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9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53篇
综合类   10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本文是以北京市原崇文区大都市街东绿地景观工程项目为例,主要介绍从制订设计方案到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方案充分考虑到大都市街作为特色大街的定位,强调绿地装饰功能的同时使其休憩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再者是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绿地景观进行再创造,在保持原设计思路的同时,使整体景观效果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小流域植被生态用水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黄土丘陵区安家沟小流域为例,计算了植被最小需水量,评价了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用水量。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蒸散量均与植被类型和降雨量密切相关。对于相同年份,乔灌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和蒸散量都显著地大于农地;对于相同的植被类型,干旱年份(2 0 0 2年)的土壤含水量和蒸散量都显著小于湿润年份(2 0 0 3年)。(2 )从月尺度来说,不论是干旱年还是湿润年,植被生态用水在生长季节旺季均低于其最小生态需水量;从年尺度来说,干旱年份所有植被生态用水均低于其最小生态需水量,但湿润年份所有植被(除小麦外)生态用水都可以达到其最小生态需水量;以多年平均降雨量为标准,马铃薯和沙棘可以达到其最小生态需水标准,其它4种植被类型都不能达到其最小生态需水标准。本文建议:对于半干旱黄土丘陵地区,植被恢复不宜以乔灌林为主,并注意斑块形状和种植密度;在植被恢复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人工方法,促进自然恢复,以加快植被恢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激光微地貌扫描仪的开发研制及在坡面侵蚀研究应用初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光线的反射与聚焦成象原理,将地表高程转换成不同物象点位置的电信号,再经计算机处理成数字高程模型,即形成用于获取地表糙度数字高程模型的激光激地貌扫描仪。实验测量得到;在相同初始条件下,不同坡度土槽放水和降雨实验后地表形态的数字地形模型。通过侵蚀地表形态的分析,得出坡度对坡面侵蚀及沟蚀影响的某些初步规律。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首尔都市区生态环境统一规划以及点-线-面结合绿色空间规划设计方面的经验,并从"首都圈"、北京市域、城区范围3个尺度提出了北京绿色空间构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近25年来新疆森林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雷 《干旱区研究》2011,28(1):17-24
新疆森林主要有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以及特殊灌木林4种类型,面积约为全疆植被面积的2%,但新疆森林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方面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森林类型具有不同的NDVI变化特征,利用GIMMS NDVI数据集首先对新疆植被进行专家分类,然后分析近25年来新疆森林面积、蓄积量和密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可能原...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压力条件下,采用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剩余污泥。对化学需氧量(COD)、总氮、氨氮的去除效果及总磷、正磷酸盐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处理后的固体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反应压力增大,反应后出水水质较好,COD去除效果提高,COD去除率最高为95.80%;随反应压力增大,总氮去除效果提高,总氮去除率最高为85.27%;总氮主要以游离氨和铵离子形式存在,氨氮去除率最高为50.81%。反应压力在27 MPa时,液相中正磷酸盐的转化率达到97.23%。反应后污泥中的磷元素主要以磷酸盐形式存在于污泥残渣中。处理后残渣主要还包含O、Si、Al、Fe,P,S和Ca。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剩余污泥具有较好的无害化和减量化效果。  相似文献   
17.
澧阳平原末次冰期-早全新世气候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澧阳平原野外考察、典型剖面YC自然沉积剖面的系统采样、室内地球化学元素Li、Rb、Sr、Ba和Li/Ba、Rb/Sr比值的分析,以及沉积物年代样品的OSL和AMS14C年代测定,探讨了长江中游地区澧阳平原末次冰期-早全新世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MIS3阶段晚期(31.80~23.80 ka BP)暖湿期记录明显,对应的沉积物含大量黑色铁锰膜和铁锰结核,地球化学元素Li含量、Rb含量、Rb/Sr比值、Li/Ba比值出现峰值,而Sr含量、Ba含量出现低谷,表明此时期冬季风减弱,夏季风增强,降水量增大,温度上升,风化作用显著增强。澧阳平原YC剖面很好的记录了56.00~6.96 ka BP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冷干期(56.00~31.80 ka BP)、相对暖湿期(31.80~23.80 ka BP)、冷湿期(23.80~10.60 ka BP)、暖湿期(10.60~6.96 ka BP)4个气候变化阶段。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乌江流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植被覆盖动态变化是土地资源和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的SPOT/NDVI数据,通过研究乌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总体特征、空间格局的变化趋势和程度、不同植被覆盖与NDVI的相互关系,分析了乌江流域1998-2006年期间的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乌江流域植被覆盖在近10 a内总体呈现改善和增加的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0.009/a,特别是流域的西南地区(水城县东北部、六枝特区北部和普定县)植被覆盖增长趋势和增加程度都特别显著,仅局部区域(东北部地区、遵义市和贵阳市周边地区)的植被覆盖呈退化和减少趋势;(2)乌江流域的森林和灌木林地植被覆盖较为稳定,而草地和耕地的植被覆盖生长却相对差异较大。上述结论为乌江流域土地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缓解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紧张的矛盾,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贵港市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探索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贵港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其做法和经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期为其他地区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着严重的盐碱退化问题。以上海市崇明岛东滩盐碱土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实地调查土壤盐分数据以及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计算获取的各波段反射率、盐分指数(salinity index, SI)、盐分指数1(salinity index 1, SI1)、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冠层盐分响应指数(canopy response salinity index, CRSI)和陆地表面水分指数(land surface water index, LSWI),采用多元样条自回归模型(multivariate adaptive regression splines, MARS)与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分别建立土壤盐分的回归模型,并对区域盐碱土的空间格局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滨海土壤盐分在近红外波段有明显的吸收作用,与近红外波段、短波红外波段和NDVI相关系数较高;②MARS模型较PLSR模型对于样点土壤盐分反演有更好的效果(R2分别为0.74和0.70);③崇明东滩滨海土壤盐分在空间上具有较高的异质性,水体附近和滩涂土壤盐分较高,林地和农田土壤盐分较低。该结果为滨海地区区域尺度上的土壤盐碱化监测提供范例,为滨海土壤盐渍化的治理及岛屿的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