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3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746篇
林业   13篇
农学   493篇
基础科学   8篇
  372篇
综合类   1214篇
农作物   421篇
畜牧兽医   38篇
园艺   542篇
植物保护   32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218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234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251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310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1987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1.
以甜菜抗、感丛根病品种与甜菜坏死黄脉病毒互作体系为研究对象,检测不同体系间H2O2的产生和积累,并利用电镜细胞化学标记技术在亚细胞水平上对H2O2的空间分布定位,探讨H2O2积累和分布与甜菜抗丛根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甜菜抗、感丛根病体系均出现大量H2O2,其中抗病体系的H2O2产生量明显高于感病体系。H2O2在抗病和感病体系中的分布位置基本相似,多分布在块根、叶脉细胞的液泡膜和质膜上,叶脉细胞间隙也有H2O2的分布,但不同体系间H2O2含量有着明显差异,感病体系H2O2沉积量明显弱于抗病体系。研究结果说明,H2O2产生量和分布与甜菜抗丛根病性有密切联系,H2O2参与了甜菜对病毒侵染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12.
套袋处理对肥城桃果实香气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华  李敏  宋红日  张连忠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2):5072-507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套袋处理对肥城桃果实香气品质的影响.结果共检测到40种香气成分,且被分成6类,分别是酯类、内酯类、醇类、醛类、酮类和有机酸类.未套袋果实中检测出36种成分,套袋果实中检测出30种成分;其中(E)-2-己烯-1-醇、乙酸乙酯、苯甲醛、1-己醇、己醛、(Z)-3-己烯-1-醇等为肥城桃果实的特征性香气成分.C6醛类和C6醇类这些清香型化合物在套袋与不套袋处理果实中的相对含量分别占到了54.92%和53.00%;酯类和内酯类这些果香型化合物在套袋与不套袋处理果实中的相对含量分别为25.95%和26.60%.套袋处理之后的果实各类香气物质的相对含量与不套袋处理的果实差别不大,但香气成分种类减少,主要体现在果香型化合物上,这可能是导致肥城桃果实套袋后风味变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3.
以辣椒(Capsicum annuum L.)CMS三系的不育系、恢复系与相应杂交一代种幼苗为材料,研究了辣椒幼苗叶片对低温弱光及其恢复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低温弱光处理时间的增加,辣椒幼苗叶片的SOD活性先降低,又升高,随后降低;POD与APX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常温恢复阶段SOD与APX活性先降低又升高;就POD活性来说,杂交一代种F1逐渐升高,不育系与恢复系呈现"V"字形变化趋势。在低温弱光处理阶段,渗透调节物质Pr与可溶性糖先降低后升高;脯氨酸含量与之相反。在常温恢复阶段Pr呈现出一直降低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先降低随后升高;脯氨酸含量先升高又降低。F1的SOD活性、POD活性、Pr含量高于A、R;R、F1的APX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高于A。恢复系与杂交种的各项指标优于不育系。  相似文献   
114.
小麦晚套露地花生间作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小麦晚套露地花生间作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结构特点和关键技术,并从地上高秆作物边行优势和光合荧光特点及地下根系空间分布特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阐述了其高产高效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5.
不结球白菜小孢子胚胎发生过程及发育途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FDA荧光染色法对小孢子游离培养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结球白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释放出的小孢子发育到单核靠边期及稍后时期染色最深、活力最强。多数游离小孢子培养经历的发育过程与合子胚相似,并且胚胎发育迅速,6~9 d产生大量球型胚,13 d开始出现子叶型胚胎。小孢子胚胎发育途径既有对称分裂并产生胚胎的途径(B途径),也有第1次不对称有丝分裂的方式;第1次不对称分裂后,既有营养细胞单独发育成胚的现象(A途径),也有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共同发育成胚的现象(E途径),但未发现生殖细胞单独发育成胚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6.
[目的]为苹果生产中有限有机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10年生红富士苹果和平邑甜茶为试材,研究在1/4、2/4和4/4 3个根域空间施等量有机肥条件下幼树生长、15N-尿素吸收、利用与分配,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结果]在施等量有机肥的条件下,随着有机肥施用空间的减小,幼树生物量明显升高,1/4和2/4处理增幅分别是4/4处理的72.7%和26.7%;1/4和2/4处理备器官的Ndff值均高于4/4处理,且以1/4处理最显著;随有机肥施用空间的减小,根、茎和叶片3个器官15N分配率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植株15N利用率在0.05水平显著提高,4/4、2/4和1/4处理15N利用率分别为0.89% 、1.51%和2.99%;15N利用率与根系生物量呈0.05水平显著正相关(R=0.95).减小有机肥施肥空间能明显提高结果树产量、果实糖度、硬度和单果重.[结论]在有机肥源不足的情况下,局部优化施肥能提高幼树15N利用率,促进各器官均衡生长,提高结果树果实产量、果实糖度、硬度和单果重.  相似文献   
117.
不同水分条件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规律,以济麦20为试材,研究小麦的植株高度、节间长度、各器官干重的变化及其与水分之间关系。干旱胁迫下,茎杆高度缩短,为适宜水分的63.4%~73.2%,穗下节间增加9.2%;严重干旱时,穗下节间缩短;倒2和倒3节间长度先下降再上升,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除根重上升之外,其余指标,茎、叶、穗重量均下降。水分由适宜向过多变化的过程中,穗下节间长度、倒2、倒3节间长度先上升,再下降,各器官的干重变化趋势也呈现先上升在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8.
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分蘖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分蘖发生与衰亡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探讨内源激素对玉米分蘖的调控作用。【方法】选用不同分蘖能力的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调查研究分蘖发生规律的基础上,于分蘖高发期与消亡期测定基部茎节和功能叶中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分蘖能力受基部茎节中激素含量及其之间比值的控制,分蘖高发阶段,基部茎节和功能叶中玉米素核苷(ZR)值较高或呈升高趋势,生长素(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值较低或呈降低趋势;激素之间平衡状态对分蘖的影响表现为,在分蘖高发阶段,IAA/ZR、ABA/ZR值较低,分蘖停止发生时其值较高。不同玉米类型之间,分蘖高发阶段,分蘖能力最强的墨西哥玉米(MXG)的ZR值较高,IAA、ABA、GA值较低,IAA/ZR、ABA/ZR较低。【结论】ZR促进分蘖发生,IAA、ABA和GA抑制分蘖发生,促进分蘖衰亡。分蘖的发生,还由激素间的平衡状态决定,更重要的是以互作的方式影响分蘖发生,即低IAA/ZR、ABA/ZR值促进分蘖发生;高IAA/ZR、高ABA/ZR值则抑制分蘖的发生,促进分蘖的衰亡。  相似文献   
119.
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总结了南京农业大学近60年来进行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的进展。从研究方法,种质资源的调查、搜集和整理,形态学的观察研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园艺学分类法的提出,抗性鉴定与分析,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动态,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核心种质构建,种质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论述了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对该项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0.
以盆栽平邑甜茶为试材,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5个磷(P2O5)水平处理(0、400、600、800、1000 mg/kg)对平邑甜茶生长及15N-尿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植株的株高、茎粗、干重和叶面积均先增加后减少,400 mg/kg水平时植株正常生长,株高、茎粗、干重和叶面积最大,分别为27.72 cm、0.428 cm、8.07 g和15.12 mm2;1000 mg/kg水平时植株生长受抑制,株高、茎粗、干重和叶面积最小分别为21.86 cm、0.318 cm、6.13 g和13.73 mm2;植株不同器官(根、茎、叶)的Ndff值也表现出同样趋势。植株全氮、15 N吸收量、氮肥利用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均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400 mg/kg水平时植株全氮、15N吸收量和利用率最大分别为0.1146 g、0.0012 g和4.11%,600mg/kg水平时植株全氮,15N吸收量和利用率分别为0.1090 g、0.001 g和3.01%;800 kg/kg水平时,植株全氮,15 N吸收量和利用率分别为:0.0927 g、0.0007 g和2.23%,而1000 mg/kg水平时全氮、15N吸收量和利用率最小分别为0.0847 g、0.0007 g和2.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