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46篇
基础科学   5篇
  7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71.
4-取代基苯胺棉酚席夫碱的合成及脲酶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脲酶抑制剂能够降低脲酶的活性,减缓尿素的水解,是提高尿素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以天然产物棉酚为原料,通过N-取代基苯胺对其进行化学改性制备高效脲酶抑制剂苯胺棉酚席夫碱(Gos-H),氨基苯甲酸棉酚席夫碱(Gos-COOH)和氨基苯磺酸棉酚席夫碱(Gos-SO3H),并探究其抑制土壤氨挥发的效果。结果表明,棉酚及其衍生物均有较强的脲酶抑制活性。其对刀豆脲酶的抑制IC50值分别如下:Gos,2.61×10-5 mol·L-1;Gos-H,9.93×10-5 mol·L-1;Gos-COOH,1.49×10-4 mol·L-1和Gos-SO3H,1.85×10-4 mol·L-1。抑制土壤氨挥发的IC50值分别为:Gos,5.74×10-5 mol·L-1;Gos-H,3.47×10-5 mol·L-1;Gos-COOH,2.27×10-5 mol·L-1和Gos-SO3H,1.75×10-5 mol·L-1。总体来说,改性引入的含O基团能够增加棉酚席夫碱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72.
【目的】分析和鉴定长叶竹柏叶片和枝条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测定长叶竹柏叶片和枝条挥发油及其甲醇提取物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为长叶竹柏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长叶竹柏叶片和枝条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以抑菌圈法和薄层层析—生物自显影法分别测定长叶竹柏枝叶挥发油和甲醇提取物对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长叶竹柏叶片和枝条挥发油的得率分别为0.104%和0.078%。从长叶竹柏叶片挥发油中鉴定出45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2.63%,主要成分为(1R)-α-蒎烯(34.50%)、大根香叶烯B(22.82%)、大根香叶烯D(5.46%)、绿花烯(4.74%)和α-古芸烯(3.15%);从长叶竹柏枝条挥发油中鉴定出44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5.51%,主要成分为(1R)-α-蒎烯(43.86%)、δ-杜松烯(7.93%)、1-石竹烯(4.92%)、(3aS,3bR,4S,7R,7aR)-7-methyl-3-methylidene-4-(propan-2-yl)octahydro-1H-cyclopenta[1,3]cyclopropa[1,2]benzene (4.91%)、2-isopropyl-5-methyl-9-methylene[4.4.0]dec-1-ene(3.72%)、古巴烯(3.68%)、γ-杜松烯(3.60%)和蒜头环烯(3.04%)。长叶竹柏叶片和枝条挥发油对供试细菌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但差异不明显;长叶竹柏叶片挥发油对根癌土壤杆菌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9.0±0.0 mm,而枝条挥发油对溶血葡萄球菌和黄瓜角斑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均为8.3±0.6 mm。除桉树青枯病菌外,长叶竹柏叶片和枝条甲醇提取物对其余6种供试细菌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叶片甲醇提取物对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强于枝条。【结论】长叶竹柏叶片和枝条中的抗菌活性物质主要为非挥发性的物质,可作为天然抗菌活性物质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3.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修饰载体的双金属催化剂,利用XRD、N2物理吸附、TGA和SEM技术对其进行表征分析,并研究了双金属催化剂对生物油基酚类衍生物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修饰后的载体催化剂Ni Cu/HZSM-5-La2O3的比表面积为271.03 m2/g、孔径为5.86 nm,属于介孔,稳定性得到提高;其中催化剂Ni Cu/HZSM-5-La2O3对愈创木酚具有较好的加氢脱氧效果,转化率、烃类含量和得率分别为96.29%、70.69%和40.93%。提质液中主要以环烃和芳香烃为主。  相似文献   
74.
不同树种木粉/PVC复合材料天然耐腐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5种不同树种木粉与PVC制备木塑复合材料,通过人工模拟加速试验对比研究不同组别复合材料对采绒革盖菌和绵腐卧孔菌的天然耐腐性差异,采用扫描电镜(SEM)和水分吸附测试深入分析腐朽菌对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及界面结合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组别复合材料对彩绒革盖菌耐腐性排序为:杉木/PVC马尾松/PVC白千层/PVC枫香/PVC尾巨桉/PVC复合材料;对绵腐卧孔菌耐腐性排序为:杉木/PVC尾巨桉/PVC、白千层/PVC、马尾松/PVC枫香/PVC复合材料。腐朽菌菌丝可通过木粉和PVC树脂界面结合空隙处进入试样内部进行侵蚀,从而降低复合材料间的界面结合,使其水分吸附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5.
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采自广东省湛江市的蓝花楹(Jacaranda mimosifolia)木材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蓝花楹主要木材结构特征为散孔材,单管孔和短径列复管孔,单穿孔;木射线为同型单列,轴向薄壁组织主要为环管束状、翼状、聚翼状;蓝花楹木材导管分子窄而短,纤维短、纤维壁有薄有厚,木射线短.通过对引种蓝花楹木材纤维形态分析可知,该木材适宜做造纸用材.  相似文献   
76.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及防控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香蕉是世界第2大水果作物,也是世界贸易量最大的水果。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cubense,Foc)引起的香蕉枯萎病是香蕉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极大地限制了世界香蕉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其病害发生、病原生物学、侵染过程、病害流行、基因组测序、香蕉与Foc互作以及病害防控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但鲜见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评述。本文就香蕉枯萎病的发生历史和危害现状、病原小种和遗传多样性以及防控方法等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以期为该病害的研究和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7.
【目的】研究聚硅氧烷 - 聚丙烯酸酯季铵盐嵌段共聚物(Six-Q5)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细胞膜的影响,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 PI 染色后在微分干涉显微镜下观察菌 丝形态表征 Six-Q5 对水稻纹枯病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通过考马斯亮蓝法、蒽酮 - 硫酸法及电导率法表征 Six-Q5 对水稻纹枯病菌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利用丙二醛(MDA)试剂盒测定丙二醛的含量变化表征 Six-Q5 对 水稻纹枯病菌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结果】经过 Six-Q5 处理的菌丝显微镜下可观测到荧光亮斑,菌丝培 养液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电解质变化均明显区别于对照,水稻纹枯病菌菌丝及菌丝培养液中的 MDA 含 量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 PDMS 嵌段长度的不同,其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细胞膜的影响也有所 差别。【结论】实验结果表明,Six-Q5 破坏了水稻纹枯病菌细胞膜的完整性,改变了细胞膜的渗透性及细胞膜 的结构功能完整性;且随着 Six-Q5 嵌段长度增加,其影响更加显著。细胞膜是 Six-Q5 抑制水稻纹枯病菌一个作 用靶点。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究3种壳类生物质炭对南方红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影响,以期为南方红壤改良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慢速热解法制备3种壳类生物质炭并对其进行表征,通过室内试验,研究添加3种壳类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容重、pH以及速效钾含量的动态影响。【结果】在1~90 d处理期内,松子壳炭、稻壳炭和油茶壳炭的施加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在30~90 d内,施加5%(w)松子壳炭使有机质含量较对照(CK)组上升了258.94%~284.92%,施加5%(w)稻壳炭使速效钾含量较CK组上升了429.98%~716.58%;1~90 d处理期内,施加5%(w)稻壳炭降低了土壤容重,在30~90 d内,施加5%(w)稻壳炭使土壤容重较CK组下降了9.72%~15.38%;在1~90 d处理期内,施加油茶壳炭显著提高了土壤pH,在30~90 d内,施加5%(w)油茶壳炭使土壤pH较CK组增加了16.91%~29.53%。另外,不同施加量的松子壳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90 d处理期内,施加8%(w)松子壳炭能较稳定地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pH和速效钾含量,降低土壤容重。【结论...  相似文献   
79.
针对传统水凝胶生成的聚合物网络通常为各向同性,存在机械强度差、刚度低等问题。本研究以巴沙木为原料,通过冰模板法和淬火法,在定向排列的脱木素纤维素骨架中构筑具有纤维取向的聚乙烯醇(PVA)微纳网络,构建用于高效吸附水中铜离子的高强度各向异性PVA木基水凝胶(PWH),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电子万能力学试验机表征复合水凝胶的形态结构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脱木质素工艺可以增加木质纤维的结晶度,PVA成功复合后保留了木材各向异性纤维骨架,脱木质素2 h的水凝胶(PWH-2)综合性能最优;PWH-2在5%应变下循环压缩80次后,样品能量损耗仅为0.022 8 MPa/mm,高度保持率高达97.37%,具有优异的抗压强度和弹性;PWH-2定向排列的多孔结构有助于铜离子在其内部迁移,提高吸附性能,在25℃、pH 5、铜离子质量浓度40 mg/L的模拟废液中,对铜离子的吸附率可达77.27%,经4次循环利用对铜离子的吸附率仍可达40.11%。动力学和等温线研究结果表明,PWH-2吸附铜离子过程满足拟一级动力学模型,遵循Langmuir等温线模型。该研究为构建高效可持续吸附重金...  相似文献   
80.
生命健康、精密仪器和国防信息等领域对电磁屏蔽/吸波材料均有迫切的需求,但传统金属基电磁屏蔽/吸波材料存在屏蔽效能质量比低、易造成二次环境污染和屏蔽机理单一等不足,而新型碳基纳米电磁屏蔽/吸波材料制备烦琐、价格昂贵。木材及其衍生品具有多级孔结构、强重比高、绿色低碳、易加工、可再生等天然优势,开发轻质、环境友好的木基电磁屏蔽/吸波材料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系统分析和讨论了国内外木基电磁屏蔽/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电磁屏蔽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比了涂层型、填充型、碳化型3种制备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总结了制备工艺、孔隙结构、导电/磁性填充组分等因素对电磁屏蔽和吸波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木基电磁屏蔽/吸波材料中的电磁屏蔽机理和吸波机制,以及木质材料的各向异性结构对屏蔽性能的调控机制,最后对木基电磁屏蔽/吸波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可为木基电磁屏蔽/吸波材料的研发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