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7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91篇
林业   10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77篇
  572篇
综合类   460篇
农作物   3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55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选择东北地区棕壤为供试土壤,采用人工控温方法进行冻融处理(冻-融时间为12h-12h,冻-融温度为-30℃-30℃),进行不同含水量和冻融频次处理下土壤镉的静态等温吸附试验和动力学等温吸附试验,并选择不同模型对吸附曲线进行拟合,研究冻融作用与土壤镉吸附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未冻融和冻融处理土壤对镉的吸附量均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冻融作用会增加土壤镉的吸附量,加快土壤镉的吸附速率;Henry模型和Temkin方程可以较好拟合土壤镉静态等温吸附曲线,双常数方程、Elovich方程和型曲线方程则可以很好拟合土壤镉动力学等温吸附曲线。  相似文献   
992.
不同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酸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爽  张玉龙  范庆锋  虞娜  刘畅 《土壤学报》2012,49(5):909-915
自连续13a在同一地块以不同灌溉方式进行灌溉试验的保护地,分层采集沟灌、滴灌、渗灌3个处理0~60cm土层土壤样品,研究灌溉方式对土壤酸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灌溉处理土壤活性酸度和交换性酸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各处理间土壤活性酸度在0~40cm土层差异明显,总体为沟灌>渗灌>滴灌;土壤交换性酸差异出现在0~30cm土层,为渗灌>沟灌>滴灌;土壤交换性Al3+随土层加深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以滴灌含量最低。各处理土壤盐基饱和度(BS)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在0~30cm土层为滴灌>渗灌>沟灌。土壤pH与交换性酸、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盐基饱和度、特别是Ca2+饱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Al3+占交换性酸比例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总之,保护地土壤酸化与硝态氮含量、盐基饱和度、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与沟灌和渗灌相比,滴灌更利于抑制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993.
化肥对黑土不同粒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采集公主岭市长期定位监测基地不施肥和施用不同化肥的黑土,通过超声波分散-离心分离得到细黏粒(<0.2μm)、粗黏粒(0.2~2μm)、粉粒(2~53μm)、细砂粒(53~250μm)、粗砂粒(250~2000μm)5个颗粒级别,分析全土及不同粒级中土壤碳水化合物并进行含量与分布的比较。结果表明,黑土中不同粒级碳水化合物库的性质差异显著,碳水化合物多集中在粉+黏粒中;长期施用化肥后,黑土全土及各粒级碳水化合物库大小和浓度基本上没有变化;粗砂粒级(Gal+Man)(:Ara+Xyl)下降,表明该粒级中植物来源碳水化合物所占比重有所增加,暗示出粗砂粒级对施肥措施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994.
保护地生产条件下的土壤退化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9  
黄毅  张玉龙 《土壤通报》2004,35(2):212-216
通过对保护地土壤退化问题的综合分析可知,退化的根本原因在于:①迄今为止保护地生产上尚未建立完善的耕作制度,因此不能很好地解决保护地轮休时的土壤环境问题。②市场的需求与保护地的轮作没有统一起来,连作造成营养元素的失衡、土传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③肥料的盲目过量使用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在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盐分,加剧了土壤的次生盐渍化。④多数保护地至今仍沿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法,这样不仅浪费大量的水资源,也是土壤次生盐渍化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策如下:首先在保护地轮休前大力推行机械方耕、客土、排土等耕作方法,使土壤得到充分的修复。其次,将市场需求与保护地轮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适宜于保护地的土壤轮作制度。第三,以有机食品生产的技术标准为依据,实施因土、因作物、因设施的运行情况,统一调配,科学施肥。第四,建立健全保护地的节水灌溉制度和节水技术体系,将节约水资源与改善保护地环境统一起来。通过实施上述综合措施来提高保护地的持续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995.
矿山复垦土壤重构的概念与方法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振琪  魏忠义  秦萍 《土壤》2005,37(1):8-12
本文从土壤学角度出发,对矿山土地复垦实践中的土壤重构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复垦土壤重构的概念,界定了土壤重构的内涵,对土壤重构进行了系统分类与概括,并提出了煤矿区土壤重构的一般方法。同时强调指出:土壤重构是土地复垦的核心内容;土壤剖面重构是土壤重构的关键;土壤重构需要与具体采矿工艺相结合:重构土壤的质量是检验土壤重构或农林草复垦成败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996.
不同处理池塘底泥氮矿化机制及有机氮组分矿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Warning等的淹水培养法,研究了不同处理池塘底泥氮素的矿化特征,并对可矿化氮进行一级动力学方程模拟;采用Bremner法测定了底泥培养前后各有机氮组分含量,并通过通径分析确定了可矿化氮与各有机氮组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处理组的底泥氮矿化的强度和容量都小于对照组,其中加入沸石的矿化容量最小,强度也最低,其次是加入微生物的处理,再次是加入脲酶抑制剂的处理;上覆水中氨态氮主要来自底泥酸解氮的矿化,其中氨基酸态氮矿化最大,酰胺态氮和氨基糖态氮次之,水解未知态氮降低最小;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酸解氮中,酸解未知态氮与可矿化氮不相关,而氨基酸态氮、铵态氮、氨基糖态氮和未知态氮与可矿化氮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大,说明这几种形态氮对可矿化氮皆有贡献。酰胺态氮对可矿化氮有很高的通径系数,表明了它对上覆水氨态氮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997.
保护地不同灌溉方法表层土壤pH小尺度的空间变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虞娜  张玉龙  黄毅  邹洪涛  姬景红  白玉  孟庆龙 《土壤》2008,40(5):828-832
基于保护地定位灌溉试验,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以网格取样方式采集不同灌溉方法(沟灌、滴灌、渗灌)表层土壤,研究微尺度下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特征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经6年灌溉,沟灌处理pH显著降低,沟灌和滴灌0~5cm土层土壤pH表现为中等空间自相关,而其5~10cm和渗灌0~5cm和5~10cm的土壤pH表现为弱空间相关,水分的供给方式和数量影响土壤pH的空间变异。  相似文献   
998.
不同施氮处理对水稻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水稻高效施肥的角度,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施氮肥处理对水稻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氮肥施用量范围内,水稻氮素吸收量及产量随氮肥施用量增加而提高,氮肥施用过量时,水稻氮素吸收量及产量降低;等量的氮肥(210 kg.hm-2)处理下,随着追肥次数的增加,其水稻氮素吸收量及产量也随之提高;在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3∶3∶3∶1的情况下,水稻氮素吸收量及产量均达到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999.
辽宁省稻田土壤供钾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测定,辽宁省水稻土速效钾、缓效钾的平均含量均以盘锦、营口地区的盐渍型水稻土为最高,其次是东港地区盐渍型、淹育型和潜育型水稻土以及铁岭地区淹育型水稻土,最低的是沈阳地区淹育型水稻土。各地区水稻土的供钾强度(Ⅰ)、供钾容量(Q)以及供钾缓冲力(Q/I),均按上述地区顺序依次递减。出现这些差异,是由于土壤成土母质、粘土矿物类型、钾肥用量、灌溉水水质以及土壤基本性质,诸如粘粒含量、阳离子交换量、pH值等因素不同而造成的。盘锦、营口稻区水稻土在这几方面都占优势。  相似文献   
1000.
美国应用RUSLE及GIS评估军训基地土壤侵蚀危险程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土壤侵蚀危险评级的方法对Williams军训基地的土壤侵蚀进行了评估。用GIS及修订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RUSLE)和侵蚀量估计值对该地进行分组定级。评估结果指明了发生侵蚀问题的区域及相对的侵蚀危险 ,但定量分析缺乏精确性。除了没有防护性植被的区域外 (如道路 ) ,其他场地不存在土壤侵蚀问题。从综合结果的精确性比较来看 ,将GIS采集的 3个因子值 (K ,S和C)与来自田间的因子值进行比较 ,其结果表明了前者在综合结果上更具有精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