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7篇
林业   1篇
农学   159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258篇
农作物   55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8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平菇产量、品质与甜菜渣用量的关系,为开发甜菜渣优质、高产平菇种植配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甜菜渣添加量的关联度排序为:X6>X4>X2>X5>X1>X3,其中X6处理(甜菜渣15%、棉籽壳25%、玉米芯60%)关联度最大,为0.741 0;X3处理关联度最小,为0.649 9,说明甜菜渣用量对平菇产量、质量性状有一定的影响。甜菜渣用量与平菇产量、品质性状的关联度排序为:全碳>钾元素>总糖>粗蛋白>全氮>多糖>灰分>粗纤维>生物学效率>磷元素>脂肪>钙元素,其中全碳含量与甜菜渣用量关联度最大,说明甜菜渣用量与平菇全碳含量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钾元素,关联度最小的为钙元素。  相似文献   
122.
工厂化生产杏鲍菇细菌性病害,是由假单孢杆菌引发的重要病害,在特定的控温、控湿、控光、控CO2条件下,每年重复利用出菇房18次以上的出菇房很容易发生、并迅速传播,给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研究、制定的10条预防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蔓延。  相似文献   
123.
为筛选出性状优良、粗蛋白含量较高的高产品种,对32个平菇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出菇时间、头潮菇产量、菌盖颜色、菌肉质地和最适出菇温度等基本性状进行综合比较,并依据植物新品种权测试指南(糙皮侧耳),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比较各菌株子实体菌盖及菌柄的粗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低温型菌株XKPL007的菌丝生长速度较快(7.8 mm/d),且头潮菇产量高(236 g/袋),中温型菌株XKPL004的出菇期较短,接种至子实体发生时间仅24天,头潮菇产量高(240 g/袋);各测试菌株的菌盖粗蛋白含量均比菌柄中的含量高,菌盖粗蛋白含量最高为32.31 g/100g,菌柄中最高为17.24 g/100g,其中XKPL008和XKPL025的菌盖、菌柄粗蛋白含量总体较高,分别为32.31 g/100g、13.22 g/100g和31.97 g/100g、16.57 g/100g。  相似文献   
124.
现如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环境恶化的影响,城市中食物的供给也面临很大的挑战。都市农业不仅能改善城市环境,也可以解决食物供给问题。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与探索,都市农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从"都市农业"理念着手,探讨城市建筑绿化设计的策略,同时就未来城市建筑的生态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5.
126.
127.
朱红彩 《中国种业》2018,(10):81-81
国审小麦新麦36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周麦22为母本、中育1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多年选育出的高产、高抗、半冬性中早熟小麦新品种。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等,为新麦36进一步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8.
正目前,栽培平菇设施多为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具有一定控温、保湿、通风换气的场所,但同一场地连年栽培平菇,病害发生严重。为解决平菇连作障碍问题,河南新乡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根据平菇栽培设施的特点,以"治病重在防病"为原则,以优化影响平菇高产及病害的栽培环节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连续多年的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玉米芯发酵料袋栽平菇连作病害防控及高产关键技术措施总结如下。1净化平菇连作栽培场地  相似文献   
129.
《中国瓜菜》2016,(4):1-4
花药培养和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是葫芦科作物获得单倍体胚和单倍体植株的一种重要方式。该技术在葫芦科作物育种上应用广泛,笔者综述了影响该技术的一些重要因素,如基因型、小孢子发育时期、生长环境、接种密度、培养基、生长调节剂、碳源、活性炭、三十烷醇、低温预处理、热激处理、倍性鉴定及植株再生等,为该技术的开展和应用提供可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0.
调查了商丘市玉米生产中的不同玉米品种感染苗枯病的情况,研究发现苗枯病为镰孢菌侵染所致,发病品种中奥玉3111病情较重,发病率达到10%~40%,登海605、蠡玉16、蠡玉88、郑单958、伟科702等主栽品种也有零星发生。采用甲霜灵等药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和选用抗病品种,是玉米生产中防治苗枯病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