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4篇
基础科学   2篇
  40篇
综合类   30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新疆野生维管束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水热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地处中国干旱区,地形气候复杂,生境类型丰富多样,为研究极端条件下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提供了理想场所.利用新疆维管束植物丰富度数据和对应的气候数据,分析水热因子对新疆维管束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随年降水量和年实际蒸散量的增加单调递增,随年平均气温和年最大可能蒸散量的增加呈单峰型变化.在盆地...  相似文献   
62.
砷在贵州地区红土表面吸附和解吸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室内试验方法,对贵州遵义地区红土吸附和解吸砷的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从动力学的角度上,氧化铁对砷的吸附、解吸是一个快速反应过程。试验结果表明,60%的砷的吸附和解吸是在15min内完成的,80%是在2h内完成的,24h被认为是反应的平衡时间。扩散系数Di反映了土壤表面吸附趋势。吸附反应开始时扩散系数Di较大,随着时间延长,Di逐渐减小,吸附量趋于平稳。用Elovice方程拟合吸附数据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3.
通过温室模拟,动态监测了小麦生长周期中各器官中甲基汞的浓度及总量分布的变化,探讨了小麦生长周期中,甲基汞是否在子实中富集及其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甲基汞从土壤中经根系吸收进入小麦体内并逐步向地上部分转运.小麦生长过程中,土壤和小麦根部的甲基汞浓度随着小麦生长变化不明显,茎、叶中甲基汞浓度先上升后稳定,子实中甲基汞浓度不断上升.茎、叶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向子实输送甲基汞,甲基汞富集于小麦子实之中.研究证实了在属于陆生植物的小麦子实中存在甲基汞的富集现象.  相似文献   
64.
鉴于研究冬虫夏草(Ophiocord yceps sinensis)生境资源保育和人工促繁技术的需要,在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东倾沟乡建立密集和稀疏2个冬虫夏草分布区域作为试验样地,分别设立2条研究土壤物理性质和草地植被的试验样带.结果表明:密集和稀疏2个冬虫夏草生长区域的草本植被群落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较低,蝙蝠蛾(Hepi-alus)幼虫喜食植物种类在植物组成中占多数;冬虫夏草密集区5~20 cm土壤容重为0.68 g·cm-3左右,容重小且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为40%~50%,形成适宜冬虫夏草生长的土壤环境有利于蝠蛾病原微生物孢子萌发和生长;冬虫夏草密集区土壤呈弱酸性,pH值为6.3,土壤电导率值为150~200 μs·cm-1,较稀疏区略高;冬虫夏草密集区大于2 mm砾石含量占9.79%,0.05~2 mm砂粒占39.52%,相较于稀疏区土壤空隙度大、渗透性好,有利于蝙蝠蛾幼虫的生长.  相似文献   
65.
塔里木河下游典型区景观生态质量评价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近20年来,由于人类对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大西海子水库以下河段自1974年以来至2000年全部断流。本文选取卡拉~台特马湖段呈东南向分布的狭长地带为典型区,以2000年的TM影像为数据源,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提取了土地利用程度及植被类型因子,结合地下水位对塔里木河下游典型区进行了景观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研究将典型区按景观生态质量高低分为好、一般、较差、差和极差五个等级,结果表明:质量优的景观多是河道附近呈斑块状分布的人工绿洲,质量差的景观是塔里木河下游典型区的主体,景观质量较差的景观面积占典型区的98.91%,主要分布在距离河道比较远的地区和英苏以下地段。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生态治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6.
内蒙古温带草地植被的碳储量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部分草地碳储存在地下,但是实测数据十分匮乏,因此准确估算温带草地植被碳储量对评价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区域性资料积累工作,作者对内蒙古温带草地的碳储量进行了大范围的实测研究,以估算该地区草地植被的碳储量。主要结果如下:(1)内蒙古温带草地总面积为58.46×106hm2,总植被碳储量为226.0±13.27Tg C(1 Tg=1012g),平均碳密度为3.44Mg C.hm-2;(2)地下根系储存的碳是地上碳储量的6倍左右,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储量分别为33.22±1.75和193.88±12.6 Tg C,平均碳密度分别是0.51和2.96 MgC.hm-2;(3)不同草地类型的碳储量差异较大,典型草原最大(113.25 Tg C),占草地总碳储量的50%,其次是草甸和草甸草原,荒漠草原碳储量最低(15.37 Tg C)。  相似文献   
67.
基于DEA的黑河中游灌区水资源配置效率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洲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是协调干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键。以黑河中游农业绿洲24个灌区为研究对象,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覆被数据和绿洲灌区统计数据等为数据源,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研究了灌区农业水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分异,以及各灌区影响水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各灌区水资源配置效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平川、罗城、大堵麻、盈科、板桥、蓼泉、梨园河、六坝等灌区水资源配置效率较高,而马营河、老军、洪水河、童子坝河、西浚、上三、安阳、鸭暖、新坝等灌区水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各灌区水资源配置效率均值从2008年的0.797提高到2012年的0.848,空间差异进一步缩小;(2)各灌区水资源配置要素普遍投入过大,水利设施建设及引水密度均超过了灌区实际需求,尤其是山丹县和民乐县的引水密度过大,甘州和高台部分灌区则表现为干渠密度、支斗渠密度明显超过实际需求;(3)DEA最优解显示,灌渠密度普遍饱和,部分灌区引水密度过大,大部分灌区引水密度与投入产出效率最高之间存在34.8%的下调空间。因此,合理分配有限的水资源、大力推广节水工程及措施,是提高绿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8.
降水量与地下水埋深的小波分析——以广饶县井灌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饶县井灌区地下水是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随着当地国民经济的增长,需水量不断加大,地下水连年超采,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由1984年的1.97 m下降至2001年的-10.79 m。该文运用小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井灌区1975~2000年逐月的地下水埋深的动态变化,并结合1956~1995年40年的降水量小波分析探讨了地下水位下降的驱动因子,得出在1975年以前和1980年前后地下水埋深与降水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9.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严重后果除了土壤肥力损失、质地恶化、淤塞河渠水道等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石漠化问题,因此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风险评价研究必须综合考虑石漠化问题.土壤侵蚀风险评价首先需要确定土壤侵蚀级别,按照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确定土壤侵蚀级别的方法在喀斯特地区存在很大的争议.提出一种新方法,通过求取石漠化扩展速度,也就是土壤面积损失速度,从而得到土壤抗蚀年限,对土壤侵蚀风险进行评价.具体过程以贵州省关岭县为例,在对两期TM影像(1987~1999年)进行线性光谱分离的基础上,得出研究区两个时段植被、裸  相似文献   
70.
生态重建模式的尺度视角—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喀斯特脆弱区的生态重建是我国当前治理土地退化的重要课题,西南喀斯特地区在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一系列生态重建的模式.运用地理学的尺度视角,考察不同尺度下生态重建的目标及重建手段存在的差异,选取不同尺度下的典型生态重建模式,重点分析模式的尺度特征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提出选择与探索生态重建模式时应重视重建的尺度特征,整合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重建,以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