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247篇
  免费   20893篇
  国内免费   32436篇
林业   11361篇
农学   9495篇
基础科学   10610篇
  38385篇
综合类   54815篇
农作物   9509篇
水产渔业   7600篇
畜牧兽医   16058篇
园艺   6542篇
植物保护   8201篇
  2024年   1430篇
  2023年   2145篇
  2022年   3859篇
  2021年   3635篇
  2020年   5030篇
  2019年   8022篇
  2018年   7115篇
  2017年   8836篇
  2016年   8841篇
  2015年   9771篇
  2014年   9023篇
  2013年   9750篇
  2012年   11126篇
  2011年   10226篇
  2010年   8979篇
  2009年   8114篇
  2008年   7285篇
  2007年   6971篇
  2006年   5971篇
  2005年   4990篇
  2004年   4093篇
  2003年   3262篇
  2002年   2944篇
  2001年   2607篇
  2000年   2205篇
  1999年   1653篇
  1998年   1283篇
  1997年   1281篇
  1996年   1127篇
  1995年   1181篇
  1994年   1171篇
  1993年   926篇
  1992年   951篇
  1991年   788篇
  1990年   609篇
  1989年   595篇
  1988年   534篇
  1987年   404篇
  1986年   410篇
  1985年   211篇
  1984年   196篇
  1983年   190篇
  1982年   190篇
  1981年   241篇
  1980年   192篇
  1979年   151篇
  1978年   130篇
  1975年   109篇
  1965年   137篇
  1964年   14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三年来作者对于幼龄結果油棕的果穗和果实腐烂的症状、分布、蔓延为害,其发生条件和栽培管理的关系进行了詳細的調查和观察,并进行了病原分离、培养、田间人工接种和試探性化学保护等試驗。同时对果实离层組織的形成进行了切片检查。 結果指出海南十二个地区的幼龄结实棕园普遍出現的花、果、穗腐与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有密切关系。果腐是果实离体后从蒂部組織开始的。从腐果組織中經常可以分离到細菌、炭疽菌和鐮刀菌。多次田間接种証明这些菌对健康果实和果穗均无致病能力。大田喷药无效。看来,油棕果腐病是由于环境坏、管理差的条件下,未成熟或接近成熟的果实产生离层而与果柄分离,再由外界杂菌腐食脫果而致腐烂。可見,本病是屬于非侵染性的生理病害。  相似文献   
102.
1962年秋,作者等在南昌近郊,从感病长果种辣椒的果上,分离到两种炭疽病菌。一种分生孢子为椭圓形(以下簡称G菌),病斑圆形或椭圓形,凹陷,灰綠色或黄色,以后变棕色。另一种分生孢子为鐮刀形(以下簡称V菌),病斑不定形,暗棕色至黑色。这两种病菌,在馬鈴薯、洋菜培养基上都能形成孢子,且对辣椒都有寄生性。  相似文献   
103.
小麦赤霉病流行预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1952—1963年病害流行程度与穗期气象要素之間的相关性测定結果表明,各年发病程度与4月下旬至5月下旬(小麦抽穗至糊熟)特別是5月上中旬(小麦开花至灌浆初期)的降雨日数、相对湿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与同期的降雨量、平均气温相关不显著。稻桩上产生的子囊壳是本地区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初侵染的数量和流行程度有关,其数量积累决定于雨湿条件。小麦开花灌浆初期最易感病,此时期降雨日数是病害流行的决定性因素。根据十二年資料分析結果,病害流行可以分为六种类型:早期发生型;中期发生型;后期发生型;少雨限制型;低温限制型;生育提早限制型。根据1957—1963年預测圃小麦开花后二旬內的降雨日数与发病率的相关,以发病率为应变量求出迴归方程式:Y=6.61 X—48.35,为中期預測提出雨日指标。  相似文献   
104.
根据六六六泥团塞根有治螟效果的报导[黄山等,1956],为改进施药方法,我所于1957年进行土壤施药的盆栽药效測定,效果良好;1958年,田間防治試驗因处理时間太早(4月28日施药),效果不显;1960及1961年又进行田間試驗,因当年螟害輕微,防治效果也不够显著。据文献报导,六六六土壤施药,每亩用丙体六六六180克(折合数),对第一代二化螟防治效果良好,残效期达20—30天,并指出药剂系通过稻根内吸和沿叶鞘間上升的作用,杀死蛀入的蚁螟。昆明地区一般早栽田,栽秧后15—25天,正是螟卵盛孵期。1963年在昆明市郊区早栽田内,进行六六六土壤施药試驗,观察防治第一代三化螟的效果。試驗方法  相似文献   
105.
1962—1963年在四川省泸县地区进行油茶炭疽病的防治試驗。結果表明:采用营林措施(修除树上病部)和化学保护(噴射1∶1∶150波尔多液)的综合防治方法,病株防治效果可达89.77%,防止果病率达70.02%。严重病区,可在冬(12月)、春(2月)修除病部各一次(或可集中在2月进行),发病期間(4—8月)噴射波尔多液8—10次(条件不許可山区,也至少5次)。噴药宜連續性。上述措施,应进行2—3年。  相似文献   
106.
两年来室内和試驗場試驗証实:有机磷杀虫剂如1605及敌百虫等能兼治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的卵和初龄幼虫;有机氯杀虫剂如DDT及666等对卵几乎无效,但对初龄幼虫效果頁好。两类药剂混用杀卵效果提高。大田試驗用50%敌百虫乳剂1份、25%DDT乳剂1份、水600份,在卵孵化率为28.6—95.0%时亩施混合液50公斤,防治效果良好;防治适期比药杀初龄幼虫可提早十天左右,大大緩和了时間紧张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7.
灌溉水源是北方地区耕地后备资源能否有效开发的关键。当前,中国正在推动国家水网工程规划建设,为北方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机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该研究考虑北方地区已建、在建及规划的供水工程,基于自然适宜、利用高效、发展稳定三方面评价准则,结合三维魔方空间分类方法,开展了雨养情景和供水灌溉情景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分析。结果表明:雨养农业情景下,北方地区勉强适宜(Ⅱ级)、中度(Ⅲ级)和高度(Ⅳ级)适宜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分别为2.9万、1.0万和0.6万km2。灌溉农业情景下,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明显增加,勉强适宜(Ⅱ级)、中度(Ⅲ级)和高度(Ⅳ级)适宜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将分别达到5.4万、7.6万和6.5万km2,主要集中于新疆、内蒙古和甘肃3省(自治区)。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及国家水网工程效益发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徐瑶  孙昕 《中国种业》2024,(4):6-11
根据江苏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要求,种业作为农业全产业的源头,种业强省建设势在必行。在分析种业基础信息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当前江苏种业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分析了当前江苏种业发展存在的弱项与短板,提出建设“当家品种强、市场主体强、竞争能力强、支撑保障强”的现代化种业强省江苏路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9.
This list is a continuation of Series 3a (Neth. J. Pl. Path. 94 (1988), Supplement 1), an account of the nomenclature of common parasitic fungi on bulbs as used in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Netherlands Society of Plant Pathology and the Netherland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Fisheries. The selected names include one new species,Curvularia gladioli Boerema & Hamers, one new pathogenic form,Fusarium oxysporum f.sp.croci Boerema & Hamers, and one new combination,Sclerotium narcissi (Sacc.) Boerema & Hamers.A contribution towards the costs of publication provided by the Landbouw Export Bureau Fund, Wageningen, is gratefully acknowledged.  相似文献   
110.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the frequency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elective surgeries (castration, ovariohysterectomy, onychectomy) of dogs and cats from private practices and to evaluate the use of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for this type of research. All elective surgeries perform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t 5 private practices were included. The surgical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used for each procedure were similar across practices, but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mplication," the amount of detail recorded on the primary medical record, and the intensity of follow-up varied. The frequencies and types of complications varied by species and procedure.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frequencies ranged from 1% to 24% for all complications and 1% to 4% for severe complicat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describe populations of elective-surgery patients at private practices, provide data for educating clients about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se procedures, and demonstrate how computerized records can be used to collect practice-specific medical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