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43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8篇
  139篇
综合类   16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69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田间土壤剖面中阿特拉津的迁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阿特拉津的污染风险,采用原位试验法研究了土壤剖面中阿特拉津、Br-与水分耦合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施用阿特拉津24 h后,模拟降雨1 h,降雨量为40 mm的处理(Ⅰ)和80 mm的处理(Ⅱ)的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减小后增加;而施用阿特拉津前模拟降雨1 h,降雨量为10mm,施用24 h后,模拟降雨1 h,降雨量为40 mm的处理(Ⅲ)和80 mm的处理(Ⅳ)的则呈"S"形变化.Br-与阿特拉津在0~10 cm土层的残留浓度最大,分别为1.40、1.09、0.62、0.52 mol/kg和0.82、0.74、0.54、0.29 靏/g.处理Ⅰ、Ⅱ的各土层中Br-与阿特拉津的变异较小.土壤溶液中阿特拉津的浓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20 cm)土壤溶液中阿特拉津残留浓度为:处理Ⅰ>处理Ⅲ>处理Ⅱ>处理Ⅳ.  相似文献   
42.
将沈巷镇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TM影像图进行解译,结合ArcGIS软件平台的空间分析能力,并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对这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空间、数量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沈巷镇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995—2015年,草地面积在5个时期没有发生变化,重心也没有偏移;水域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总体变化幅度不大,重心向东北方向偏移,且呈现出向建设用地和耕地转移的趋势;建设用地的面积一直在增加,在2010—2015年变化最大,其补充来源多为耕地,重心向东北沿江方向偏移;耕地的面积逐年减少,变化幅度较大,大部分转为建设用地。皖江承接转移示范区的成立带动了沈巷镇经济发展,促使各土地利用的转型。  相似文献   
43.
基于2012年天目湖沙河水库逐月水质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监测,采用主成分分析及典范对应分析,对沙河水库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河水库透明度(SD)、悬浮物(SS)、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叶绿素a(Chl a)、总磷(TP)、总氮(TN)等主要水质因子既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也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也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演替。从丰度上看,蓝藻门的席藻全年都是优势种,但冬、春季节硅藻门和隐藻门藻类丰度显著增高。从生物量上看,春季的优势种为硅藻门的针杆藻,是沙河水库水体透明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沙河水库的氮和磷具有明显不同的时间变化规律。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pH、溶解性总氮、SD与藻类生物量的季节演替关系密切,蓝藻、硅藻生物量与水温、溶解性总磷呈正相关,与硝态氮浓度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天目湖沙河水库水质时空差异与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时空分布关系密切,降低氮、磷浓度对沙河水库富营养化控制及水质的保护都非常重要,但在不同季节氮、磷的相对重要性不同。农业活动,如茶园的大面积开发及旅游业活动是影响天目湖水质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4.
杂食性鱼类可以通过牧食和营养盐排泄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罗非鱼是我国南方水体常见的外来杂食性鱼类,为了解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于2007年6~11月在广东珠海市大镜山水库进行了原位围隔实验,通过设置有鱼实验组与无鱼对照组,对比研究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结束时,有鱼实验组中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2×108个/L和8.16mg/L,是无鱼对照组(0.9×108个/L、1.22mg/L)的11.0倍和8.4倍。有鱼组中甲藻的生长明显受到限制,而蓝藻的密度和生物量增加;实验结束时,从生物量上看,无鱼组中甲藻占优势,有鱼组则是蓝藻占优势。本研究说明罗非鱼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群落结构有重要的影响,其营养盐排泄产生的上行效应大于由于摄食产生的下行效应,从而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45.
束丝藻(Aphanizomenon)是一种丝状固氮蓝藻,具有入侵性且易暴发有害水华。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推动下束丝藻的扩张已然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现象,其广泛分布在温带、热带水体中,因其能合成藻毒素和异味物质而严重影响水生态系统功能,威胁饮用水安全和人类健康。束丝藻耐低温、喜低光,在偏碱性、低氮高磷水体中增殖较快,并凭其固氮、储磷以及释放藻毒素、形成群体胶鞘等独特生态策略使其在种间竞争以及群落结构演替中获得较大竞争优势,成为优势种群。鉴于束丝藻的危害性和扩张性,本文从束丝藻的生理生态特性、分布特征、竞争优势及其关键驱动因子等研究前沿进行了综述,并对相关研究领域进行展望,为进一步研究束丝藻种群竞争优势形成机制,有效防控束丝藻水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6.
该文综合分析了目前我国湖泊网围养蟹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河蟹种质资源、养殖管理、病害防治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并提出了网围养蟹业可持续发展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47.
采用现场监测及实验室分析方法,2006年对天目湖水体和沉积物营养盐等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天目湖水体中营养盐浓度影响最大的是上游流域输人,冬季天目湖上游输入的颗粒物是导致水体营养盐尤其是TN水平升高的主要因素;而在夏季,水体中营养盐以溶解态为主,天目湖的营养类型是磷限制。表层沉积物营养盐含量最高的点位是下游靠近大坝取水口附近,表层沉积物N、P含量明显高于其下各层,尤其对于营养盐含量较高的点位。研究表明,作为一个兼顾饮用水源地和旅游功能的水库,上游区流域综合保护、水库渔业调控及旅游活动的进一步规范是控制天目湖富营养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48.
针对污染河水黑臭缺氧、NH4^+—N含量高等问题,研发了一种“漂浮载体悬挂弹性生物膜填料+水生植物并辅以人工微曝气系统”的微曝气生态浮床系统,以漂浮植物水芹为例研究了系统中水芹对N、P的吸收特性和去除作用。结果表明,随着水芹的生长其生物量干重显著增加,生长80d左右时总生物干重在2497.2—3144.4g·m^-2之之间,上、下部生物量比平均为13.4。不同部位水芹N、P的含量不同,总的趋势为含N量叶〉根〉茎,含P量茎〉根〉叶。不同生长时间水芹N、P含量及其吸收速率不同:随着水芹的生长,组织内N、P含量逐渐降低,N的吸收速率总趋势为60-80d〉35-60d〉1-35d,P的吸收速率总趋势为35-60d〉1-35d〉60-80d。而随着水芹的生长吸收N、P的总量却在逐渐增加,吸收N的总量从17.69g·m^-2增加到61.66g·m^-2,吸收P的总量从4.99g·m^-2增加到13.55g·m^-2,这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生物量和N、P的含量。水芹对N、P的积累主要集中在上部,分别占N、P吸收总量的92.2%-93.4%、92.5%~93.1%。水芹生长35、60、80d时,吸收N量占系统TN去除量的比率分别为4.50%、6.06%和6.87%,水芹对P的吸收量分别占系统去除P总量的18.53%、26.82%、22.00%。水芹对N、P的吸收仅是微曝气生态浮床净化系统去除N、P的一个途径,但水芹根际微生物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9.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螯合诱导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广泛、危害严重、治理困难,已经成为环境污染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螯合诱导植物修复技术有着绿色环保、经济高效等优点,在污染土壤修复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综述了螯合诱导修复技术的原理,从螯合剂的选用、超富集植物的筛选、土壤pH值的调节以及田间措施的实施4个方面介绍了螯合诱导修复技术的限制因素,最后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螯合诱导修复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2个方面为着力点,详细叙述了此项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0.
太湖银鱼和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太湖1973-2002年连续30年的鱼类渔获量统计资料,研究了太湖银鱼和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2004-2005年的食性调查初步结果对相互关系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太湖银鱼和鲌鱼、鲢鳙鱼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偏相关分析表明,太湖银鱼和鲌鱼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和其它鱼类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和鲢鳙鱼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虽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有一致趋势;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均表明,太湖银鱼和和鲚鱼渔获量间的相关关系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分析认为:太湖银鱼渔获量的变化除受捕捞强度及环境理化等因素影响外,鲌鱼通过捕食调节,可能降低了鲚鱼和银鱼的食物竞争强度,从而有利银鱼增加;鲢、鳙鱼通过和鲚鱼的食物竞争,从而间接促进了银鱼种群数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