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了验证和评价3%甲酰氨基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OD)对夏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作物的安全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调查了杂草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测定了当茬玉米产量。结果表明,使用3%甲酰氨基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为40.05~99.90 g/hm~2防除夏玉米杂草,药后35 d杂草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达到97%以上,对作物安全且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从经济高效角度出发,推荐3%甲酰氨基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有效成分使用量为40.05~49.95 g/hm~2。  相似文献   
62.
为给苹果小卷叶蛾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山西省运城市和临汾市不同苹果园中研究了性诱剂和糖醋液2种方法对苹果小卷叶蛾的监测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种方法诱集到的苹果小卷叶蛾成虫动态都呈现出一年4代的发生规律,且趋势一致。不同果园中性诱剂和糖醋液对苹果小卷叶蛾的诱集量均差异显著,性诱剂诱集总量最高是糖醋液诱集总量的5.95倍,且在不同果园中2种防治方法均能显著降低枝条受害率,而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同时,2种防治方法在大面积单植苹果园中对苹果小卷叶蛾第1代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9.10%和43.18%,对第3代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1.54%和46.15%,均高于其他类型苹果园,且对第3代幼虫的防治效果好于第1代幼虫。因此,性诱剂和糖醋液都可用于苹果园苹果小卷叶蛾的监测与防治,且在大面积单植苹果园内连续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3.
小麦不同生育期地下害虫为害程度与其虫口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明确小麦不同生育期地下害虫为害程度与其虫口密度的关系,采用棋盘式10点取样法,在调查秋播前麦田地下害虫种类和数量的基础上,研究冬前秋苗期和春季返青拔节期地下害虫为害造成的麦苗死亡率。在陕西武功,秋播前麦田地下害虫有20种,其中以金针虫和蛴螬为优势种,分别占地下害虫发生总量的58.66%和21.91%。地下害虫为害引起的死苗现象主要发生在冬前秋苗期,供试5块田的死苗率达4.4%~9.1%;春季返青拔节期的死苗率较低,仅为1.0%~2.3%。相关分析表明,地下害虫为害造成的冬前秋苗期和春季返青拔节期死苗率与其虫口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4.
针对苹果黄蚜防治药剂类型单一、药剂敏感性下降等问题,采用浸叶法开展几种药剂对苹果黄蚜室内毒力测定,并用共毒系数法进行联合毒力评价。结果显示,氟啶虫胺腈和阿维菌素在8∶1~1∶8、氟啶虫胺腈和吡虫啉1∶1、氟啶虫胺腈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4∶1~1∶4配比范围对苹果黄蚜有增效作用,3种组合最佳增效比均为1∶1。田间应用结果显示,药后3~21 d,22%氟啶虫胺腈SC单剂对苹果黄蚜防效达94.77%~99.40%;22%氟啶虫胺腈SC分别与5%阿维菌素EC、70%吡虫啉WG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按有效成分1∶1混配后对苹果黄蚜防效达86.43%~97.00%,均显著高于相应单剂对照,持效期可达21 d。推荐采用氟啶虫胺腈单剂及氟啶虫胺腈与阿维菌素、吡虫啉或高效氯氟氰菊酯混配剂作为替代药剂防治苹果黄蚜。  相似文献   
65.
3种新型杀虫剂对苹果黄蚜的毒力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叶法在室内测定了3种药剂对苹果黄蚜的毒力,并在田间进行了防治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3种新型药剂中,双丙环虫酯和氟吡呋喃酮对苹果黄蚜的毒力较高,LC50分别为3.16 mg/L和23.58 mg/L,三氟苯嘧啶毒力较低,LC50为329.92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苹果黄蚜均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和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各处理3~7 d防效为82.19%~93.45%,药后30 d防效达到78.91%~87.92%;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2.5 mg/kg和4.2 mg/kg处理药后3~7 d防效为94.64%~97.04%,药后21 d防效仍可达88%以上。因此,3种新型药剂均可以用于防治苹果黄蚜,田间使用时推荐有效成分用量为双丙环虫酯2.5~4.2 mg/kg,氟吡呋喃酮113~170 mg/kg,三氟苯嘧啶28~80 mg/kg。  相似文献   
66.
通过分析设施蔬菜生态系统中昆虫各群落的组成、特征及时序动态变化,为设施蔬菜害虫生态调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采用5点取样法,调查黄板诱集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利用群落特征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设施番茄昆虫隶属于7个目16个科,设施黄瓜昆虫隶属于7个目18个科,并且设施黄瓜昆虫各群落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高于设施番茄,而优势集中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则设施番茄高于设施黄瓜。非天敌昆虫亚群落在昆虫总群落的变化中起着主要作用,天敌昆虫亚群落对于非天敌昆虫群落的变化存在跟随现象。设施蔬菜生态系统昆虫群落特征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具有一定相似性,又具有一定特殊性。  相似文献   
67.
针对传统农药沉积率测算方法无法精确反映果园中农药实际利用率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果树冠层特征与叶面沉积量直接测算农药药液在果树靶标上有效沉积率的方法,以期建立一种适用于不同栽种模式的果园通用农药沉积率计算方法。首先采用传统方法计算采用风送式自走喷雾机喷雾后农药在乔化稀植型果园的地面流失率,将其结果与采用果树冠层特征与叶面沉积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的有效沉积率进行比较,再通过计算采用风送式自走喷雾机喷雾后农药在矮砧密植型果园的有效沉积率以及采用担架柱塞泵式喷雾机和植保无人飞机喷雾后农药的有效沉积率,验证本研究所提出的将果树冠层特征与叶面沉积量相结合计算农药有效沉积率方法的准确性及适用性。结果表明:基于叶面沉积量结合果树冠层特征方法计算得到的农药有效沉积率与采用传统方法计算得到的农药地面流失率结果基本一致,均能体现施药机械的农药利用率,但比较而言,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在果园植保机械喷雾施药有效利用率的影响因素方面考虑更全面,兼顾了叶面沉积量和果树冠层结构的影响,且对于不同栽种模式下的果园更具适应性。将果树冠层特征与叶面沉积量相结合进行果园农药有效沉积率的计算,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果园农药的实际利用情况,同时通过将果树冠层结构量化为叶面积指数、冠层阴影面积等指标,可以为不同栽种模式下的果园选择适宜的植保机械,结合地面流失率的测量,计算出果园农药的飘移量,从而通过调整喷雾角度、雾滴大小、喷雾流量等参数,实现对植保机械的优化,达到精准施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68.
研究在苹果花露红期和落花60%~70%时喷施4种生物药剂防治苹果霉心病的效果。结果表明,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0%宁南霉素可溶性粉剂和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4种生物药剂对苹果霉心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8.10%、85.54%、76.30%和70.41%,花朵坐果率分别为93.67%、96.33%、84.67%和85.67%;化学药剂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苹果霉心病的防治效果为91.10%,但花朵坐果率仅为63.33%。综合比较,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和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较好,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9.
以传统喷雾施药为对照,选用4种常用的内吸性农药进行树干高压注射防效研究,为苹果黄蚜防治提供一种高效持久的方法。结果表明,4种内吸性药剂采用传统喷雾施药的速效性均明显好于树干高压注射施药,且4种内吸性药剂(除低剂量树干高压注射外)在2种施药方式下均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其中高、中剂量树干高压注射的持效性明显长于传统喷雾施药。总体而言,传统喷雾施药(除吡蚜酮外)的防效高峰出现在施药后第1~5 d,而树干高压注射施药的防效高峰出现在施药后第10~15 d,且树干高压注射施药的防效和持效性随药剂施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其中吡虫啉对苹果黄蚜的防治效果最好,施用1 d后,高、中、低3个剂量树干高压注射对苹果黄蚜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81%、72.80%和70.80%,施用20 d后,相应的苹果黄蚜防治效果依然维持在80.67%、77.19%和66.74%。树干高压注射施药可以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但基于施药时间等方面因素的考虑,树干高压注射施药用于果树病虫害防治时仅适用于小面积的大型乔化果园。  相似文献   
70.
添加表面活性助剂对2种药剂防治小菜蛾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添加表面活性助剂对药剂防治小菜蛾效果的影响,采用叶片残留药膜法研究了两种药剂中分别添加两种表面活性助剂后对小菜蛾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室内毒力测定表明,有机硅表面活性助剂0.03%Silwet 408对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ME)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使之对小菜蛾幼虫毒力提高了2.37倍,而矿物源增效剂0.3%GY-Spry对2%甲维盐ME没有明显增效作用;两种表面活性助剂对20%阿维·杀虫单ME均没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两种表面活性助剂均能显著提高两种药剂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7d后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1%和96%以上,均显著优于药剂单独使用时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