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8篇
  7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从长年堆积羊毛的土壤中筛选获得3株具有角蛋白降解功能的菌株,经形态观察和16S rRNA测序初步鉴定,并分别命名为链霉菌NJU-05、金黄杆菌NJU-07、地衣芽孢杆菌NJU-10.同时,进行液体发酵工艺优化,得到NJU-05菌株实验室水平的最佳液体发酵条件:温度为40℃,pH值为9.0,发酵周期为3 d;NJU-07...  相似文献   
22.
以歙县徽州古城墙文化遗产保护为例研究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对歙县徽州古城墙价值进行评估,对徽州地域文化进行梳理,揭示徽州古城墙保护利用的真正价值。规划在做好城墙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工作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更新发展需求与中国明清城墙申遗的要求,将徽州古城墙保护利用、徽州文明内涵阐释与城市内涵式更新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城市文化遗产在城市更新发展中保护利用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3.
24.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用地扩张程度的加剧,如何充分挖潜和提升旧城潜力和特色成为新的关注热点。基于"拼贴城市"理论背景和框架,结合中国旧城更新现状和问题初步提出旧城更新的"拼贴"原则。以涡阳为实证,在旧城更新的区域衔接与协调、要素更新模式、更新内容与时序、公众参与机制等层面,系统地提出了旧城更新的策略重点。  相似文献   
25.
为拓宽噬菌体宿主谱,本研究通过将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特异性噬菌体v B_Eco M_JS09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O157∶H7细菌进行多轮共培养,筛选到了6株能够同时裂解ETEC和EHEC O157∶H7的噬菌体,并多次传代和宿主谱鉴定,选择其中1株噬菌体Bp47-12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双层琼脂平板试验结果表明,噬菌体Bp47-12在平板上均呈现出了典型的裂解性噬菌体特征,空斑透亮,边缘整齐清晰,无晕环噬菌斑;宿主谱鉴定结果表明,ETEC和EHEC O157∶H7菌株均对噬菌体Bp47-12敏感,实现了噬菌体在ETEC和EHEC O157∶H7菌株之间的交叉裂解反应,拓宽了亲本噬菌体JS09的宿主谱;噬菌体Bp47-12能够耐受60℃左右高温,在p H值3~9时效价稳定;最佳感染复数为1;潜伏期为30 min,爆发期为70 min,平均爆发量分别为15;体外裂解试验结果表明,在5 h之内噬菌体Bp47-12能够有效裂解ETEC和EHEC O157∶H7菌株,OD600值下降约0.66;吸附曲线结果表明,在25 min之内,效价为105 PFU/mL的噬菌体Bp47-12能够完全吸附到宿主菌表面。本研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也为拓宽裂解性噬菌体宿主谱和应用噬菌体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
经济社会发展下的土地破碎化是土地利用面临的重大难题。论文基于突变理论,将经济社会发展下的土地破碎化过程划分成3个阶段;并选取江阴市为研究案例,就2005~2010年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下土地破碎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江阴市2005~2010年各镇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与此同时,土地利用破碎程度逐渐增大;2005年有7个镇,土地破碎问题尚不突出,人地系统处于稳定状态,而到了2010年,全部17个乡镇表现出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破碎化的系统非稳定状态;且经济社会发展越高的地区,偏离突变边界越远,土地破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程度逐渐增大;今后应重点考虑经济发达地区土地破碎化整治的问题,提高土地规模化利用水平,提升土地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7.
利用苏州市1985和2010年2期遥感卫星影像,对研究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连通性格局进行了研究,揭示了LUCC与生态连通性变化间关系,提出了通过土地利用调整改善生态环境效应的建议。研究发现:1985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强烈,耕地是减少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而城镇工矿和农居点则是变化幅度和变动程度最为剧烈的土地利用类型;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苏州地区生态连通性变化强烈,全市土地有84.2%区域生态阻力呈现不同程度上升,这源于城镇工况和农居点快速扩张,仅有15.8%区域生态阻力下降,生态连通性提高,这源于土地利用类型向水域和草地的转换。全市生态孤岛面积增加15.84%;通过对农村地区农居点有效整理,将其转变成为更具有生态价值的耕地、水域、草地或林地,是降低苏州地区生态阻力,提高生态连通性,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8.
江苏省农田植被净碳汇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科学地开展区域农田植被净碳汇及其时空格局研究,对采取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达到农田生态系统减源增汇目的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2000—2015年农作物产量、农田投入等相关统计数据估算江苏省农田植被净碳汇,综合运用重心移动、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15年,苏北及苏中地区农田植被净碳汇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苏南地区总体呈下降趋势;江苏省各市农田植被净碳汇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江苏省农田植被净碳汇重心基本分布在江苏省宝应县境内,呈多次振荡式向西北方向迁移;(3)江苏省农田植被净碳汇表现为"北热南冷"相对稳定的空间格局,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农田植被净碳汇水平明显高于沿江地区。总体而言,江苏省农田植被表现为较强的碳汇功能,苏北和苏中地区是未来江苏省农田植被净碳汇的主要潜力区,应根据地区差异,通过制定差别化的农业管理措施发挥农田生态系统整体的生态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29.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