数与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鲍体cd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鲍体W(Cd)总体上呈正态分布,其平均值为0.88mg·kg^-1,变化范围为0.06-1 2.02mg·kg^-1,其中广东、福建、山东和辽宁海域鲍体W(Cd)分别为(0.42±0.21)mg·kg^-1、(0.61±0.27)mg·kg^-1、(1.21±0.35)mg·kg^-1和(1.52±0.20)mg·kg^-1,不同海域鲍体W(Cd)差异显著(P〈0.05)。2)鲍体W(Cd)高于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海洋生物,与贝类产品埘(Cd)相当;鲍体W(Cd)与栖息环境中cd的污染程度有密切关系。3)鲍体cd对人体的致癌性年风险指数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风险水平,通过鲍膳食途径的人体cd暴露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推荐的暂定每周耐受摄人量推荐值。研究结果对于鲍的健康养殖和安全消费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3.
鱼类耳石研究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廖锐  区又君 《南方水产》2008,4(1):69-75
鱼类耳石研究是鱼类生长和早期生活史研究的基础。文章阐述了鱼类耳石形态的研究方法及其在鱼类种类识别中的应用、耳石微结构在鱼类年龄鉴定、早期生长研究、产卵期、孵化期和产卵场的推算以及早期生活史中特殊事件的研究等方面的进展,探讨了耳石研究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4.
鱼礁模型波浪水槽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正> 一、模型试验目的人工鱼礁在风浪中的稳定性如何,历来是鱼礁设计上十分重视的问题,了解鱼礁在海洋中所受的波浪力,不仅可以弄清鱼礁在风浪中的稳定性,而且为礁体结构设计提供外力荷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5.
由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感染引起的,发病前期虾须、尾扇发红,身体消瘦,摄食尚可,体表无其他异常。病虾漫游于水面,不久便下沉死亡,这时用显微镜检测病虾头胸甲中央部位,发现有雪花形、放射状白色斑纹。到了发病后期,大多数病虾残胃或空胄,头胸甲向外张开(鳃丝肿帐所致)且极易剥离,肝胰脏肿胀,外观模糊,手捻易碎,有红色组织液流出,甲壳与附肢上出现明显的白色斑纹,游泳缓慢无力,不久便死亡。  相似文献   
186.
海南陵水小型金枪鱼驯养基地在小头鲔(Euthynnus affinis)养殖过程中发现有寄生虫附着现象,文章对小头鲔寄生虫进行了分离、形态观察及18S、28S rR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经18S rRNA分子鉴定,该寄生虫与Branchiomma sp.相似性为99.13%;而28S rRNA显示,该寄生虫与黑斑鳍缨虫B.nigromaculatum相似性为100%,与Branchiomma sp.(EF116223.1)相似性为99.12%。形态观察发现,该寄生虫虫体呈墨绿色、棕黄色或红棕色,具鳃冠,全长30~90 mm,寄生于小头鲔鳃弓后缘的体表及胸鳍中后部。该寄生虫由鳃冠、胸区和腹区组成,无钙质管,其消化道包括口、口腔、咽、肠、肛门等,与黑斑鳍缨虫存在少许生活习性和形态差别。因此,该寄生虫是否为鳍缨虫属(Branchiomma)、黑斑鳍缨虫(B.nigromaculatum),仍需进一步验证。该虫附着于小头鲔体表后,小头鲔摄食量明显下降,游泳速度加快,易受惊吓。采用甲醛浸泡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后小头鲔成活率为75.9%。  相似文献   
187.
从鲷科鱼类中黄猪鲷(Sparus latus)、黑鲷(S.macrocephalusM)、真鲷(Pagrosomus major)和平鲷(Rhabdosargus sarba)的线粒体DNA扩增出约430bp的细胞色素b(Cytb)基因,经Clastal X同源排序后得408bp序列,对该序列进行分析并结合GeneBank中黄鲷(Taius turnifrons)、灰鳍鲷(S.berda)、犁齿鲷(Evynnis japonica)和高背四长棘鲷(Argyrops spinifer)的该区段DNA序列比较,共发现126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30.7%),序列中的转换大于颠换,碱基替换多发生在密码子的第3位点。黑鲷和灰鳍鲷亲缘关系最近,序列差异为3.8%;而黄鲷和平鲷的亲缘关系最远,序列差异为21.7%。用MEGA2.1软件中的NJ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将上述8种类分为4组,其中黄鲷属、平鲷属和鲷属分类的结果与形态分类学的观点一致;而传统分类上把犁齿鲷、真鲷和高背四长棘鲷归为3个不同属,在本研究分子系统树中,这3个属却聚成一支。本研究目的在于从分子水平上阐明鲷科鱼类的分类与系统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88.
马氏珠母贝蛋白的分离及分子量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马氏珠母贝全脏器各分离蛋白组分占总蛋白含量分别为:非蛋白氮1.48%,肌浆蛋白33.20%,肌原纤维蛋白13.14%,碱溶性蛋白21.54%,基质蛋白30.65%;贝肌肉各分离蛋白组分占总蛋白含量分别为:非蛋白氮0.83%,肌浆蛋白26.56%,肌原纤维蛋白18.48%,碱溶性蛋白30.34%,基质蛋白23.79%;马氏珠母贝蛋白氨基酸组成均衡,呈味氨基酸及支链氨基酸含量高,但在各蛋白组分中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性.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测定的分子量分布结果显示,2种原料蛋白的肌浆蛋白分子量分布范围较宽,集中在200~19 kDa,肌原纤维蛋白分子量分布集中在200~45 kDa,碱溶性蛋白集中分布在41~3 kDa.  相似文献   
189.
7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海洋渔业资源均在衰退,海洋捕捞业面临的危机趋于增大。这一局势已引起了世界渔业管理部门的极大关注,也制定出许多渔业资源管理法现、条例和实施细则,但至今收效甚微。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成因很多,过度捕捞就是其中之一。许多迹象表明,当前我国浅、近海底渔业资源基本上已被充分利用,有些传统经济鱼类资源已经捕捞过度。可以这么说,过度捕捞的责任主要在于渔业生产单位和渔民。一些生产单位往往以高产为荣,拼命追求产量第一,从而盲目发展捕捞工具,增加捕捞强度,使海洋渔业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  相似文献   
190.
北部湾二长棘鲷的生态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1997年12月~1999年6月在北部湾17°53′~21°15′N,106°58′~109°34′E水域进行的4个季节5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北部湾二长棘鲷种群数量分季节、平面和纵深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二长棘鲷的渔获率呈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冬、春季渔获率密度指数高于夏、秋季,以3~5月的渔获率最高;秋末冬初,亲体向湾北部进行产卵洄游,春季产卵后鱼群分布在湾内,幼鱼在沿岸海区成长;二长棘鲷的水深分布也有明显特征,高渔获率主要出现在30~60m水深,尤以30~40m水深海域最高,生物量渔获率和个体数渔获率分别达10·27kg/h和700·9尾/h。此外,本文对二长棘鲷的洄游、数量分布与水系、水团、水温及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地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