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5篇
  43篇
综合类   96篇
水产渔业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以乌裕尔河滨河湿地退耕还湿示范区为研究对象,筛选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等四种服务功能及其相应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自然恢复模式下示范区退耕还湿前后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湿后,2015年乌裕尔河受损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最终修复价值为1.38亿元。该示范区退耕还湿后(14 026.5万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远大于退耕还湿前(179.8万元)。可见,退耕还湿可以极大提高受损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对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2.
指出了上海市水质监测断面根据不同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需求、不同管理目标等,多年来逐渐形成了多套监测站网和体系,但存在不同水质监测体系的断面重复设置、邻近断面水质趋同等问题.通过对全市水务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不同体系的水质监测断面的距离矩阵计算和邻近断面进行相关性分析,提出了上海市水质监测断面整合优化的一种方法路径,对原有4...  相似文献   
53.
污染土壤的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固化/稳定化技术具有快速、有效、经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类危险废物的处理,但土壤方面的应用还比较匮乏.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研究和应用的现状,概括了从实验室研究、现场试验到处理工程的流程,重点对常见固化系统、主要影响因素、处理效果评价、固化机理研究和修复工程的实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总结,并对其发展趋势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54.
从日本九州地区23处堆肥化设施采集了以牛粪、鸡粪、污泥和餐厨垃圾为原料的堆肥试样29个,调查了大肠菌群等粪便污染指标菌的残留状况。结果表明,使用DESO培养基有11个试样被检出大肠菌群,检出率达38%,菌数在102~106 cfu.g-1的范围。使用API 20E鉴定系统对4个试样中的21个分离纯化菌株进行了菌种鉴定,发现有大肠菌群属的Escherichia coli、Escherichiavulneris、Pantoea sp.和Buttiauxella agrestis,以及非大肠菌群属的Serratia marcescens等肠内细菌科细菌。采用血清凝集试验对5株E.coli的病原性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进一步针对6处堆肥设施的堆肥发酵过程中大肠菌群的消长追踪发现,大肠菌群数从原料到成品出现了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暂时消失、未完全消失、完全未检出4种走势,显示即使堆肥发酵温度在60℃以上,大肠菌群也有可能通过交叉污染等途径残留在堆肥成品中。  相似文献   
55.
以1990—2009年上海市农作物产量、农田面积、农业投入等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对上海农田生态系统主要碳源汇进行了测算,分析了上海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9—2009年上海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总体处于逐步下降趋势,且经济作物和果蔬作物碳吸收比例分别下降和上升明显;碳排放总量则呈逐步下降并趋于稳定的趋势,农用化学品投入是其主要排放源;单位面积碳吸收和排放量则一直处于波动状态。2009年上海各区县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碳排放量和单位耕地面积碳吸收量均为远郊大于近郊,而单位耕地面积碳排放量则为近郊大于远郊。碳源汇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碳吸收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显著正相关,而与果蔬作物产量显著负相关;碳排放与农用化学品投入和燃料动力使用以及耕作灌溉管理均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6.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空间格局指数法,结合遥感和GIS技术,研究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区)2008年生态系统组成、景观格局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海西区主要由森林、草地、农田、水域、城镇和荒地构成,各景观类型高程分布差异显著。(2)森林是海西区的优势景观类型,呈规模化集中分布,草地和农田是海西区重要景观类型,斑块数量最多,分布零散;城镇和荒地的结构特征最差,表明其稳定性差,受人为干扰强烈。(3)水域的景观特征处于中间水平,斑块类型差异显著,但景观整体稳定性较强。(4)降水量、气温等自然因素是影响海西区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人口密度和GDP等人为因素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57.
针对温室大棚盐渍化土壤灌水洗盐而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常规肥水管理方式为对照,在上海崇明东滩温室大棚采用土壤次生盐渍化监测、灌水洗盐过程模拟和农作物生产试验等方法研究精确滴灌施肥技术在降低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和减少农田氮磷流失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滴灌施肥技术可有效降低农田表层土壤的盐分积累速度,以此降低洗盐频次,进而显著削减温室大棚因灌水洗盐而引起的氮磷流失负荷。当滴灌施肥区洗盐频次降低为常规区的一半时,总氮、总磷、硝氮和氨氮的年流失负荷较常规方式削减45%-53%,而作物产量基本可以保持;当洗盐频次降低为常规区的1/4时,总氮、总磷、硝氮和氨氮的年流失负荷的削减率达58%-75%,但后茬作物减产明显。  相似文献   
58.
通过清单分析方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以乡镇为单元研究了上海市化肥施用、有机肥施用、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村生活污水等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其贡献率,并根据各区域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别在区县尺度和乡镇尺度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程度及其区域分布。结果表明,上海市农业面源污染COD、TN、TP实物排放量分别为4.42×104、1.13×104、0.44×104 t/a,相应的等标排放量分别为0.16×104、0.93×104、1.65×104 m3/a,最主要污染源为畜禽养殖,其等标污染负荷比达到66.31 %,最主要污染物为TP,其等标污染负荷比达到60.32 %。各区县因农业面源污染引起的COD、TN、TP排放质量浓度分别为4.16~40.91、1.30~8.71、0.23~4.94 mg/L,各区县农业面源污染水质平均指数在0.67~5.91之间,主要污染乡镇分布在上海南部以及崇明岛等农业产值相对较高且距离水源保护区较近的远郊区域。  相似文献   
59.
农业面源污染对上海淀山湖流域水环境的季节性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能够代表上海淀山湖流域农业生产特征和面源污染特征的大莲湖区域为研究对象,在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莲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段水质四季监测和分析,得出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季节性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大莲湖水系TN及COD季节变化与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相关性不显著,而水系TP季节变化与面源污染TP季节排放相吻合,且与叶绿素a(Chl.a)值在四季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区域TP污染物是影响大莲湖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因素。由于区域TP在冬季、夏季和秋季80%以上来自于精养鱼塘排水,因此精养鱼塘TP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应作为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0.
上海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1990—2009年上海市农作物产量、农田面积、农业投入等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对上海农田生态系统主要碳源汇进行了测算,分析了上海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9—2009年上海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总体处于逐步下降趋势,且经济作物和果蔬作物碳吸收比例分别下降和上升明显;碳排放总量则呈逐步下降并趋于稳定的趋势,农用化学品投入是其主要排放源;单位面积碳吸收和排放量则一直处于波动状态。2009年上海各区县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碳排放量和单位耕地面积碳吸收量均为远郊大于近郊,而单位耕地面积碳排放量则为近郊大于远郊。碳源汇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碳吸收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显著正相关,而与果蔬作物产量显著负相关;碳排放与农用化学品投入和燃料动力使用以及耕作灌溉管理均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