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8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66篇
林业   482篇
农学   45篇
基础科学   28篇
  168篇
综合类   710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50篇
园艺   54篇
植物保护   6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银杏2年生苗苗高、地径生长过程运用Logistic方程进行模拟,相关系数均在0.97以上,银杏高生长在萌芽展叶后直接进入速生期,地径生长速生期开始与结束均要晚于苗高生长速生期,不同家系苗高、地径生长速生期的停止期差异较大。银杏苗期叶片的叶长、叶宽、单叶干重、单叶鲜重、平均单叶面积等形态指标的年生长节律呈S型曲线、内含物的年变化规律呈双峰型曲线。研究表明:苗高与地径生长的速生期终点、成熟健康叶片的叶面积、9月初的叶片总内酯含量、9月底的叶片总黄酮含量等性状可作为叶用银杏家系苗期选择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2.
诱导杨树抗溃疡病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100、500、1000ppm-浓度的5406细胞分裂素和稀土分别诱导群众杨的离体枝条,3d后进行接种。实验证明,用“5406”发病率降低了63.3%~70%,病情指数降低了51.5~65.2;用稀土发病率降低了60%~70%,病情指数降低了29.1~73.9。接种后的群众杨皮部SOD活性在72~96h内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呼吸强度48h达到最大值,96h明显减弱,并基本稳定。发病后,皮部总蛋白含量增加1.7~4.4倍(对照总蛋白含量仅增加0.9倍),增加的量随诱导剂的浓度增大而增多。  相似文献   
83.
黄土半干旱区集水造林条件下林木生长适宜的土壤水分环境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50  
2000年在山西方山,采用LI-6200光合测定系统和LI-1600稳态气孔仪,对不同集水措施试验地的刺槐、侧柏和苹果的生理指标进行了实地观测,并辅以相同树种实地盆栽苗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林木生理指标观测,研究了林木净光合速率、羧化效率、水分利用效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维持刺槐、侧柏和苹果净光合作用的最佳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7.13%、15.9%和16.11%,三树种维持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土壤含水量依次为13.23%、10.66%和12.38%;羧化效率最高时的土壤含水量临界值依次为15.7%、15.5%和15.8%;土壤水合补偿点分别为4.55%、3.91%和4.49%。上述三树种蒸腾速率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8.82%、19.70%和16.33%。根据集水造林的基本构思,可选取维持最佳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土壤含水量临界值作为集水造林林木密度调控的土壤水分阈值和林木需水量的低限计算条件。这一指标可量化为刺槐10%-13%,苹果10%-12.5%,侧柏9.5%-11%。  相似文献   
84.
银杏半同胞家系苗期根皮过氧化物同工酶试验分析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40个银杏半同胞家系2年生苗根皮氧化物同工酶的试验分析表明:银杏根皮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相对简单,仅表现为2种类型。染色过程中,在染色时间过长使胶板变褐的同时,出现了迁移率较大的透明亮带,并且不同的家系酶带数不同。  相似文献   
85.
稀土对刺槐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项研究阐明了镧(La)、铈(Ce)混合硝酸稀土对刺槐子呼吸强度、实验室发芽率、场圃发芽率的影响。利用500ppm稀土溶液浸种12小时,可使刺槐种子呼吸强度提高43.0%;实验室发芽率提高18.7%;场圃发芽率提高48.0%。明显促进了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86.
太岳山油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和分析油松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特征及生物量,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方法,研究了各影响因子不同梯度水平下林下生物量所呈现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油松人工林林下草本生物量大于灌木生物量,草本层植被生物量为0.339 8~1.322 9 t·hm-2,灌木层生物量为0.018 1~0.289 2 t·hm-2;加权后的关联度与原始关联度排序大致相同,关联性最为密切的因子同为林分均高、林分胸径及林龄,但加权后各单因子关联度数值间差异性增加;以样地作为各单因子聚合的系统进行聚类,样地划分为4个类型,分类结果可反映林下生物量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87.
植被覆盖度是表征植被生长状态、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参数,对景观格局变化、城乡发展研究有重要意义。为揭示社会经济活动对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布的影响,基于局部加权回归法构建时间序列曲线,以丽江坝区1987、1991、1994、2010、2018年5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回归趋势与同心圆空间梯度模型获得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987-2018年,研究区的主城区内和村落周边的植被覆盖发生了明显退化;主城区内植被覆盖的地区破碎化程度高于郊区,主城区内中低、中等覆盖度地区的斑块形状逐渐复杂、景观连接度增加,中高、高植被覆盖度地区斑块形状越发规则,高植被覆盖度地区的连接度逐渐降低;主城区及其周边的中低、中等植被覆盖度的斑块分布逐渐密集,中高、高覆盖度的斑块聚集度逐渐降低;日照时数、人口密度、公路客运量、财政收入是丽江坝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8.
覆盖对城市裸露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覆盖材料对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方法  通过控制试验,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以脲醛树脂为胶黏剂制备的有机覆盖垫(NQ)、有机覆盖物(Y)、树皮(S)、木片(M)、鹅卵石(E)、陶粒(T)覆盖和无覆盖(CK)6种覆盖材料下的土壤真菌群落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分析。  结果  6种覆盖材料中,树皮处理下的土壤真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以脲醛树脂为胶黏剂制备的有机覆盖垫处理下的土壤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最低。不同覆盖处理的土壤中,真菌物种和优势物种存在差异。在门水平上,子囊菌门为最优势菌门,相对丰度为70.84% ~ 86.86%,远远大于次优势的担子菌门(相对丰度为3.27% ~ 12.78%)。在属水平上,有机覆盖垫、鹅卵石、陶粒、树皮以及无覆盖处理中g_unclassified_o_Hypocreales为最优势属,在木片覆盖处理中,最优势属为毛壳菌属,在园林绿化废弃物覆盖处理中g_unclassified_o_Eurotiales为最优势属。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速效磷含量与土壤真菌多样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与土壤真菌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P < 0.05);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真菌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P < 0.05),与土壤真菌丰富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P < 0.01)。毛壳菌属、g_norank_p_Mucoromycota、g_unclassified_f_Pyronemataceae、镰刀菌属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  结论  覆盖措施能够影响土壤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以及群落结构,不同覆盖材料对土壤真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以及群落结构影响不同。土壤速效磷、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的重要因素,不同物种对于环境因子的响应也存在差异。本研究设置的6种覆盖材料中,使用树皮作为覆盖物处理下的土壤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   相似文献   
89.
基质载培是无土栽培的主要方式,被广泛应用在苗木栽培和生产中,近年来,利用农林废弃物进行有机栽培基质的生产成为研究热点。在有机废弃物中添加一定比例的保水材料进行高持水性成型有机栽培基质的研发和生产,对促进农林废弃物的基质化利用和林地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分析有机基质发展及实际应用中出现问题的基础上,综述了高持水性成型有机栽培基质的应用现状、基质的水分调制、基质对土壤的改良情况,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为今后栽培基质的发展提供思路。参72  相似文献   
90.
  目的  为提高华北落叶松抚育剩余物的利用率,探索不同处理方式对抚育剩余物分解速率的影响,加快抚育剩余物分解速率,恢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使其保持长期较高的生产力。  方法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抚育剩余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粉碎、尿素、EM菌和木醋液4种处理方法,进行4因素5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通过对剩余物进行25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方式随时间变化对华北落叶松抚育剩余物分解的影响。  结果  分解率最高的9号处理(0.3 ~ 0.5 cm的颗粒直径,9 kg/m3的尿素溶液,稀释倍数为1 000的EM菌,稀释倍数为0的木醋液)是分解率最低的22号处理(大于1.0 cm的颗粒直径,3 kg/m3的尿素溶液,稀释倍数为0的EM菌,稀释倍数为1 000的木醋液)的2.04倍。4个因素对剩余物分解最有利的水平分别是:0.3 ~ 0.5 cm的颗粒直径,3 ~ 9 kg/m3的尿素溶液,稀释倍数为500的EM菌,稀释倍数为600 ~ 800倍的木醋液。从最优9号处理组合中可以看出,各个因素的水平不一定都在最有利的水平之内,推测其中可能存在综合效应的影响,但还需进行试验证明。  结论  通过研究使用不同处理方式处理抚育剩余物,得出颗粒直径对剩余物分解率的影响最大,而4个因素共同作用对分解率的影响普遍大于单一的尿素溶液、EM菌和木醋液的处理。为加速人工林抚育剩余物分解,以保持林分较高的生产力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