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0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篇
  50篇
综合类   63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81.
调查和测定了拜泉县上升乡进步小流域内的土壤养分、重金属以及水质pH值、氟化物、氰化物、重金属等的含量,并对土壤质量和水质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在实际生产中为绿色肉鹅食品的生产基地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域的土壤肥力高,为1等级别;土壤重金属含量均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综合指数P≤0.7,属于安全等级,达到了1级标准;水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中的禽畜用水质量的标准,水质单项污染指数均<1.0,综合污染指数≤0.5,水质量等级为1级。因此,在典型调查区域内,利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推行肉鹅的放牧式散养模式,是发展寒地绿色肉鹅食品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82.
针对传统农业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效率不高、缺乏统筹安排、评价后成果材料分散、不利于扩大评价延伸服务等问题,作者通过研发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信息系统,提高了服务效率,减少了工作失误,延伸评价服务,分享交流经验。文章对系统用户进行了设定,对流程信息化如提交申请、材料审查、签订协议、组织评价等环节进行了梳理,并讨论了系统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通过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建设可以有效提升评价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提高科技成果评价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3.
为阐明控释肥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和硝态氮残留的影响,该研究以郑单958(夏玉米)和济麦22(冬小麦)为供试材料,设不施氮对照(CK)、常规施氮(FFP)、优化施氮(OPT)、含30%控释尿素的控释掺混肥(夏玉米)和含50%控释尿素的控释掺混肥(冬小麦)(CRBF1)、含50%控释尿素的控释掺混肥(夏玉米)和含70%控释尿素的控释掺混肥(冬小麦)(CRBF2)共5个处理,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的冬小麦、夏玉米及周年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可显著提高麦玉轮作系统单季和周年作物产量(P<0.05)。与FFP相比,CRBF1和CRBF2处理的夏玉米、冬小麦和周年产量分别提高了1.4%~3.0%、1.9%~3.4%和1.6%~3.1%(P>0.05)。施氮显著增加了麦玉轮作体系的土壤N2O和CO2的周年排放(P<0.05)。CRBF1和CRBF2处理的土壤N2O周年排放总量较FFP处理显著降低了27.7%~34.6%(P <0.05)。施氮显著增加了麦玉轮作体系的周年全球增温潜势(GWP)(P<0.05)。CRBF1和CRBF2处理的周年GWP较FFP处理降低了4.2%和5.7%,其中CRBF2处理差异显著(P<0.05)。施氮降低了麦玉轮作体系的周年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CRBF1和CRBF2处理的周年GHGI较FFP处理降低了5.6%~8.6%(P>0.05)。与FFP相比,CRBF1和CRBF2处理的10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降低30.6%~34.3%(P<0.05),减少了硝态氮淋失风险。综上所述,控释掺混肥在稳定作物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硝态氮残留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麦玉轮作体系的轻简高效氮肥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4.
黄淮海夏玉米一次性施肥技术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一次性施肥技术对黄淮海夏玉米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黄淮海夏玉米区实现减肥增效、节本增收及轻简化生产技术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年和2016年在河北、河南、山东三省选择8个试验地点进行控释氮肥随夏玉米播种一次性施用大田试验。与普通氮肥分次施用(习惯施肥(FP)和优化施肥(OPT))对比,通过设置控释氮肥等量投入(CRFA)、减量20%控释氮肥投入(CRFA80%N、CRFB80%N和CRFC80%N),研究一次性施肥技术对黄淮海夏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并验证一次性施肥技术的减量施氮可行性。【结果】(1)与农民习惯施肥(FP)相比,一次性施肥处理对黄淮海区夏玉米株高、穗部性状和两年的平均产量均无显著影响,氮肥农学效率和表观利用率虽有所提高,但未达显著性差异;但一次性减氮施肥处理较FP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了33.85%以上(P0.05)。此外,CRFA、CRFA80%N、CRFB80%N和CRFC80%N处理相比农民习惯施肥(FP),每季平均节氮量分别为8.15、50.65、50.65、50.65 kg N·hm~(-2),增加纯收入927.40元/hm~2以上。(2)除CRFA处理外,其余一次性施肥处理的硝态氮量均显著低于习惯施肥处理(FP);一次性减氮施肥处理(CRFA80%N、CRFB80%N、CRFC80%N)0—90 cm土层NO_3~--N含量显著低于优化施肥处理(OPT)(P0.05)。【结论】一次性施肥技术实现了黄淮海夏玉米的轻简化施肥,提高了氮肥的利用效率,能够在保证稳产增产的前提下,实现氮肥的减量施用;推荐减少20%氮用量的CRFA施肥模式在黄淮海夏玉米生产上一次性施用。  相似文献   
85.
为了解我国堆肥原料种类和理化性质,于2017-2018年对全国346家有机肥生产企业开展调研,采集堆肥原料样品并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累计采集动物粪便、作物秸秆、园林废弃物、蔬菜尾菜、农副产品加工副产物和餐厨垃圾等堆肥原料样品共36种523个,未采集到马粪、驴粪、骡子粪和圈粪。畜禽粪便氮磷钾总养分呈升高趋势,牛粪、猪粪、羊粪和鸡粪与20 a前相比分别增加27.4%、8.2%、1.7%和26.9%,其中氮增加幅度为-12.5%~19.7%,磷增加幅度为17.1%~56.1%,钾增加幅度为-8.2%~21.9%。不同原料N/P差异性大,畜禽粪便N/P普遍低于秸秆类。在过去的20 a间,马粪、驴粪、骡子粪和圈粪等不再是主要的堆肥原料。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堆肥N/P与C/N呈显著正相关,堆肥时可通过调控C/N获得适宜的N/P,减少土壤磷素累积。  相似文献   
86.
土壤线虫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高寒草甸植物对氮沉降极为敏感,但增氮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仍不明确。本研究在西藏那曲高寒草甸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0、7、20、40 kg N·hm-2·a-14个增氮水平(硝酸铵),研究增氮对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氮显著改变了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的群落组成,并且降低了线虫多样性和均匀度;2)N20、N40显著提高了食细菌线虫(Ba)类群的相对丰度,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0.4%和31.7%;3)线虫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表现为Nck>N40>N20>N7,不同处理间植物寄生线虫指数(plant parasite index,PPI)、自由线虫成熟度指数(maturity index,MI)、瓦斯乐思卡指数(wasilewska index,WI)无显著差异。在不同增氮条件下,线...  相似文献   
87.
针对北方设施菜地土壤质量下降,尾菜资源浪费的问题,对不同蔬菜的尾菜进行发酵,分析研究发酵液的理化性质;并采用大田试验,研究发酵液与有机无机配施对设施菜地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菜、番茄两种尾菜发酵液抗氧化系统活性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其中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活性均表现为发酵60 d高于发酵30 d的,两者都显著高于未发酵的尾菜;而两种发酵液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与尾菜相比,发酵30 d和60 d后该指标显著降低;与发酵30 d相比,发酵60 d时白菜和番茄尾菜发酵液纤维素酶和蔗糖酶含量均显著提高;而两者过氧化氢酶含量却随发酵时间而显著降低;番茄和白菜尾菜发酵液可溶性碳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大田试验表明,有机肥+化肥(减半)+番茄发酵液处理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速效磷、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从根际土壤微生物量氮磷含量来看,有机肥+化肥(减半)+番茄发酵液处理时土壤微生物量氮磷含量、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而有机肥+化肥(减半)+两种尾菜发酵液处理番茄酸度最低,而氨基酸、Vc含量最高。上述结果表明,相对于发酵30 d时,两种尾菜发酵60 d田间应用效果较佳,特别是番茄尾菜发酵液的基施有机肥+化肥(减半)+两种尾菜发酵液处理效果最优,在实际生产中能够部分替代有机肥与化肥施用。  相似文献   
88.
为研究有机无机肥减量及其配施等措施对设施栽培番茄产量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在设施栽培条件下,以番茄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有机无机肥减量及其配施等措施对番茄产量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与传统有机肥施用量105.00×103 kg/hm2相比,有机无机配施较番茄传统施肥模式增产12.99%;施用有机肥减量25%,50%时,番茄产量较传统施用有机肥分别增产8.55%,8.84%,施用无机肥减量至50%,番茄产量显著降低.在番茄生长中期,有机肥和无机肥减量施肥处理中土壤中各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当有机肥减量25%,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钾含量较传统施用有机肥模式分别增加1.41%,2.64%,10.34%;在番茄收获后,各施肥处理土壤中养分含量随施肥量减少而降低,无显著性差异;与番茄生长中期相比,有机无机配施处理0~20 cm,20~40 cm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分别由67.33,28.93 mg/kg增至90.95,40.66 mg/kg,40~60 cm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由21.40 mg/kg降至14.97 mg/kg,而60~80 cm和80~100 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基本持平;随施氮量减少,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降低,也降低其淋溶风险.与传统施用量105.00×103 kg/hm2相比,当地设施番茄施肥总量可降低25% ~50%,并适当采用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既可使番茄略微增产、降低土壤中硝酸盐淋溶风险,也能使土壤养分含量更适宜作物生长,维持土壤生产力.  相似文献   
89.
为探讨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橘园土壤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7月采集连续单施化肥、厩肥+化肥和单施生物有机肥10~12年的橘园土壤,并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线虫、螨和蚯蚓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与单施化肥(F)处理相比,厩肥+化肥(M)和单施生物有机肥(O)处理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并提高了细菌/真菌比例,表明肥料碳主要通过快速的细菌通道在生物群落内进行周转;共鉴定得到土壤线虫664条,F、M和O处理的线虫密度分别为每100 g干土188、163条和293条.与F相比,M和O处理显著提高了食细菌线虫的数量(P<0.05),另外,O处理显著提高了植物寄生线虫的数量(P<0.05);共捕获土壤螨46523只,F、M和O处理中螨的密度分别为19548、19195只?m-2和7483只?m-2.与F处理相比,M和O处理的螨总数下降,但捕食性螨数量上升,表明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共分离得到蚯蚓80条,F、M和O处理中的蚯蚓密度分别为11、37条?m-2和33条?m-2.M和O处理中的蚯蚓数量及群落多样性显著高于F处理(P<0.05),蚯蚓数量和多样性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物质分解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研究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改变了橘园土壤生物群落结构,总体上促使土壤生物群落结构向有利于土壤养分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0.
根际反硝化作用与N2O释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根际反硝化作用及N2O的释放进行了综述。反硝化过程与N2O的产生及释放有密切的关系。反硝化作用产生的N2O量不仅取决于反硝化速率,而且也取决于那些影响反硝化产物N2O/N2比值的参数。在植物根际这一特殊土壤区域中,反硝化作用受NO3^-,C及O2的综合影响,豆科作物根瘤是一个特殊的根际系统,根瘤菌的反硝化作用及N2O释放应引起更大的关注。植物根际不仅对反硝化作用产生影响,而且对N2O释放也起了重要的通道作用,特别是对渍水土壤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最后指出了一些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