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8篇
  免费   218篇
  国内免费   445篇
林业   409篇
农学   548篇
基础科学   269篇
  676篇
综合类   1244篇
农作物   311篇
水产渔业   172篇
畜牧兽医   832篇
园艺   155篇
植物保护   29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231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247篇
  2012年   315篇
  2011年   309篇
  2010年   269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257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7 毫秒
81.
水稻稻瘟病菌胁迫应答cDNA片段的表达及定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抗稻瘟病品系G205为材料,应用cDNA微阵列分别获得了一个受稻瘟病菌诱导的含NBS LRR的cDNA克隆(暂命名为RIM1, rice induced by Magnaporthe grisea)和一个受稻瘟病菌抑制的编码腈水解酶(Nitrilase)的cDNA克隆(暂命名为NIT),并通过Northern得到证实。RFLP分析将RIM1和NIT分别定位于水稻第2和第3染色体上,它们均位于控制水稻稻瘟病部分抗性QTL区间。  相似文献   
82.
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的防效,分别检测6种杀菌剂对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的室内毒力,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别检测、分析了6种杀菌剂施药1次和2次在麦穗中的消解动态及其对小麦赤霉病和籽粒DON的防效。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亚洲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度表现为咪鲜胺>戊唑醇>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吡唑醚菌酯>嘧菌酯。6种杀菌剂在麦穗中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50%咪鲜胺WP、430 g·L-1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SC、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250 g·L-1嘧菌酯SC施药1次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081 5、3.094 4、2.365 7、3.026 8、3.209 0和3.136 4 d,施药2次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044 7、3.332 4、2.529 7、3.397 8、3.300 7和3.179 6 d。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SC施药1次和2次病指防效分别为85.96%和94.88%,DON防效分别为81.43%和88.91%。430 g·L-1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和50%咪鲜胺WP施药1次和2次病指防效分别为61.48%~73.62%和75.33%~86.15%,DON防效分别为53.88%~69.70%和60.09%~79.45%。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250 g·L-1嘧菌酯SC施药1次病指防效分别为63.76%和50.47%,DON防效分别为41.03%和-28.95%;施药2次病指防效分别为79.51%和61.10%,DON防效分别为52.75%和-18.08%。综上所述,氟唑菌酰羟胺对赤霉病和籽粒DON防效最佳,而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对小麦赤霉病和籽粒DON防效不突出,甚至增加毒素污染。  相似文献   
83.
烯效唑干粉拌种降低小麦不育系株高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大杂交小麦制种时的父母本株高差异,获得良好的制种效果,用不同剂量的烯效唑干粉和待播不育系种子均匀混合,以探索烯效唑干粉拌种的适宜剂量和不同不育系对烯效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烯效哇干粉拌种可以显著降低小麦不育系的株高,30 mg·kg-1是多数供试不育系的适宜拌种剂量;不同不育系对烯效唑的敏感性有一定差异,在烯效唑用量为20 mg·kg-1时,各不育系的株高降低率差异不显著;在烯效唑用量为30 mg·kg-1和40 mg·kg-1时,各不育系的株高降低率以268S为最高,极显著高于海大S-1和海大S-2,而与2110-2-5-2-5S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4.
近几年,基于图像的高通量水稻表型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但从三维层面进行研究的工作则相对较少。一般而言,相对于二维图像,从三维模型中能提取更为全面的性状参数。三维模型重建是作物三维表型研究的基础,提出一种适用于盆栽水稻三维点云的重建方法。该方法在相机固定、样本旋转的拍摄模式下获取水稻多视角图像,根据相机标定参数以及水稻轮廓二值图,通过轮廓投影方法重建水稻三维可视外壳点云模型,并通过反投影方法进行点云着色。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不同时期及不同品种的水稻样本均能取得较好重建效果。  相似文献   
85.
陈康 《农业展望》2013,9(9):19-24,29
2012/13年度大豆市场的表现与2011/12年度迥异,增产预期在多数时间里抑制着价格,使得2012/13年度的大豆价格在2011/12年度屡创新高之后盛极而衰,此前活跃的需求因素陷入沉寂也是不应被忽视的重要原因。展望2013/14年度,除了预期继续增产可能带来的压力之外,需求形势及其背后局势的演变有望成为重要看点,预计会给大豆市场带来更多不确定性,这可能成为影响价格走势的X因素,初步预计价格将宽幅震荡。  相似文献   
86.
由猪小肠中纯化鉴定Daintain/AIF-1,并以其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得到4株稳定分泌抗体的单克隆细胞株。对单抗效价、亚类、亲和常数进行分析,4株单抗都属于IgG1(κ)。又经West-ern blot证实,所制备的抗体能特异性与Daintain/AIF-1结合。  相似文献   
87.
大清河水系保定段城市河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于2012年5、7、9、11月对大清河水系保定段城市河道的7个样点进行4次采样,调查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并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保定段城市河道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40种(属);其中,绿藻门69种,蓝藻门15种,硅藻门3种,裸藻门4种,隐藻门21种,金藻门24种,甲藻门4种。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变化规律为:5月>7月>9月>11月,位于上游清水桥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多样性均大于其他采样点。各点浮游植物密度均超过1000个/mL,水体达到富营养化程度。利用理化指标进行水质评价,大清河水系在流入保定市区之前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流出保定市区时水体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浮游植物密度指数评价结果与理化指标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而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评价结果与理化指标评价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讨论了生物指数法对于城市河道水质评价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8.
赵甜甜  田康  胡文友  黄标  赵永存 《土壤学报》2022,59(5):1204-1214
磷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开展土壤磷循环研究对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和降低磷的生态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磷酸盐氧同位素技术已经被证明是一种示踪环境中磷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有效方法。本文系统综述了磷酸盐氧同位素技术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详细介绍了磷酸盐氧同位素的技术原理、样品处理和测定方法;阐述了无机磷和有机磷的氧同位素特征及时空分布特征;从评估土壤磷微生物利用状况和示踪土壤磷循环两个方面探讨了磷酸盐氧同位素技术在土壤磷循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分析了磷来源、环境条件、生物活动和样品前处理过程对土壤磷酸盐氧同位素特征的影响,最后展望了该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磷酸盐氧同位素技术在土壤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新的视角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89.
机械化采收技术是制约林果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实现林果机械化采收是林果产业转变发展方式、节本增效、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林果产业全程机械化和规模化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林果机械化采收的技术重点是高效低损采摘,最终目标是实现林果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采收。该文总结了中国林果种植分布情况现状,将现有林果机械化采收技术与装备系统地划分为一次性联合摘果采收和振动采收后集果捡拾,并对其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进行了阐述和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林果产业发展要求和应用场景,归纳了国内林果机械化采收技术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并提出兼顾不同需求发展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的林果机械化采收装备建议,以期为促进林果业的现代化和高新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
ABSTRACT

Long-term fertilization tests evaluated rice (Oryza sativa) productivity in relation to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N)-phosphorus (P)-potassium (K) (120-34.9-66.7 kg ha? 1, respectively) during 1967–1972 and N-P-K (150-43.7-83.3 kg ha? 1, respectively) during 1973–2000. The comparison treatments (NP, PK, and NK) and the control (not fertilized) were selected for calculating nutrient efficiency. Rice grain yield increased at a 17.78 kg ha? 1 yr? 1 in the control, mainly due to development of improved cultivars. Phosphorus management was found to be important for indigenous fertility and rice productivity in this paddy soil. Yiel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P fertilization. Without N fertilization (PK), rice productivity increased 56.85 kg ha? 1 yr? 1 from 62% of NPK at the initial stage to 74% after passing 34 years, which might be affected by increasing biological N fixation with P accumulation in soil. In NK treatment, rice yield increased at a relatively low rate (37.82 kg hr? 1 yr? 1) from the same rice productivity with that of NPK in 1967 to 91% after 34 years. In comparison, yield increased at a high rate (62.82 kg hr? 1 yr? 1) without K fertilization (NP) from ca. 90% of NPK and might exceed the yield of NPK after 64 years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Therefore, K fertilization level might be readjusted after long-term fertilizing in paddy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