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3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40篇
林业   16篇
农学   68篇
基础科学   21篇
  507篇
综合类   702篇
农作物   80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37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通过17个大田试验,研究了湖北省棉花磷肥施用效果及磷肥最佳用量。结果表明,适量施用磷肥棉花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施磷比对照增加产量83-746千克/公顷,平均增加327千克/公顷,平均增产率为11.6%;施磷纯利润平均为1695元/公顷,产投比平均为7.54。  相似文献   
102.
为探究Cd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环境的影响,以黑麦草为供试植物、变形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为供试AMF,以Cd浓度(0、10、20、30 mg·kg-1)和是否对黑麦草接种AMF为双因素,设计8个处理,开展盆栽试验。结果显示:随着Cd浓度增加,AMF侵染率和孢子数量显著(P<0.05)降低。相同Cd浓度下,接种AMF显著(P<0.05)改善了黑麦草的根系构型(根系总长度、根系总投影面积、根系总体积、根尖数、根分叉数)。在相同Cd浓度下,接种AMF显著(P<0.05)增加了土壤中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以及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和总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这说明,接种AMF能够通过改善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环境、提高土壤相关酶活性和球囊霉素含量等,增加植物抗性。  相似文献   
103.
钼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同时也是一种重金属元素。以往对钼的研究主要关注钼缺乏对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危害,对钼污染导致的生态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较少。本文在分析我国土壤钼污染现状及其生态风险的基础上,综述了钼污染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钼对植物的毒害阈值及其影响因子,以及植物对钼污染的耐性机制,并展望了未来土壤-植物系统钼污染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土壤钼污染的风险管控及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为探究稻-再-油/肥轮作和施氮对水稻产量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于2015-2017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进行稻-再-油/肥轮作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T1:稻-再-油轮作,三季均不施氮;T2:稻-再-油轮作,三季施氮量为165、120和180 kg·hm-2;T3:稻-再-肥轮作,三季施氮量与T2相同;T4:稻-再-闲轮作,前两季施氮量与T2相同。研究各处理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并利用Richards方程拟合水稻强、弱势粒的灌浆过程。结果表明:①2015-2017年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均表现为T3>T2>T4>T1。与T4相比,2016-2017年T2处理的头季稻和再生稻分别增产8.4%和14.4%、22.2%和17.7%,T3分别增产12.7%和17.9%、25.1%和244%;与T1相比,2015-2017年T2处理的头季稻和再生稻分别增产35.1%和22.0%、36.4%和30.3%、651%和65.6%。②在稻-再-油/肥轮作和施氮条件下,2017年头季稻和再生稻籽粒灌浆特性表现一致。与T4相比,T2、T3均能提高头季稻和再生稻强势粒起始势和弱势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干物质量;与T1相比,T2延长头季稻和再生稻强、弱势粒有效灌浆期,从而实现头季稻和再生稻籽粒粒重增加,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05.
指出了环境生态工程采用生态学理论,强调将环境问题于系统内解决,使受污染的环境能够适时与周边的大自然友好和谐地融为一体,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已经逐步发展为最受欢迎的修复水体的技术之一。凤眼莲是修复污染湖泊的良好先锋植物,但其易泛滥成灾和含水量甚高的特性限制了人们对其大规模的使用。本着环境生态工程的理念,建立了凤眼莲动态模块化的浮床装置,利用风能为浮床装置提供电能,结合装置内的螺旋桨动力结构使浮床移动,通过旋转吊臂滑轮和底部尼龙网结构使凤眼莲机械化原位去水。此设计在实现低廉、高效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和重金属等污染问题的同时,也有效解决了凤眼莲可能泛滥成灾的隐患,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06.
菜稻菜轮作模式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提出的一种高效利用并能改善土壤环境的耕作模式。为探讨菜稻菜模式对农田土壤重金属的影响,以蔬菜连作、水稻连作作为对照,在东莞市开展大田试验,研究菜稻菜模式下土壤Cd各赋存形态的分布特征、变化规律以及农作物可食部分对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菜稻菜轮作和蔬菜连作对Cd全量及赋存形态无明显影响,水稻连作处理能降低耕层土壤Cd全量、可交换态、可氧化态、残渣态含量;土壤中Cd大多以活性较高的形态存在,各赋存形态的含量高低顺序为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残渣态,土壤中Cd可还原态能与可氧化态、残渣态进行相互转化;水稻对Cd的富集能力要远高于蔬菜,在推广菜稻菜模式时要慎重考虑水稻Cd的超标风险。  相似文献   
107.
水文连通性是指泥沙、营养盐等各种物质以水为载体,在空间异质景观或斑块间进行迁移、传输或扩散的便利程度,对流域产沙具有重要影响。为评估基于水文连通性模拟流域输沙量的可行性,以堵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90—2010年流域土壤侵蚀、水文连通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以此估算了流域输沙量。结果表明:1990—2000年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与连通程度不断增加,连通性等级主要由低和中低连通性转变为中高和高连通性。2000—2010年流域连通程度和土壤侵蚀模数均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此外,输沙量估算值与实测值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R2=0.92),但由于未考虑水库、湖泊等对泥沙输移的拦截效应,输沙量估算值要高于实测值,后续研究需将其纳入模型以更准确地评估流域输沙量。研究结果对于提高模型的适用性以及理解流域泥沙输移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角果皮作为典型的非叶器官,其光合作用不仅是油菜(Brassica napus L.)光合作用的重要补充,更是生育后期产量建成的重要碳源。我们研究了氮、钾营养及氮钾配施对冬油菜角果形态、角果皮光合特性、光合器官氮分配的影响及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差异机制。  【方法】  采用双因素田间试验,设4个施氮量(N 0、90、180、270 kg/hm2,分别以 N0、N90、N180、N270表示),两个钾用量(K2O 0、120 kg/hm2,分别以K0、K120表示),试验共计8个处理:N0K0、N0K120、N90K0、N90K120、N180K0、N180K120、N270K0、N270K120,每个处理3次重复。在角果期测定角果形态参数、净光合速率(An)、角果皮氮钾养分含量、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以及最大羧化速率(Vcmax)等相关光合、生理参数,并计算角果皮氮素在光合器官(羧化系统、电子传递系统和捕光系统)的分配比例。  【结果】  与N0K0处理相比,氮钾配施处理单株角果数增加了1.7~3.0倍,角果长和角果面积分别提高了12.1%~30.2%和9.9%~43.8%。在不同氮肥施用量下,施钾后角果皮氮含量平均降低了19.5%;在不同施钾量下,氮肥施用后角果皮钾含量平均降低了20.9%。氮钾配施处理角果皮气孔导度(gs)、叶肉导度(gm)、Vcmax及An较N0K0处理平均提高了11.1%、158.8%、88.2%和115.0%。与N0处理相比,施氮后角果皮光合系统氮库平均增加了51.1%,但羧化系统(Ncb)和电子传递系统(Net)中氮分配比例分别下降了8.4和2.5个百分点,PNUE降低了21.1%;相反,施钾后角果皮光合氮库和分配比例分别较K0处理提高了28.7%和15.6个百分点,其中Ncb和Net氮库分别提高了35.9%和31.4%,PNUE增幅高达65.7%。与N0K0处理相比,尽管氮钾配施对角果皮光合系统氮分配比例的提升作用较小,但光合系统氮库容量增加了90.7%,远高于单施氮肥或钾肥对角果皮光合氮库的提升幅度。PNUE与角果皮钾含量和光合系统中各组分氮分配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角果皮氮含量及氮钾比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  氮钾配施一方面提高了角果皮光合面积、协调氮钾营养平衡、降低CO2传输阻力,另一方面增加了角果皮光合氮库、改善了光合系统中氮分配比例,从而提高了角果光合能力、优化了PNUE。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氮钾肥要合理配施,最大化个体光合潜能,进而提高群体生产力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9.
土壤环境中的小分子有机酸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分子有机酸是土壤环境中一类重要的活性物质。土壤中的小分子有机酸主要来源于植物根系的分泌、动植物残体的分解、微生物的分泌与合成、土壤中有机物的转化等,其组成比较复杂,主要为脂肪族和芳香族羧酸,且在土壤中的含量较低(小于10 mmol/kg)。土壤中的小分子有机酸具有重要的环境效应,除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毒性和生物有效性有影响外,同时还对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降解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作用机制不同。本文对土壤环境中的小分子有机酸的来源、种类及其环境效应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小分子有机酸的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0.
菹草对微污水中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型围隔中的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研究其对微污水中Cd2+、Cr3+、Cu2+、Zn2+、Ni2+、Mn2+等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累积和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有沉水植物菹草生长的情况下,上覆水中重金属去除效果明显高于没有菹草生长时的情况;菹草对不同重金属有着不同的吸收富集能力,对重金属Cd2+、Mn2+、Ni2+具有超积累的富集作用,其中对Mn2+的富集作用最为显著,即菹草是一种喜锰和耐锰的水生植物;菹草不同部位重金属积累量也大不相同,菹草茎叶对Cd2+的单位富集能力很强,新叶中Cr3+、Cu2+、Zn2+、Ni2+、Mn2+等重金属单位含量高于老叶、根部和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